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锦歌艺术及其发展情况

2019-12-23 08:26福建曲协供稿
曲艺 2019年11期
关键词:南音曲调艺人

福建曲协供稿

锦歌又名“歌仔”、“什锦歌”,属曲牌联缀体曲艺形式,1953年10月被正式定名为“锦歌”。

一、锦歌艺术概论

锦歌形成于何时,未见确切文字记载。它是在闽南民歌民谣的基础上,吸收竹马、车鼓、采茶、南音、南词等地方戏曲曲艺音乐融合发展起来的,主要曲调有杂嘴调、七字调(又称“四空仔”“平歌”)、大调(又名“五空仔”“丹田调”),以及一些杂调、花调等。据初步统计,目前流传的曲(书)目有100余个,主要有“四大柱”(《陈三五娘》《山伯英台》《吕蒙正》《白扇记》),“八小折”(《妙常怨》《金姑赶羊》《井边会》《孟姜女》《训商辂》《海底反》《寿昌寻母》《杂货记》),“四大杂嘴”(《牵尪姨》《土地公歌》《五空仔杂嘴》《倍思杂嘴》)。长篇故事有《王昭君》《郑元和》《杨管拾翠玉》《火烧楼》《彩楼记》《安童闹》《打金枝》),单曲则有《无影歌》《长工歌》《担夫歌》等。另有一些针砭时弊、反映群众生活的锦歌新作,如《工场打铁》《浪子回头》《懒惰歌》等,也深受听众喜爱。

因在发展历程中艺术实践的不同,锦歌也生发出了不同的流派。

亭字派。其馆、社的名称多冠以“亭”字,以“樂吟亭”“乐会亭”为主要代表。亭字派的演唱活动以城镇为主要区域。艺人的构成以城市居民、小工商业者、手工业者、文人、自由职业者为主。亭字派艺人的唱腔比较幽雅、细腻,讲究咬字、归音、韵味。演唱曲调以四空仔、五空仔为主。亭字派受南音影响较深,艺人大都会唱南音,使用南音的曲调较多,伴奏使用的乐器及其弹奏指法均与南音更为接近。演唱艺人以固定堂馆为主要演唱地点。

堂字派。其馆、社的名称多冠以“堂”字,以“答余堂”“丰庆堂”“庆贤堂”“声音堂”“锦云堂”为主要代表。堂字派演唱的主要活动区域在农村或城市的附近,艺人主要是农民和其他劳动者。堂字派艺人的唱腔具有朴实、粗犷的特色,曲调更接近民间歌谣,尤其擅长演唱生活气息较浓的杂嘴调。堂字派受南词影响较大,南词的曲调经常出现在所演唱的曲目中。其使用伴奏乐器以月琴为主,加以二弦、三弦,有时也用扬琴,偶尔也用笛子和低音二胡。他们以自己的堂馆为主要演唱地点,每逢年节、喜庆、迎神赛会多往参加,常举行“赛馆”(赛歌),非常活跃。

除两个主要流派外,流行于云霄、诏安、东山等地的锦歌,因接近广东潮汕地区,受潮州语言和音乐的影响,唱腔渗有潮乐韵味,俗称为“四管齐”。

由于各地方言的差异和艺人个人演唱风格的不同,锦歌各流派常根据自身的条件来确定演唱的形式。综而论之,传统上可分为三种形式:

走唱。由演唱者手持月琴(或三弦)自弹自唱。如艺人为盲艺人,则由一孩童手持细竹杆牵引带路,边走边唱,有人邀请时即坐下演唱,兼营卜卦。

坐唱。又分为两种形式。

(1)锦歌馆(间)常设在村里的祠堂,庙宇或其他厅堂,有固定的演唱地点,座位也相对固定。

(2)应邀赴会(堂会、庙会等),有时在厅堂演唱,有时在室外演唱,或围坐在八仙桌四周,或根据当时条件散坐。

歌仔阵。演唱者手持拍板(或弹奏月琴),伴奏者设法将乐器吊在自身适当的位置,另加锣鼓和笛管,随着其他大队人马,边走边唱,称为“出阵”。

1958年之后,锦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表演形式的发展进行了相当积极的探索。一批既能弹唱、又会表演的演员使锦歌的演唱形式有了相当大的改观。他们或一人弹唱或多人弹唱,或在舞台上加入更丰富的表现元素,使得表演唱、锦歌剧等形式不断出现,既延展了锦歌的艺术外延,也丰富了锦歌的表演形式。

二、锦歌的流行情况

锦歌是福建省主要曲种之一,流行于漳州市的芗城区、龙海、漳浦、南靖、长泰、华安、云霄、诏安、平和、东山等县(市)及厦门市。这些地方的城镇和农村,普遍都有劳动人民农闲工余的锦歌演唱组织“歌仔馆”,并有相当数量的专业教师和以演唱锦歌为职业的盲艺人,每逢年节喜庆、迎神赛会,常应邀出阵,也常参加各式各样的赛歌活动,非常活跃。

在新加坡、马来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的华人聚居地,锦歌也很流行。1929年,锦歌艺人林廷、陈丽水、陈胶掠、陈不得、钟菁、王清吉、赖跃山、朱亚等人曾应邀前往以上国家以歌会友,并在新加坡灌制《陈三磨镜》《审陈三》《安童闹》《无影歌》《赌钱歌》《大伯公歌》《牵亡歌》等唱片,风靡一时,也使得锦歌在当地扎下了根。

漳州与台湾一水之隔,向来关系密切。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年间(约1587年)漳州人王锡祺、海澄人颜思齐(1625年逝于台湾,其墓尚存)曾带领两批共四五千本地人到台湾台北吉利和笨港(北港)开垦定居。明末清初,闽南人民又有三次较大规模东渡。锦歌也随之传到台湾,并在民间生根开花,“歌仔馆”的数量也开始增长。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锦歌盲艺人卢菊(女)、卢来发赴台湾演唱半年,受到了台胞的喜爱。他们所演唱的《牛犁歌》《搭船走》《天黑黑》等曲目也一直在台湾流行。锦歌在台湾的流行和发展,也促进了台湾“歌仔戏”的形成。

三、锦歌在漳州的发展现状

漳州是锦歌的重要发源地,多年来一直受到福建曲艺的重视。7月4日至5日,福建曲协赴漳州开展基层曲艺工作调研,走访了漳州市芗城区锦歌传习中心、漳州市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等单位,对锦歌的发展现状做了进一步了解。

猜你喜欢
南音曲调艺人
心情如曲调般平衡缤纷
苏统谋与南音(十三)
传唱不衰的千年雅乐
FATE, PLAY, LOVE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
朝三暮四
艺人指数Top10
花灯艺人
猴子杀鸡
近25年来的南音研究及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