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敏莹
(广州市流花中学,广州510160)
教育部2014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近几年,地理教育界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构成等开展了热烈的探讨。从本质上来说,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关注“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的教育问题。继此研究之后,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便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
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理实践力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点,它能够很好地综合体现其它三个核心素养。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体验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培养地理实践力显得至关重要。在中学阶段,教师主要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2.1.1 地理核心素养的概念 地理素养是一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1]。地理核心素养是在地理素养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2]。
2.1.2 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是对党关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回应。从整体上看,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是学生地理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地理实践力既是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的提升,也是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手段和方法,而人地协调观始终处于核心和上层地位。换言之,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达成。
2.1.3 地理实践力的概念 地理实践力是在运用地图工具、地理模拟实验和演示、地理观察和测量、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生活中定位和出行等活动中,实践能力与品质的综合表现[3]。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2016》指出,地理学习不仅赋予青少年21世纪的核心素养,而且引入独特的调查工具,如地图、实地考察,以及功能强大的数字通信技术[4]。地理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经验,地理知识的建构要在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基础之上。因此,建立在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验之上,培养地理实践力成为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
2.2.1 情境学习理论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认知的发展如同学徒学习,知识具有默会性,需要在情境中将其作为工具运用才能掌握。学徒变为专家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过程,学徒在“实践共同体”的帮助下,由边缘的实践参与逐渐成为实践的核心[5]。也就是说,在真实或接近的地理实践情境下,地理实践力才能得以有效培养。
2.2.2 STEM 教育理念 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教育理念的内涵在于重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整合,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研究目标是鼓励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STEM 教育理念的实用性、问题解决性、探究性学习、基于项目设计等原则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有深刻的指导意义。STEM 教育理念的前瞻性将引领地理实践力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2.3.1 理论意义 地理核心素养的确立,为地理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指明了方向,是对历史认识的继承与发展。“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都是长期在基础教育地理课程领域中使用的概念,“地理实践力”被提到如此高的高度,是前所未有的[6]。
2.3.2 现实意义 学生在地理实践过程中,能发现知识、参与过程、运用方法,情感和态度深刻。在解决地理现实问题中,学生获得能力感,能促使其地理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实践情境下的地理问题,为对不同学科有兴趣的学生提供发挥的舞台,促进多学科合作解决问题。总之,地理实践力为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参与和合作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沟通、合作能力的发展。
地理教材一般在每节设有“活动”栏目,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例如,七年级《地理》(人教版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阅读”、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共设有“阅读和绘制地图”、“根据需要选择地图”、“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类型”等5 个实践活动,活动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可以对这些活动进行重新整合,设计实践活动,培养地理实践力。
针对地图教学实践活动,教研组重新整合教材内容,设计绘制地图的实践活动。在开展地图教学实践活动之前,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绘制地图的任务,要求学生在一张A4 纸上绘制自己房间的平面图,课堂上结合学生绘制的情况,讲授比例尺、图例、方向等地图语言。学生结合自己绘制地图中出现的问题,了解到地图语言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后,教师要求学生在A3 纸上绘制地图,题目是“我理想的校园平面图”。学生依托学校,参照学校的平面图,可以把学校的建筑画在图上,也可以把理想的建筑,例如羽毛球馆、宿舍楼等目前学校没有的建筑,自己设计图例,把它们也画在地图上。
2017年12月29日下午,荔湾区第六届“龙溪杯”中小学生定向运动锦标赛在流花湖公园举行。我校定向队员均获初中组男子、女子团体冠军。我校自2012年开展该项运动以来,备受荔湾区关注和赞赏,定向活动也成为学校特色活动。曾在全国体育大课间展示活动中代表荔湾区学校进行展示。
鉴于此,教研组设计了“流花湖公园定向越野”实践活动。活动前期,教师设计了活动路线并绘制了定向越野地图,将计时点安排在流花湖公园门口旁边,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定向越野方面的培训,要求学生熟悉流花湖公园地图。
学生依托流花湖公园,利用一张详细的流花湖公园地图和一个指北针,按顺序到访地图上所批示的各个点标,以最短时间到达所有点标者为胜。通过该项活动,既能提高学生对地图的理解,同时又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 版)》的课程基本理念。地理实践活动应该从生活中来,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或问题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地理实践力。
下面以教研组开展的“越秀公园旅游环境容量研究”实践活动为例来说明。很多游客觉得,越秀公园平时不会太拥挤,但一到春节、国庆等法定节假日,特别是每年一度元宵节的花灯会,人流量就很大,感觉很拥挤。教师利用这一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旅游环境问题。同时,依托越秀公园,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完成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大致步骤如下:
第一,制定活动计划。利用图书馆、报刊、网络等收集越秀公园面积、开放时间、旅游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等资料;
第二,设计调查问卷。到越秀公园进行实地考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获得问卷真实材料;
第三,根据调查情况对数据进行统计,在数据处理基础上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第四,根据社会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对越秀公园旅游环境容量提出合理建议,撰写调查报告。
乡土资源是开展地理实践活动重要的资源,教研组依托西关的荔枝湾、上下九步行街等乡土资源,开展了“西关风情考察”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对西关地区的几个地点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旧城区风貌、旧城区改造现状。
考察内容包括古老的西关、繁荣的西关和发展的西关三部分。考察具体要求是:参观荔湾博物馆,了解西关文化,领略西关风情。走进西关大街小巷,领略具有地方风采特色的建筑风貌。漫步上下九商业步行街,了解重要商业区的功能(购物、饮食、娱乐于一体)。到清平市场来了解特色物产,了解农贸市场经济情况。考察建筑群,了解城市房地产逐步多元化的进程。到达黄沙地铁口,了解西关地区交通配套设施不断改造的情况。
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而人地建立关系的基础就在于人类活动。因此,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建立在地理实践基础上的研究成果才更有实用性和科学性,培养地理实践力也就显得至关重要。
地理实践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能使学生更好地在真实情景下观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