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仙改, 萧绮莉, 李婷珊, 陈慧媛
(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 肛肠科, 广东 中山, 528400)
结肠镜检查能对结直肠进行直接观察,是结直肠的重要检查方式[1],良好的肠道清洁度是结肠镜检查的前提。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因其良好的肠道清洁效果被国内指南推荐使用[2],但临床工作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仍会出现肠道准备欠理想或肠道准备过程欠顺利的情况。中医是祖国传统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不仅在治疗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且在辅助干预措施方面也有良好的表现[3]。本研究引用中医理论,将子午流注择时法配合腹部穴位按摩应用于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并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9年3月—8月在我院肛肠科住院并需要完善肠镜检查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知情同意接受治疗者;②具备结肠镜检查指征、无禁忌证者。排除标准:①行动不便者;②特殊人群(孕妇、哺乳期、精神病、病情危重者、未成年人等);③结肠镜检查后出现严重并发症者;④腹部皮肤破损或瘢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各30例。A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25~73岁,平均(51.57±14.96)岁。B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24~75岁,平均(51.53±15.40)岁。C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24~71岁,平均(46.00±12.81)岁。D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5~70岁,平均(50.26±12.91)岁。4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选穴:足阳明胃经的天枢穴(大肠募穴),位于腹中部,脐中旁开2寸;任脉的关元穴(小肠募穴、任脉、足三阴经交会穴),位于前正中线,脐中下3寸;任脉的气海穴,位于前正中线,脐中下1.5寸;任脉的中脘穴(胃募穴,腑会,任脉、手太阳、足阳明经交会穴),位于前正中线,脐中上4寸。
1.2.2 按摩手法: ①根据《中医护理技术规范》[4]对护理人员进行统一的手法、经络穴位知识培训,强调按“手指同身寸取穴法”确定穴位,考核合格后再进行实际操作;②做好相关健康宣教,说明目的、意义、方法,告知按摩过程中可能出现酸、胀等不适感,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③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皮肤;④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嘱患者排空膀胱;⑤嘱患者仰卧屈膝,放松腹部,暴露穴位所在处皮肤,身体其他位置注意保暖。每个穴位以中指揉法按摩1 min,120次/min,以穴位处感到酸胀为佳,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止使用暴力。
1.2.3 研究方法: 4组患者均予常规护理,检查前1天进食流质饮食,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油腻、粗纤维食物,检查当日早晨禁食。4组患者均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深圳万和制药,国药准字H20030827)2包共137.12g(溶于2 000 mL清水内)作为肠道清洁剂,要求于2 h内服用完毕。A组选择卯时服药,服药前0.5 h进行穴位按摩,B组选择卯时服药,服药前不做穴位按摩,C组选择巳时服药,服药前0.5 h进行穴位按摩,D组选择巳时服药,服药前不做穴位按摩。
观察并记录各组患者服药后首次排便时间、最后一次排便时间、排便至液体澄清的如厕次数、灌肠例数、肠镜检查的Boston肠道清洁度评分(BBPS)[5]。BBPS量表将肠道分为左半结肠、右半结肠和横结肠3个部分评分,肠道清洁为3部分评分之和,极低分0分,表示肠道未做清洁,极高分9分,表示最清洁。
A组首次排便时间、最后一次排便时间早于B、C、D组,排便至液体澄清的如厕次数低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首次排便时间、最后一次排便时间早于D组,排便至液体澄清的如厕次数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BB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A组灌肠1(3.33%)例,B组灌肠7(23.33%)例,C组灌肠8(26.67%)例,D组灌肠10(33.33%)例,A组灌肠例数少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灌肠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4组首次排便时间、最后一次排便时间、排便至液体澄清的如厕次数和BBPS评分比较
与A组比较,*P<0.05;与D组比较,#P<0.05。
良好的肠道准备是结肠镜检查提高病变检出率的重要保障,也是镜下治疗顺利完成的前提条件[6-7]。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的主要活性成分为聚乙二醇4000,作为一种容积性泻剂,通过大量排空消化液以清洗肠道,不影响肠道吸收和分泌[8],被国内外推荐为安全有效的肠道准备药物[9]。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发现,由于受患者个体因素、服药时间、服药剂量等因素影响,部分患者肠道准备的效果不理想,往往需要通过灌肠或者重复服药,肠道准备才能合格[10]。相关研究[11-12]显示可通过调整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的服用方法或剂量来改善肠道准备效果,也有研究[13-15]主张将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联合其他药物如大承气汤、番泻叶、开塞露等来提高肠道准备的质量。上述方法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未完全考虑到经济适用性,且口服或外用多种药物会使患者对肠道准备产生负面的体验感。
中医子午流注理论原是根据人体经脉气血运行的盛衰开阖、阴阳五行生克规律、结合天干地支时间周期而按时取穴的一种针灸疗法,其学术渊源可追溯至《内经》、《难经》等医学典籍[16-17]。《内经·脉要精微论》中“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乃可诊有过之脉”,乃寅时气血注于肺经的理论来源[18]。气血自寅时从中焦开始运行,首先流注于肺经,而后于卯时流注大肠经,辰时至经胃经,巳时至脾经,午时至心经,未时至小肠经,申时至膀胱经,酉时至肾经,戌时至心包经,亥时至三焦经,子时至胆经,丑时至肝经,最后重新流入肺经,首尾相接,如环无端[19-20]。因此卯时大肠经气血旺盛之时服用泻药更利于排泄。本研究中选取的天枢为大肠募穴,关元为小肠募穴,中脘为胃募穴,气海为肓之原穴,上述穴位均具有促进胃肠道蠕动、增进局部循环的作用,临床多用于治疗肠腑疾患[21-24]。本研究将子午流注择时法配合腹部穴位按摩用于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结果显示,卯时服用泻药并配以腹部穴位按摩的A组患者肠道准备质量较高,完成肠道准备所需时间短、如厕次数及灌肠例数少,可见子午流注择时法配合腹部穴位按摩应用于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效果良好,经济适用性强,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