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爱华 陈俊 周荣华 罗建军 任政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南充市农牧业局;.白塔中学;.南充市高坪第七小学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推动以“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人才建设至关重要。
南充市三区六县拥有760万人口,既是人口大市,又是农业大市,种养殖业较发达,以西充现代农业园区、本味农业、天兆集团、温氏集团为代表。因此,在南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尤为重要。
根据调研,南充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十分重视乡村人才联队伍建设,尽管如此,但是南充乡村人才队伍整体状况还是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乡村基层组织干部队伍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中坚力量,既是党的“三农”政策执行者,又是带动农民实施乡村振兴践行者。基层干部这支队伍在乡村振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农村物质文化发展滞后,个人生活待遇较差等因素,部分干部不愿到农村工作,即使到农村也留不住,出工不出力。导致基层组织人才队伍不稳定,影响乡村建设持续快速发展。
农技推广人员包括各级农牧业系统、乡镇(街)农业服务中心和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农业专家及工作人员,以及一些农业企业中的专家、技术人员。他们是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据了解,南充市9个县(市、区)中农业种养殖业在编技术人员仅有6675人(其中:顺庆224人、嘉陵747人、高坪760人、蓬安790人、南部1756人、西充936人、阆中1022人、营山440人;其中数南部、阆中农技人员数量较多、覆盖面也较广),除去市县两级农技人员,乡镇农技人员3300多人,而南充目前有5360个村,一线农技人员每个村平均不到1人,人员严重不足。同时从在编农业技术人员专业层次来看,具有中专/大专/本科涉农专业毕业占6 5%、非专业安置人员35%(主要集中在乡镇),还存在一员多岗或编制在农技中心而工作在乡镇党政部门等情况。再加上这支队伍待遇低、工作量大、职称晋升空间有限等原因,人员流失现象较严重,人员流失致使农技业务服务难以适应乡村振兴要求。
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人才振兴的主力军,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点培养的人才。新型职业农民主要来要来源于新型经营主体、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大户等。他们一方面来自于到乡村创业的城市人,另一方面是从城市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是真正热爱农业农村,对农业农村充满感情,干事创业有激情有拼劲,是乡村振兴建设中不可缺或的人才力量。
目前南充9县(市、区)虽有新型职业农民4万余人,但是,这支队伍专业素质、管理水平低且参差不齐,难以完全胜任乡村振兴发展重任。
3.1.1 进一步加强乡村基层组织人才培养
乡村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主导力量,基层党组织应重视乡村人才培养工作,对乡村人才给予更多人为关怀。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镇村两级党组织的作用,带好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各级党组织领导对基层干部在生活上、政治上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让基层干部有盼头、有干头、有奔头,留得住人。
3.1.2 拓宽农技推广人员培养渠道
目前,乡镇政府都十分重视拓宽人才队伍培养渠道,一方面,要定向培养,通过与高校联合、与学生签订合同的形式,培养农技专业的大学生;另一方面,从农业能手中选出一部分农业带头人,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
3.1.3 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培育)力度
一是按产业分类培训(育)。针对生产性职业农民、服务型职业农民、经营型职业农民等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因人施训,尤其要加大对农村电商、微商的培训力度。另一方面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菜单式培训方式。缺技术补技术,缺理念补理念,缺技能补技能,可以在乡村开展乡村振兴讲习所,培训职业农民。
3.1.4 是积极落实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政策
乡村人才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文化水平差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大力推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支农、支医、支教、扶贫”,优化乡村人才队伍结构。
实现乡村人才振兴,需要制定完善各项保障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研究制订“引进来,留得住”乡村创业人才实施办法。以“美丽乡村、幸福乡村、和谐乡村”为出发点,招引一批有思想、有眼界,有技术、有能力、有一定资本的城市人或外出务工致富能人回乡创业。
建立专业人才、科技人才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机制和镇(街)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放开限制人才回流的制度限制。在人才回流问题上,户籍问题往往是限制乡村人才回流的一大障碍,户籍主管部门可以探索实施放开户籍制度的限制,增加吸引力,保障人才的稳定性。
改善乡村农技人员工作环境。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创造施展才华的良好氛围。对乡村人才政治上多关心、生活上多帮助、工作上多支持,要做到情感留人、环境留人、事业留人。
提高乡村农技人才收入待遇。乡村要想留住人才,必须缩小与城镇工作人员的收入待遇,市、县、乡主管领导应积极为乡村工作人员争取政策,提高乡村人才的收入待遇。
完善目标考核激励机制。真正发挥绩效工作的激励导向作用,充分调动各类乡村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