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车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 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732)
人口问题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任何时期的人口发展战略都必须给予重点关注。过去,经济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特征,这是因为我国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及以下教育为主。如今,中国老年人口绝对数和比例快速增长的主因是人类寿命延长和人口出生率降低。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5亿人,且未来老年人口数和比例还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人口老龄化将是未来世界恒久的状态,中国和世界都亟需面对。因此,人口发展战略的重点是处理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无论是自主创新还是生产效率,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都有了质的飞跃。随着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也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老年人的需求将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之一,要把人口老龄化视为发展机会,而不是一味强调老年人是抚养负担。首先,老年人口和人口老龄化需要被正确看待。老年人口的划分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围绕人口来制定相应的政策,而不是相反。同时,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升级及人民健康的需求增长将为我们提供经济转型升级的窗口,二者均为经济增长内在的动力源泉。其次,应对人口老龄化离不开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大健康产业寄予厚望,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发展健康产业的愿景和具体的发展规划。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抓手而不是负担。
健康产业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健康产业是与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业相对应的,主要是指预防、治疗和康复等向患者提供服务的部门的总和。广义的健康产业除包含狭义的内容外,还包括对非患者人群提供保健产品和服务活动的经济领域。但这一定义局限于产业活动和市场行为,难以满足全社会的健康需求。同时,相关研究只是就事论事,没有展开,内容也是零敲碎打,难成体系,更谈不上已形成系统的“大健康产业理论”框架体系。此外,虽然理论探讨较为广泛,但统一的标准在实践层面却没有形成。
产业活动是大健康产业的内核,大健康产业既包括健康产业也包括服务行业,通过市场运作获取收益是其本质属性。大健康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都息息相关,涵盖整个第一、二、三产业。同时,大健康产业活动要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还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因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也正因此,大健康产业兼具市场和公益两种属性,内容广泛,既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以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的产业,如,健康、养老等;也有诸如公共健康、医疗卫生和福利等以公共服务为导向、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事业。同时,半公益性也是大健康产业的特点。大健康产业只有将市场和政府两者相结合,才能持续发展。因此,大健康产业通过产业融合发展满足社会健康需求,它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基础,支撑是健康产品制造业,将健康服务业作为核心。主要包括健康食品业、保健品业、健身业、健康信息服务业、健康保险业、健康产品批发零售业、医药制造业、养老养生服务业等产业活动类别,此外,提供基本健康服务等公益事业内容也包含其中。推动大健康产业实现大发展必须做好产业创新和融合。
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第六篇“发展健康产业”所提出的“优化多元办医格局、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促进医药产业发展”等具体要求,以及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行业目录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3)提出的健康服务业分类,大健康产业涉及16个行业,33个大类,83个中类,172个小类。考虑数据可获得性,从需求侧测算可得,从2012—2016年,我国大健康产业占GDP的比重逐年升高。2016年“生态+大健康”产业占GDP的比重为9.76%,其增加值的规模为72 590.7亿元。其中居民医疗保健消费占比为2.30%,老年人非医疗保健消费占比为2.99%,社会卫生支出占比为2.57%。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机遇。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可从组织改革、体系完善、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人才培养、新业态培育等六个方面来加快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
一是要强化组织实施,构建大健康产业领导机制。系统谋划,全面施策,审议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安排,指导部门、地方开展工作,做到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二是完善两种体系,分别为产业核算和考核评价。逐步建立遵循统计规律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对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运行监测和统计分析;制定大健康产业指导目录,作为鼓励和优先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依据。三是完善大健康数据区域发展协同工作机制。实现跨部门、跨机构、跨行业的密切配合,加强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公共卫生、疾病防控、计划生育等信息系统数据的交换,建立可实现集成共享、业务协同和综合管理统一归口的健康医疗数据共享机制。
一是全面提升医疗服务综合能力。鼓励各地完善现代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二是加强健康管理体系建设。鼓励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共建共享专业健康管理机构,加快建设健康信息平台;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建立全民健康数据管理系统。三是不断完善医疗保障政策。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不同的健康保险产品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适时建立政府、社会、个人多方筹资的商业保险购买方式。
一是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加强对中药新药、专利药品、新型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等的研发力度和创新能力的建设,推动治疗重大疾病的专利到期后药物的仿制上市。二是强化医药制造技术的升级。大力发展生物药、优质中药、化学药新品种、新型辅料包材、高性能医疗器械、制药设备六大领域,加快医疗器械转型升级,推动重大药物产业化,提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材料、医学诊疗设备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提高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率。三是建全医药标准体系。要健全质量标准体系,提升质量监控技术,实施绿色和智能化改造升级,使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标准全面与国际接轨。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大健康产业发展;支持建立中医药产业引导基金、特色农业产业基金、医养结合产业基金等专项基金;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金加大投入。二是加强税收激励。引导大健康产业综合体、产业园等重大项目的建立建成,在项目归属、税收分成方面进行政策探索,实现利益共享、互利共赢;鼓励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加快技术改造。三是强化金融支持。拓宽融资渠道,严控金融风险,制订金融机构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探索拓宽大健康产业贷款抵押担保范围。
一是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加大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在人才的落户、住房、医疗、社保、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支持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的政策倾斜。二是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全力培养应用型高素质医疗健康方面的人才,并加快建设中医药健康服务、卫生应急管理、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复合人才队伍;鼓励校企合作,支持院校建设大健康产业特色学院和研究机构,开设相关专业和相关课程。三是促进顶级医师专家交流。鼓励医师多点执业;创新医务人员提供服务的模式,鼓励国医大师、国医名师等中医药专家设立大师馆、名医馆、工作室、研究站等。
一方面,要加强技术创新平台以及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健康医疗人工智能设备,进一步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健康产业相结合,形成“互联网+大健康”的产业模式。依托药品互联网第三方交易平台,建设和完善药品交易专业电商平台。支持引入具有药品直接销售资质的B2B、B2C医药类互联网公司,积极引导国内知名医药类电子商务公司之间开展合作。另一方面,注重发展新经济和新业态,如大数据、大健康等。一是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构建远程医疗应用体系;开放共享、深度挖掘和广泛应用基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的医疗健康大数据。二是培育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新业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支持企业建立创新研发中心和基地。三是把大健康产业做成创新产业,使技术不断创新、产品不断创新、管理不断创新、服务不断创新。并从业态融合的视角来发展大健康产业,通过业态融合来实现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