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资金和资源限制范围内,评估服务、项目与投资,进行优先级排序,执行组织的战略。
2.定义产品和服务,与CSF保持一致。
3.跟踪、审查投资组合,提出调整建议。
4.管理产品/服务组合、项目组合、客户组合。
5.采用敏捷的投资组合管理,实现可视化、模块化、灵活性,沟通与分享结果。
同样,这里涉及的投资组合不仅限于IT方面,它涵括的管理范围更广。为了方便理解,我们从较为熟悉的IT服务类资产和资源管理出发,看看如何实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所谓IT投资组合,包括:看得见的软硬件系统、看不见的内外部服务,都是需要通过预先并且持续支付费用来获得。而在通常情况下,企业中不同的角色对于系统与服务的新增,会有着不同的关注点:
1.资方和管理层往往关注的是投资的必要性、价格、以及投资的回报结果(ROI)。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主动购置意图。
2.而最终用户和开发支持人员则更关注的是易用性、易实现和易维护性。这是自下而上的原始需求。
可见,“一线”人员要把当前项目或服务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上报”;而决策层要根据现有预算和资源实现业务目标的“落地”。显然达到平衡与和谐,就需要进行持续沟通与跟踪。针对上述要点中提及的“敏捷的投资组合管理”概念,我们可以通过如下方面来实现:
3.可视化:引入“池”的概念,从资源的购置开始进行整个生命周期的跟踪,并及时回收闲置的资源,以提高复用性。同时,以平台数据库的形式开放给不同的角色,实现直观的定制化查询。
4.模块化:根据“有多大能耐办多大事”的原则,综合考虑资金、资源、已开展的项目、以及目标客户的分类,对新增系统与服务的需求进行分阶段、分步骤式的逐步添置与实现。
5.灵活性:所谓“适合才是最好”,我们可以根据如下维度进行IT投资:
①合规要求:网络安全法和等级保护2.0都是普遍企业需要遵守和满足的法规,因此需通过投资并践行,才能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
②成本效益: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投入的总成本不应大于产生的效益与价值。
③企业特征:如:互联网企业更愿意在研发上加大投入;而公众平台则更需要在服务与效率上增加投入。
6.沟通与分享:通过各部门例会或按需专题讨论的方式,增加企业不同角色人员之间对于新需求联动性,以促进达成共识。
前年,我们曾上线了一个服务资产和配置管 理(Service Asset and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SACM)系统。该平台从需求的提出到最后落地,也是经历了多方的沟通与筹划。
根据优先级,该平台的第一阶段是建立CMDB,用以存储主机、网络设备、以及应用等资产的相关信息,从而为日常运维和问题处理提供最新且完整参考依据。
而在后续的几个阶段中,我们根据用户对该平台的反馈意见、以及预算支持的力度,才逐渐实现了自动化扫描与编录、数据分析模块等功能。
可见这样的投资组合方式,能够更好地降低一次性投入的风险,及时跟踪与调整,也更能输出预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