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光圻
曲艺批评是以文艺理论为指导,根据一定的批评标准,对以曲艺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曲艺现象,进行分析、评价和研究的科学活动。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评判,离不开一定的时空条件的制约,作为一种诉诸思维和认知的意识形态,曲艺批评离不开使之物化与传播的技术环境。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空中,曲艺批评的物质载体主要是以书籍和报刊为标志的纸质印刷物。后来,在广播和电视问世后,曲艺批评的传播开始借助于有固定接收终端的声像媒体。今天,以上两类媒体可被视为旧媒体或传统媒体。
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终端出现后,曲艺批评进入了新媒体和旧媒体并存和混合使用的全媒体时代。在这一时期,各种公共的、专业的、民间的网络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种电脑网站、视听APP、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逐渐成为曲艺批评传播与互动的主渠道。
近几年,随着资源整合和利益共享的应用发展,全媒体又升级为融媒体,即通过“互联网+”与大数据,将原本壁垒分明、处于分散状态的新旧媒体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共享的大数据信息平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融媒体本身并不是一种具象的“媒体”形态,它既不是任何一种传统媒体形态,也不是任何一种新型媒体形态。融媒体是一种信息与数据传播的新概念,是一种信息与数据交换的新机制,是一种信息与数据整合的新平台,是一种信息与数据处理的新模式。融媒体的出现,使包括曲艺批评在内的所有文艺批评模式面临一种全新的生态环境,并必然引发其产生相应的变化与调整。
所谓批评模式,指批评主体介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种行为方式,它具有一般性、结构性、重复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的特征。因为作为批评主体的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时空状态中,所以,在实际运用中,批评的行为方式总是会受到其所处生态环境的制约和规范。就此而论,曲艺批评模式乃是曲艺批评主体在某种批评生态环境下,对以曲艺作品为中心的曲艺现象所做出的具有一般性、结构性、重复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的行为方式。
鉴此,当曲艺批评的生态环境从传统媒体转向融媒体之时,其批评模式必将受到相应的挑战,也必将获得相应的机遇。因此,研究融媒体生态环境下,曲艺批评模式的协同与创新,对于新时代曲艺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理论意义。
在融媒体之前的全媒体时代,各种独立的新旧媒体的曲艺批评有其不同的批评主体,且彼此分处于相互区隔的独立状态。参考法国批评家阿尔伯特·蒂博代将文学批评分为 “自发的批评、职业的批评和大师的批评”①的观点,联系到曲艺批评的实际情况,其批评主体宜应分为以下三类:自发批评者、实践批评者和理论批评者。
自发批评者多为某种曲艺样式的受众或爱好者,实践批评者多为曲艺的专业编创演人员及少数长期浸润其中的“超级粉丝”,他们有较多具体的艺术感悟和实践体会,但仍然缺乏全面的历史熏陶和理论指导,理论批评者一般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扎实的审美学识,多为相关的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和各门类曲艺专家委员会的学者,但除其中少数对曲艺情有独钟或是从事曲艺学科教研的专门工作者外,多数对曲艺的研究尚停留在一般性的宏观研究状态,而对历史沿革、艺术本质与审美特征缺乏全面的理解和深入的把握。
应该看到,在互联网将这三类批评者融合之前,曲艺批评的话语权主要集中在后两类,特别是最后一类批评者身上。但从全媒体进入融媒体生态环境后,上述三者相互独立的批评关系和功能定位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动。由于各种新媒体特别是手机自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快速上网、发帖捷便、互动及时、受众广泛的诸多特点,因此,实际上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采访笔”。在这种新生态环境下,民间的自发批评声音及其传播的信息量极大,并能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在艺术审美活动中,曲高和寡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普通的曲艺受众对深奥的理论批评,既看不懂,也不感兴趣,他们不屑于专家学者的理论指导,更易和那些随心所欲、语出惊人的直观和感性的批评者产生共鸣。从另一角度观之,在专家学者批评者的心目中,此类“草根”批评难登大雅之堂,故时以粗陋、随性、零散、碎片而鄙之。
所以这三类批评主体成为“两股道上跑的车”,彼此间互不认可,即使有所交汇,也是“鸡同鸭讲”,缺乏共同的语言。很显然,这种批评主体间的隔阂,对于融媒体时代开展必要和有效的批评是相当不利的。因此,必须寻找和实现批评主体模式协同创新的途径。
在讨论此题时,有两点不能忽略:一是这三类批评者都应根据文艺批评的总体定位,发扬各自的特長与优势,在各自的批评领域中有所作为,协同配合,而不是彼此侧目,油水分离;二是民间自发的批评者要及时通过发帖留言、弹幕等快捷方式,凭印象和直觉,真实和客观地表达对某些曲艺作品的好恶,为批评提供一个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从业实践的批评者要发挥一定的鉴赏水平,对自发的批评意见进行整理、补充和引导;而专家学者的理论批评者更应发挥理论指导与审美辅导的引领功能,对前两类批评者的意见作出具有广度和深度的归纳、总结和分析,在继续占领和确保传统媒体话语权的同时,还应主动关注各种新媒体、自媒体,并积极参与其中,以平等互动的心态和深入浅出的方式,将自己的批评意见传播出去。
只有上述三类批评主体相互尊重,相辅相成,协同融汇在一起,才能在融媒体的生态环境下,开创曲艺批评的新局面。
作为信息载体,新旧媒体各有自己的传播与辐射空间。在哲学理念上,这个媒介空间就是场域,即其传播和辐射出去的“气场”能够抵达和影响的区域。这一场域的本质,按法国哲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见解,即是 “由社会关系构成的结构性空间”,其“受制于不同权力资本间的支配、屈从、对应等关系”②。
就曲艺而论,目前的主要批评媒介至少有以下几类:一是专业性媒体,如《曲艺》、《曲艺》杂志融媒、曲艺网等;二是与曲艺相关的全国综合性文艺类纸媒与网媒,如《中国艺术报》 《中国文化报》 《中国文艺网》《中国文艺评论》及其相关的网络媒体等;三是各地的曲协和曲艺团体主办的综合性媒体,如中国评弾网、上海曲艺、江苏曲艺以及各地评弹团主办的公众号、微媒体和微视频等;四是曲艺爱好者和相关民间团体自办的媒体,如“北京曲艺达人”“爱曲艺”“苏州评弹鉴赏”“评弹沙龙”“宁波联谊评弹”等;五是各层级研究者和爱好者依托各种视频网站与传播平台所注册的微博、博客、APP、公众号、网页、个人账户等;六是在各种微信群和朋友圈中散发与传播的微信和自媒体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上述这些名目众多的曲艺批评媒介,均有各自的实力背景和结构性空间,也有各自的受众和场域。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中,传统媒体在场域上曾独领风骚,纸质报刊和广播电视基本上垄断了曲艺批评的话语权。但是,当互联网和新媒體出现,特别是进入融媒体生态环境后,各种新旧媒体都成为法理地位彼此平等、批评声音交叉互动的批评者。原先单向灌输的批评结构转变成多向互动的结构。在互联网的融合中,各种实体媒体和虚拟媒体所发出的声音,被融媒体这个“指挥家”整合出一台大型的“交响乐”。虽然其中各色乐器都在发音,但已不是“独奏”,而是整个乐曲中的一支“旋律”、一个“音符”。
在此意义上,所谓融媒体媒介的协同创新,就是要建立一个能包容和融汇各种新旧媒体在内的信息大平台或大数据库。显然,这里的关键在于筹划和架构这个批评空间结构的组织者和调度者。一般而论,这个协同创新主体可以有两种,一种是社会民间机构或人士,就如阿里巴巴的马云组建淘宝网一样,辟建一个跨新旧媒体的大型曲艺批评信息平台;另一种就是依托或脱胎于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原有的权威性传统媒体,对之进行新媒体的网络化改造和研发,使其成为新型的融媒体。考虑到曲艺行业的受众、市场、利润难以和商品行业相提并论,曲艺界的“马云”未知何日能够诞生,故从现实的可操作性出发,目前应以后者为宜。
事实上,中国曲协已敏感到此题的重要性,并已积极地迈开步伐。如在《曲艺》杂志的基础上,“触电上网”,开辟了《曲艺》杂志融媒。在这块“新天地”里,我们可以看到关于曲艺的最新资讯,看到选载的重要理论研究和评论文章,看到各种优秀曲艺的视频节目。应该说它比原先单纯的纸媒,在批评的内容和传播的时效上已有大幅拓展,值得为之击节。当然,从融媒体角度看,还可进一步加强对新旧媒体的整合与引领作用,广采博收其他曲艺批评资讯,使之在本媒体网络版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更具有批评代表性和导向性的协同创新媒体。
从逻辑上看,曲艺批评主体与媒介模式的协同创新,必然会涉及批评文体的协同创新。由于上述三类批评主体拥有的理论知识和文字修养各不相同,因而其在各种媒体上发表批评意见的表达方式也各具特点。
广大曲艺爱好者的“自发”级批评文体大都是感性的、简单的、直白的文体,比如帖子、点评、留言乃至一两句话的弹幕;从事曲艺工作的“实践”级批评文体,大都是对曲艺创编与表演的经验总结与活动纪录,比如随笔、感观之类;而专家学者的“理论”级批评文体大都是论文体,其以一定艺术理论作指导,联系曲艺创演的某个作品、某种现象,试图从个别走向一般、从具象走向抽象、从表面走向本质,从而对曲艺艺术的发展进行科学探讨和深入论证。
从融媒体角度视之,如何使专家学者的论文体能跳出学院派文风,更多更好地接地气、抓热题、聚焦点,从而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文字来表述较深的审美理念,是批评文本协同创新的重要内涵之一。
对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知识阐发的从业者的批评文体来说,应进而发挥原本就具有的雅俗共赏的优势,既为专家学者的研究性批评提供案例和体悟,又为普通曲艺爱好者提供有益于审美赏析的知识涵养与技艺示范。
至于曲艺爱好者的感性文体,虽在新媒体、自媒体中颇受欢迎,但因其过于个性化、感性化,故难免偏颇,产生某种“捧杀”效应,对曲艺艺术的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提升网络上“短平快”文体的写作水准和审美意蕴,是融媒体生态环境下提升批评水准必予考虑的新课题。
在充分认识到三种批评形式的优长与不足后,我们当着力促进其互融,造就曲艺批评总体的螺旋上升态势。
如果说从旧媒体到新媒体再到全媒体是批评主体“感官的延伸”,那么,从全媒体到融媒体则是批评主体“人脑的延伸”。对于曲艺批评而言,融媒体生态环境所提出的规范和诉求,是一个“融”字,而这个“融”字决非一般意义上的外部数量相加,而是内在质量的整合。这用协同论的概念说,就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拥有不同资源和能量的个体,协同一致地去完成批评目标的过程。
毫无疑问,这就需要我们从曲艺批评的主体、媒介和文本等多角度,全面系统地进行协同运筹和创新研发。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切实完成曲艺批评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和指导创作、提高审美的时代使命。
注释:
①参见阿尔伯特·蒂博代著、赵坚译 :《六说文学批评》,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②参见皮埃尔·布迪厄著、许钧译 :《关于电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原主任、博导、二级教授)(责任编辑/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