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产高效集成种植技术①

2019-12-22 15:38:04周礼梅
热带农业工程 2019年5期
关键词:田间高产小麦

周礼梅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富安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 江苏东台 224222)

小麦是江苏省富安镇的主要粮食作物,该地区光热水资源十分丰富,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田间道路、灌区设施比较完善,小麦增值增产潜力很大。但从目前小麦的产量与品质分析,普遍存在小麦产量较低,病虫害严重的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小麦产量与品质,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水平一直难以提升。而通过加强小麦高产高效集成种植技术推广应用,能及时转变农民群众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加速先进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小麦产量与品质,在短时间内构建出一套技术成熟机制更加完善,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小麦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的小麦生产种植体系。

1 小麦高产高效集成种植技术

1.1 科学选种

小麦播种前,科学选择小麦品种,对实现稳产高产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通常小麦品种应该符合本地区的气候环境与生育周期。要选择通过国家或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优质小麦品种。另外,在新品种推广应用前,应该在本地区进行连续几年的实验示范种植,保证推广应用的种子能更好的适应当地的种植条件。同时还应该结合本地区的病虫害发病特点,选择抗病能力较强,单株生产能力较高,抗倒伏,抗逆性较强,植株紧凑,光合作用能力较强,经济系数较高的冬性或者半冬性优质小麦品种。在播种前,为提高种子的适应能力,应该进行全面慎重处理,选择晴朗天气,连续晒种1~2 d,保证出全苗培育壮苗。另外在小麦种子播种前,应该进行药剂拌种,推广使用小麦专用的种衣剂进行药剂拌种,这样能极大提高小麦苗的出苗率,增加冬前的分蘖数量,矮化小麦高度,避免引发徒长。选择小麦专用的种衣剂,每袋20 g加入适量水稀释之后和10 kg小麦种子混合均匀,现拌现用。

1.2 科学整地

首先,水稻收获后的机械化处理。前茬作物水稻在种植中应该尽可能避免出现倒伏,在收获前10 d左右将田间的水排干,方便机械化收获。通常留茬高度控制为15 cm左右,提高田间稻杆粉碎程度,为稻杆还田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确保田间稻杆还田作业质量,收割机收获水稻时必须加装切碎抛洒装置,要求稻杆的切碎长度控制为8 cm以内[1]。在稻杆还田中,对于稻杆堆积的现象,应该及时进行人工铺匀,确保粉碎的秸秆能均匀的铺在稻田面上,否则将会影响到旋耕灭茬效果,很容易造成小麦种子不能与土壤接触,导致种子被冻死;其次,秸秆还田后选择使用大拖深旋耕灭茬机,旋耕深度控制为15 cm以上。在旋耕前还需要做好土壤施肥工作,将磷肥、钾肥和完全腐蚀的有机肥混合均匀后,连同部分氮肥散播到土壤表面,随着旋耕一起翻耕到土壤层以下。

1.3 规范化播种

在小麦播种中,一定要结合前茬水稻收获日期,及时播种,确保小麦正常生长发育。对于水稻收获较早的地区小麦播种期控制在10月下旬,最晚不能超过11月10日。结合江苏省小麦高产规矩,适期播种条件下田间基本苗控制为每亩10~20万株,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也呈现升高趋势。但当田间的基本苗数量超过上述范围后,产量会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为兼顾小麦产量与品质,小麦高产田每亩保苗量控制为12~15万株为宜[2]。由于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后,因为土壤层存在一定量的稻草,对小麦种子发芽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播种中应适当增加播种量,比常规播种量每亩多增加0.7~1.0 kg,通常每亩播种量控制为8~11 kg。水稻秸秆还田后,由于表层土壤下不存在一定量的稻草,土壤质地较为疏松,很容易因为大风导致田间墒情散溢,因此在播种后一定要做好控制工作,保证种子与土壤能紧密结合,避免出现吊空苗或土壤跑墒[3]。

1.4 确定小麦整个生育时期的灌溉量

在小麦播种前,应该选择专用的仪器设备测量田间地表0~20 cm与20~40 cm土层的体积含水量。通过利用雨量数据采集器或当地气象局的气象材料,获取小麦从播种到越冬期间、越冬到拔节期间、拔节到开花期间的自然降水量。根据当地不同时间段的降雨量,确定最佳的灌溉量,田间灌溉采用节水灌溉系统。在小麦播种前,如果土壤墒情严重不足,进行及时灌溉造墒播种。如果在播种期内0~40 cm深的土壤层的含水率下降到75%以下,可以适当晚播种,也应该造足底墒的原则进行造墒。对于错过最佳播种日期,不能及时造墒的种植地,应该在播种后灌溉蒙头水,加速幼苗出土,确保田间出全苗。

1.5 科学施肥

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中,引导农民群众做好有机肥替代的同时,积肥中使用的化学肥料,应该根据种植的生产能力不同与土壤肥力不同,按照严格控制氮肥总施肥量分期调控氮肥,增施磷肥钾肥的原则,进行科学施肥。通常小麦整个生长发育阶段需要的纯氮量为15~18 kg,五氧化二磷6~8 kg,氧化钾3~5 kg。在做好科学施肥的同时,还应该结合小麦具体生长情况及时施入微肥。施肥时应将40%~50%的氮肥与有机肥以及全部磷肥钾肥作为底肥施入土壤。剩余的50%~60%的氮肥应该在第2年春季小麦进入返青期后追施。在小麦追肥中,主要分为拔节期,孕穗期2个阶段,小麦进入拔节期后,结合田间灌溉,每亩追施尿素15 kg,并配合施入一定量的磷酸二铵。小麦进入孕穗期后结合灌溉,每亩追施尿素5 kg。小麦进入抽穗扬花期和灌浆期后,应该结合田间病虫害防治工作,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每亩施用400 g。小麦进入生长发育中后期后,为避免小麦出现早衰现象,应该及时进行液面施肥。小麦进入返青期后,最佳的小麦苗保持量应该维持在4.6万~6.6万株[4]。对于返青期后田间小麦苗数量超过6.6万株的种植地,应该在小麦苗起身期,每亩施用15%的多效唑可湿性粉剂30~50 g,兑水30 kg进行均匀喷雾,控制小麦苗旺盛生长,避免小麦生长中后期出现倒伏。

1.6 病虫草害防控

为降低小麦病虫害的危害,小麦播种前可以使用杀虫剂或杀菌剂对小麦进行包衣处理,或者选择使用低毒高效的小麦专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处理。对于小麦地下害虫较严重的种植地,在播种前要配置毒土洒播到土壤表面,随着土壤翻耕,一起翻耕到土壤以下,杀灭土壤中的害虫。小麦在整个生育周期内,病虫害主要包括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蚜虫、黏虫和麦蜘蛛。针对上述多种病虫害,应该始终坚持“化学防治为辅,农业防治为主”的防治原则。在小麦病虫害流行高发期重点进行防控,降低发病率,避免对小麦产量与品质产生影响。小麦进入起身拔节期后,应该重点做好田间纹枯病、白粉病等病虫害的防控工作。局部地区应该重点防治小麦吸浆虫。抽穗期到灌浆期是小麦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此时应该重点做好1喷3防工作[5]。抽穗期到扬花期是小麦蚜虫、白粉病流行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如果遇到连续阴雨天气,或者田间湿度较大,很容易诱发赤霉病。在小麦病虫害防治中,应该以防治蚜虫为主,兼治小麦白粉病。对种植面积较大的麦田选择使用飞机进行大面积统防统治。而对于种植地块相对较小的应该采用无人机或其他农药防治方式进行病虫害防控。

2 实施效果

小麦生产中,通过加速推广小麦高产高效集成种植技术,打破农民群众的传统种植习惯。在新技术推广应用中,数量与规模都取得了突出成效。通过对2018年千亩示范区小麦的实际生产情况进行调查,可以发现,小麦亩平有效穗36.6万个,穗平实粒数34.5粒,亩平实产503.5 kg,其中高产攻关区亩平实产512.6 kg,相对于传统小麦种植模式,增产效果显著,比非示范区亩平产量高约100 kg。

3 结语

在小麦种植中,合理的种植技术,科学的田间管理技术,对加速小麦健康生长,保证小麦应有的产量与品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今后小麦生产中要保证小麦的产量与品质,应选择合适的种植地与优质的种子,认真做好播种,施肥,田间管理等各个环节,保障田间各项管理机制能与当地的土壤条件,气候环境相适宜,重点做好田间病虫害防治工作。通过采用合理的手段与方法,显著提高小麦产量与品质。

猜你喜欢
田间高产小麦
春日田间
科教新报(2023年13期)2023-08-15 10:18:52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 23:18:44
田间地头“惠”果农
今日农业(2021年8期)2021-11-28 05:07:50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金桥(2021年10期)2021-11-05 07:23:28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08-14 01:38:00
“码”上办理“田间一件事”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20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 03:13:30
田间地头有了“新绿”
金桥(2020年9期)2020-10-27 01:59:34
哭娃小麦
秋茬蔬菜高产有妙招
今日农业(2019年15期)2019-01-03 12: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