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豪(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34)
自1959年以来,中国乒乓球选手荣国团在多特蒙德世乒赛中,获得中国乒乓球乃至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后,我国竞技体育得以蓬勃发展,同时中国乒乓球也从此称雄世界舞台并长久不衰。这可以证明我国在1959年夺冠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对乒乓球项目的管理及培养制度是始终保有高度重视的。本文将从各国管理差异之处作为对比,思考其他国家对乒乓球项目的培养及发展模式,对于我国乒乓球竞技运功员的培养及发展是否有可借鉴之处,并以此做出发展前景预测。
新中国成立之始,长期的极寒饥寒交迫,致使我国国民体质极低,加之疫病四起夺取了无数人民的生命。为改变如此现状,1952年6月10日,由毛主席提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制,向世界展示自信与自强”这一举措,开启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1952年7月中国代表团在芬兰赫尔辛基首次参加第15届奥运会,但令人失望的是,在本届奥运会上中国队空手而归。1952年原团中央军体部长荣高棠向党中央提出建议,并明确指出:“我国目前的体育模式仅为一个群众性的体育组织,如想加强我国的体育事业,首先应加强领导机构。因此我们建议,在政务院设立全国体育运动事业运动委员会,并请贺龙主席领导”。几天后邓小平便给予回复并给出指示:“(1)体委现在就搭架子,暂由荣高棠牵头筹备;(2)从军队及地方招收优秀运动员;(3)修建体育场所;(4)创办体育院校;(5)准备明年召开全国运动会。”
1952年我国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除1949年已经成立的篮球协会后又新成立了乒乓球协会等等,这些协会的创立标志着我国体育进入了有组织性、有规范性的时代,使得我国各单项体育项目有了制度的框架,为我国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实行,为我国体育院校建设方面投入了大笔的资金,我国先后建设了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学院等“七大体育学院”这些高等体育院校的建立,为我国体育事业科研及后备人才培养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体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
正由于党中央对体育事业的重视,才有了如此规范的制度。1959年荣国团获得中国体育史上第一块金牌,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代表团进军世界三强,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2008年我国再创辉煌,创下多项世界纪录并一举成为奥运历史上首个登上金牌榜首的亚洲国家,中国以世界体育强国的姿态莅临世界舞台。
在《我国竞技体育政策及其变迁研究》中,将我国竞技体育政策的变迁分为过度改造时期、初级探索、灾难浩劫、拨乱反正复苏发展至迈向强国八个时期。灾难浩劫时期我国各类国策沦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我国竞技体育滑向低谷。但在复苏发展时期,随着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形成,使得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得以飞速发展。
举国体制是依我国具体国情所制立的,客观的周密性竞技体育体制。举国体制的形成使得竞技体育更加受到群众重视,加之当时我国的“乒乓外交”举国上下“全民皆乒”使我国乒乓球项目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为我国乒乓球项目后备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后盾,“乒乓集团军”的组建执行和“三级训练网”制度的规范,统一的领导使得我国上下一致规范性、导向性得以大大加强。举国体制的不断实行至今已经有40多年的历程了,虽然举国体制在这40年间不断优化改革,但如此之长的制度延伸,也使得我国乒乓球项目对举国体制产生了依赖。
在美国,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社会文化发展,几乎都是在各个高校中开展的,竞技体育也同样。可以说高校竞技体育是美国整个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当世乒赛、奥运会等世界大赛时,美国便从各高校队伍中挑选出若干名运动员参与国家集训,最后挑选优秀运动员上场。
美国无疑是世界体育的头号强国,强大的国力支持在经济、科研等层面上远超其他国家,让很多国家都望尘莫及。但在乒乓球方面,由于参与人数少,及人种对乒乓球项目的竞技能力适应性等因素,导致美国的乒乓球项目很难在世界大赛中取得名次,导致国家的重视度不足、经济支持不到位,远远的被中国、日本等乒乓球强国落在了远处。
日本的乒乓球竞技水平一直是世界顶尖的。20世纪60年代,日本做出国策:“将竞技体育发展和高水平竞技人才培养与国家利益和国民体质高度关联”。1997年日本的体育人口竟高达70%,位居世界第一位。
在乒乓球项目中,可以说日本在管理体制中学习了美国的高校社团制,但却又别具特色。日本中央掌控的“代表中央制”决定了日本政府对体育的管理模式。这种“由中央掌控的高校体育”大大加强了中央对以下各级的执行力与支持度。体制模式虽与美国相近,但其自由度却远远不及。在后来被中国反超时,又去学习了中国的训练方法。日本就在这种“取长补短”中,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乒乓球项目管理、培养模式,在乒乓球项目的世界舞台中站在了顶尖的位置。
在德国的竞技体育中,俱乐部形式是其重要的代表。德国作为世界体育强国之一,在许多项目都保持着长期优势,研究德国的竞技体育培养模式,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在我国,绝大部分的乒乓球职业俱乐部如 “鲁能乒乓球俱乐部”等,均属于政府与企业联办的。企业出资给予运动员训练、医疗等福利,而政府则牵头把控教练员、场地规划等权力。
而德国则是属自主运营的,资本主义性质使得各个俱乐部以商业模式运作,自负盈亏。在比赛组织中也几乎都在其各企业及俱乐部的“联盟体制”下进行的,国家主导的协会几乎很少参与,放权政策使得其自由度大大增加,商业运作下使得经济的有利可寻,更多企业将热情投入到俱乐部,使得德国人民对投身于乒乓球事业的热情增加,乒乓球人口增加,其后备人才也随之愈加庞大。但反之也由于其制度自由度过高,导致整个国家在此项目上的强弱随此项目的经济形式的变化而变化,一旦参与乒乓球人数减少,企业无利可图,投资热情减退,将会导致一系列“负因素”,最后此项目甚至可能濒临瓦解。
(1)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日趋分化下后备人才的不足。
举国体制虽然在“唯金牌论”中大显光彩,但其单单突出了发展竞技体育的道路,而忽视了大众体育的重要性。竞技运动员这一名词层次的提高及“三级训练网”制度,使群众觉得高不可攀,再加上乒乓球竞技难度高,群众也逐渐失去了对此项目的热情,本来面向群众的俱乐部联赛、协会赛等也仅有专业运动员参与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减少,参与人数减少。可寻找培养的优秀人才随之减少,我国乒乓球竞技运动员的后备人才逐渐面临缺失。
近年日本乒乓球的再度崛起,在世界大赛中“爆冷”中国老将的事件连出。年仅16岁的张本智和、18岁的伊藤美诚等年轻运动员,已成为日本的中坚力量。反观中国较为年轻的24岁林高远与22岁的樊振东,在年轻程度上就已经落下一筹,虽然中国暂时仍有许多后备的年轻运动员,但中国的“举国体制”已然与日本的“将竞技体育发展和高水平竞技人才培养与国家利益和国民体质高度关联”的国策,在后备力量的储蓄上悄然拉开了距离。
(2)举国体制下的资金支持不足导致的乒乓球发展受阻。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凭借人口红利大大的拉动了国内经济的增长,而通货膨胀问题愈加严重。价格信号失真、货币贬值,使竞技体育发展所需资金越来越大。在举国体制下,国家对竞技体育的拨款逐渐跟不上实际所需。加之乒乓球项目职业化、商业化发展的不足,导致了该项目很大程度上对资金支持的依赖。资金跟不上,体能训练、营养配置、队内医疗等问题随之出现,我国乒乓球项目的发展将受到极大的阻碍。
(1)加强乒乓球项目在学校体育的开展。
根据乒乓球所需成本低、可开始训练年龄低(3-5岁便可参与训练)、安全性高等特点,可将乒乓球项目广泛应用于学校体育当中,在幼儿园、小学开展乒乓球运动,建设乒乓球特色幼儿园、乒乓球社团等,不但加强了中国普遍幼儿、儿童的体质,还促进了“体教结合”理念,加强了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同时由于孩子学习乒乓球带动了家长参与到乒乓球项目当中,又促进了大众体育的结合发展,更是解决了我国乒乓球后备人才力量不足的问题。
(2)引导乒乓球项目走向职业化、商业化。
我国乒乓球项目对于举国体制依赖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其职业化、商业化发展不足。从乒乓球职业化发展较好的德国来看,德国各个俱乐部以商业模式运作,自负盈亏。在超高的自由度下虽然管理体制的系统性、规范性远不及中国,但其资金问题得以开放,资金运转的良好程度取决于俱乐部的好坏程度。虽然此制度的不确定性因素相当之大,但却也并非不可借鉴。
经本文研究发现中国乒乓球项目虽然依旧强盛,但其突出问题却已然明显。本文就我国乒乓球项目的“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日趋分化下导致的后备人才的不足”与“举国体制下的资金支持不足导致的乒乓球发展受阻”的两点问题给出了“加强乒乓球项目在学校体育的开展”与“引导乒乓球项目走向职业化、商业化”两点建议,希望借此为我国乒乓球事业发展给予帮助,解决我国乒乓球项目现存问题,长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