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
济宁市技师学院 山东济宁 272000
“生活化”是指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选取与儿童生活经验、生活情景相关的内容来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的内容也应该来源于儿童的日常生活,这种以日常真实生活的情境作为艺术教育的起点,是乐于被儿童所接受的[1]。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应该以儿童真实生活中的情境为资源,让儿童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
《纲要》中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就是要培养儿童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可以看出学前儿童艺术领域的教育目标和内容都体现了使幼儿体验到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艺术欣赏活动是体现审美目标贯穿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始终的主要内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要大力加强艺术欣赏教育。
艺术欣赏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人们仅仅将艺术教育等同于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把儿童对艺术知识技能的掌握当作是儿童艺术教育的直接目标和唯一任务,儿童缺少参入艺术、体验艺术并获得审美愉悦的机会。艺术教育被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一部分。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一种普遍的、普及的、基本的艺术素养教育。《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与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然而,现实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却存在专业化的倾向,表现在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和各种兴趣班教学中,不顾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追求整齐划一的效果,将娴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作为达标的标准。
综合教育的思想在90年代就成为教育的主流,艺术教育的综合化、整合化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艺术教育的主流。《纲要》中明确指出“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综合艺术教育认为各艺术门类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很多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音乐就是音乐,美术就是美术,各学科间各有各的大纲、进度、教法、活动间是相互孤立、没有联系的。由于幼儿的心智还未成熟,过早进行分科训练,易造成幼儿视野和思维的封闭和孤立定势。现虽有部分幼儿园也在尝试艺术整合教育,但多为拼凑式的组合,艺术活动、艺术形式与其它领域之间缺少有机、内在的联系。
在利益的驱动,使得非功利性、情感性、创造性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异化。一些盈利机构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用艺术的外衣来掩饰艺术的商业行为,只要能吸引生源,能赚钱能得奖就行了,其它的再好,都不在考虑之列。利益原则压倒了艺术教育的正确原则,幼儿艺术教育的目的被歪曲了[2]。
有些家长不了解艺术教育的原理,不懂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为“填鸭式”学习便可造就“艺术家”。他们高举着家长权威的鞭子,哄骗孩子进这班那个班学习艺术技艺,最后弄得孩子怨声载道。功利的艺术教育观破坏了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
部分幼儿教师观念落后,教育模式陈旧。他们不具备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审美观,也缺乏发展儿童个性的差异的观念。他们不明白艺术审美教育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他们仅仅简单的认为教幼儿画几张画,学几首歌,跳一段舞蹈就是艺术教育了。作为“教书匠”的老师不厌其烦的向幼儿教授技能技巧,教授幼儿练习、模仿,缺少创造性。
社会上关于艺术教育的各种特长班、兴趣班,时常举办的大大小小的考级使得学习者有如雨后春笋班涌现。这使得许多商家嗅到了家长希望自己孩子能有一技之长、在升学上能享有加分政策,从而大张旗鼓兴办各种兴趣班。他们盯住的是家长口袋里的钱,是为了谋取利益打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幌子,最终导致教育功能的异化。
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教会儿童艺术教育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受到艺术教育的熏陶,培养他们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艺术教育应该发挥幼儿的个性,引导他们在观察的基础上大胆的表现,摆脱技能技巧的束缚,按照自己的意愿、独特的方式尽情创造。帮助儿童成为艺术活动的主人,提高儿童的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提升审美能力。
儿童的生活与成人生活是不同的,儿童是他们世界的主人。艺术教育作为教育的媒介,应该要立足于儿童的生活,服务于儿童生活。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应该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作为教育的内容[3]。其内容应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通过观察生活感受与艺术有关的元素,使儿童更全面深刻地领略艺术、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美,增强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不应仅是单个领域的内容,还应是多个领域的整合。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要素,每种艺术都可以借用其他要素,并与自己领域同化。艺术教育可以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艺术融合到一起,共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又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核心。因此人们应该正视艺术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内容的选择进行思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培养孩子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还孩子一个天真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