摘 要:全球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已经成为世界主导的分工模式,传统国际贸易统计核算体系已不能很好解释各国的贸易收益的实际情况。本文系统梳理了国际贸易收益研究的演进过程,明确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国际贸易收益;来源;发展
中图分类号:F74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9)11-0151-02
从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到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探讨贸易的成因成为贸易理论分析的起点,而讨论贸易利益则成为分析的落脚点。
一、 传统贸易理论视角下的贸易收益
(一)古典贸易理论贸易收益的思想
古典贸易理论是从生产技术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各国的贸易收益,代表性理论是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1776年,亚当·斯密在出版的《国富论》中主张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而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各国商品生产效率的不同。1817年,大卫·李嘉图在绝对优势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决定两国能否进行专业化分工和自由贸易的基础是比较成本的差别,不同的国家按照“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分工。因此,古典贸易理论认为通过两国之间的生产专业化和分工使得两国从交换中获得经济利益。古典贸易理论中贸易收益在两国之间的分配依赖于两国之间的国际交换比率即贸易条件,然而李嘉图并没有解释两国之间商品交换比例如何确定以及贸易收益如何分配的问题。约翰·穆勒则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对需求理论,这是国际贸易理论首次通过贸易条件来详尽解释两国之间贸易收益的大小以及如何分配的问题。贸易条件即两国进行贸易时的国际交换比率,当国际间商品交换比率越接近于本国国内的交换比率时,则对本国越不利,本国获得的贸易收益越少;当国际间商品交换比率越接近于对方国家的国内交换比率时,对本国越有利,分得的贸易收益就越多。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著作《货币、信用与商业》中在穆勒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提供曲线的方法,用几何方法来证明供求均衡时两国之间的国际交易比率。古典贸易理论之所以称为“古典”,是在完全竞争市场和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进行分析,贸易条件的形成更体现出了市场的力量。
(二)新古典贸易理论下的贸易收益
新古典贸易理论的代表性理论是要素禀赋论,自新古典贸易理论在1933年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出版的《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中提出的生产要素禀赋论后,围绕贸易收益问题的文献层出不穷。与古典学派的不同之处是新古典贸易理论排除了劳动生产率差异。而把交换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和不同产品中所使用生产要素的不同比例作为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新古典贸易理论将比较优势理论中的单要素模型扩展为双要素模型,将边际机会成本固定不变的假设扩展为边际成本递增的情形并考虑需求偏好因素,在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的一般均衡框架下说明各国开放条件下进行国际贸易的基础以及贸易收益的分配问题。由于在生产过程中投入一定的劳动及其他要素,且各国各种生产要素同质,不存在生产率差异。因此,生产要素供给不同导致各国相对要素价格不同;生产不同的商品需要的要素投入比例不同,则导致了商品生產成本的差异以及国际贸易的发生。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下,决定各国进行商品交换的基础由劳动生产率差异转换为各国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要素相对价格的不同,各国的贸易收益来源由各国分工所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转化为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但在一定的条件下,自由贸易使得要素收益和商品价格均等化,各国的贸易收益会趋于均等。
新古典贸易理论继承了古典贸易模型中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假设,以静态的比较优势为核心分析贸易收益的分配,以贸易条件作为贸易收益分配的基础,认为国与国之间存在外生的比较优势,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必定产生,实行自由贸易能够提高一国的福利水平。由于现实经济由自由竞争向不完全市场过渡,完全的专业化生产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贸易条件的测算也存在很多不能实现的问题,因此新古典贸易理论也并未对贸易收益及分配问题进行深入的阐述。
二、 新贸易理论下的贸易收益
1993年,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在《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一书中提出:“能够使得对于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分析成为贸易理论的核心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外围。”新贸易理论打破了传统贸易理论中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以及建立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用厂商生产规模报酬递增取代了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以及生产产品的异质性代替同质性的假定;规模经济性和不完全市场结构下的企业垄断竞争行为成为贸易产生的重要基础和动因。由于内部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得理论分析对象推进到产业和企业层面,因此新贸易理论将产业组织理论融入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之中。
另外,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动因和基础的变化,新贸易理论的贸易收益来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比较优势利益而延伸至了规模经济性。规模经济意味着大规模的生产优势导致各国实行专业化生产,并在规模生产的基础上导致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使得在国家或世界范围内存在着递增的收益,进而引起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的产生。收益递增条件下的国际贸易理论,竞争类型和市场结构特征对贸易模式和贸易利益有重要的影响,同时贸易增加了不完全竞争产业的竞争,减少了垄断利润,缓和了价格扭曲,优化了资源配置。从产品差异化的角度来看,产品的差异形式越多,消费者从产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效用水平就越高,而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也会导致商品生产种类的多样性,成为构成贸易利益的重要来源。
三、 新新贸易理论下的贸易收益
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和企业活动国际化的深入,国际贸易理论无法解释贸易中更多微观层面的现象。例如,为什么同一产业内有的企业从事出口,而其他企业却仅仅涉足国内市场;在出口国际市场的企业中,为什么有些企业采用出口贸易的形式,而另一些采用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等现象。因此,出现了以企业为核心的国际贸易新格局。新新贸易理论的代表Melitz(2003)在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垄断竞争动态产业模型的基础上,扩展了Krugman(1980)的垄断竞争贸易模型,提出了异质企业贸易模型来解释国际贸易中企业的差异和出口决策行为。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逻辑是,市场份额向高生产率企业靠近,而那些低生产率的企业被迫退出,从而提高了行业生产率水平,这一效应在封闭经济中无法实现。Melitz and Ottaviano(2005)研究了市场规模、生产率和贸易的关系,并指出不同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是由该市场中企业的数量和平均生产率水平内生决定的,市场规模和贸易会影响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异质企业的市场决策。总的生产率水平取决于市场规模和贸易带来的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双重作用,市场的一体化程度越高,生产率水平越高,而利润越低。该模型对于研究区域贸易一体化的影响有一定价值。
新贸易理论在垄断竞争模型的基础上放松了企业同质的假定,从异质企业角度提出了贸易的新观点。贸易竞争通过固定成本的存在使得低生产率企业退出出口乃至本国市场,提高了一国的平均生产率水平,增加了一国的产出能力;同时,垄断竞争和贸易的市场扩大效应导致了一国消费产品种类的增加,贸易竞争加剧了产品价格的下降,提高了消费者的福利。企业的内生边界理论,解释了跨国公司行为方式存在差异的原因,跨国公司的存在使得生产要素跨境流动成为各国分工的主要特征,此时的贸易收益需要厘清生产要素所有权的国民属性问题。
四、 全球价值链理论下的贸易收益
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使得生产可以分拆至工序、生产环节,贸易和生产越来越多地围绕着通常被称为全球价值链(GVC)或全球供应链进行组织。信息和运输技术的进步以及贸易壁垒的降低,促使企业将生产分解为在不同地点执行的任务,以期利用各国或地区不同的要素成本(Grossman and Rossihansberg,2008)。这种分工模式下的贸易收益实质上是生产要素在产品价值链条上的重新整合,不同价值链环节的要素密集度的差异是各国分工的基础。 每个生产商通过国际生产网络购买本国生产所需的中间品投入,然后再利用本国生产要素对进口中间品进行价值增值并出口以获取收益。此时,贸易收益实际上是一国或地区通过参与国际贸易分工获取的要素收益总和,如资本、劳动和土地报酬、生产税和经营盈余或利润,等等。
从统计核算的角度来看,以全球价值链为特征的国际分段式生产模式意味着中间产品和服务在这条链条上多次跨越国界,经常不止一次地通过许多国家。进口中间品在各国间的多次流转导致了传统总值贸易统计出现了严重的“重复计算”问题,虚高了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益。Koopman et al.(2010)指出由于中间品多次跨越边境,传统的贸易总值统计作为衡量任何一个特定国家贡献的价值的标准越来越不可靠。全球价值链的崛起改变了各经济体是“做什么的”和“生产什么的”的概念,出口不再仅代表国内活动,而是包括越来越多的其他国家生产的中间品。因此,由于官方统计的传统贸易数据包含了各国中间品反复进出口累加的重复计算部分,导致各国贸易规模与贸易收益存在严重不匹配问题。
有关要素层面以各生产要素报酬作为贸易收益的衡量,最早始于Vanek (1968)提出的贸易要素含量的思想。由于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下的贸易收益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参与国际贸易和分工获取的要素收益总和,则一国出口中增加值贸易流量就等于出口国支付给本国生产要素的附加值。在要素贸易的研究方面,Stehrer R.(2012)则首次在增加值贸易分解框架的基础上构建了贸易增加值要素分解的框架,将贸易中增加值分解为劳动要素收入和资本要素收入,利用WIOD的社會经济账户(Social Economic Accounts,SEA)将劳动要素收入进一步分解为高技能劳动、中等技能劳动和低技能劳动收入,将增加值贸易失衡分解为不同类型要素贸易的失衡。通过对欧盟27国、美国、日本和中国贸易收益的分解研究发现,中国虽然是增加值贸易的顺差国但在高技能劳动力和中等技能劳动力要素贸易上则表现为赤字。
全球价值链分工为国际贸易理论提出新的挑战,与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等其他分工形式相比,全球价值链分工最大的特点在于产品的生产被分割为若干个环节并配置于不同的地理区域,由此伴随产生大规模的中间品贸易及要素流动。因而在国际分工的内涵、国际分工产生的基础及动因方面,在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贸易收益等领域都提出了新的命题,成为未来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前沿。
参考文献:
[1]Melitz M J.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 2003, 71(6):1695-1725.
[2]Ottaviano G I P,Melitz M J.Market size,trade,and productivity[J].NBER Working Paper,2005 (w11393).
[3]Krugman P.Scale economies,product differentiation,and the pattern of trad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0,70(5):950-959.
[4]Grossman G M,Rossi-Hansberg E.Trading tasks:A simple theory of offshoring[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8,98(5):1978-97.
[5]Koopman R,Powers W,Wang Z,et al.Give credit where credit is due:Tracing value added in global production chains[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10.
[6]Vanek J.The factor proportions theory:The n-factor case[J].Kyklos,1968,21(4):749-756.
[7]Stehrer R.Trade in value added and the valued added in trade[M].Verein:Wiener Inst.für Internat.Wirtschaftsvergleiche(WIIW),2012.
作者简介:
赵丽君,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全球价值链、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