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家谈

2019-12-22 11:32徐宗学,李文家,韩宇平
人民黄河 2019年11期
关键词:滩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

徐宗学(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城市水循环与海绵城市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综合施策,人水和谐,使黄河文化再放异彩

今后黄河的治理,需要以生态保护为抓手,以黄河文化为主线,协同治理,综合施策,做到人水和谐,让黄河变为一条使流域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幸福的河流,使黄河文化再放异彩。

(1)源远流长,黄河文化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开始,迄今4 000多年的历史时期,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超过3 000年。在相当长时期内,黄河流域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最快的地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全部诞生于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大量文学经典与文化典籍产生于黄河流域。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既歌颂了黄河的巍峨壮观,也反映出了人们对于黄河历史、文化的认知和自豪。同时,黄河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遗产,在中原大地留下了无数名胜古迹。中华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治理黄河、兴利除害、治国安邦,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独特的黄河文化。黄河文化的实质就是人与黄河关系的文化,是人类社会治理黄河、与黄河相处的智慧结晶,从地域看,是指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形成的独特文化;从发展过程看,是人类依附崇拜、开发利用黄河,与黄河和谐相处的文化;从内容看,是指在黄河治理与开发实践中形成的智慧结晶。黄河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推进黄河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智力源泉,加强黄河文化建设是促进黄河生态文明建设、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

(2)继往开来,黄河文化为民族复兴谱写了新的篇章。“黄河宁,天下平”,从古至今,黄河治理都是安民兴邦的一件大事。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人类治理黄河、与黄河和谐相处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标本兼治、除害兴利,开展了全面的黄河流域治理工作,进一步丰富了黄河文化的内涵。人民治黄70多年来,黄河流域开展了大规模系统的开发与治理,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蓄泄兼筹”的防洪工程体系,创造了黄河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防洪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水资源保障程度得到极大改善,黄河流域正以其占全国2%的水量,养育着全国12%的人口,灌溉着全国15%的耕地,支撑了全国14%的国内生产总值,承担着流域内外几十座大中城市及能源化工生产基地的供水任务。绵延5 464 km的黄河像一条巨龙,劈青藏山川,穿高山峡谷,跃壶口,出龙门,九曲十八弯,奔腾入海,滋养着流域内75万km2的土地。黄河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廊道,牢牢固守着北方广袤国土面积的生态安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谱写了新的篇章。

(3)人水和谐,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文化引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统筹谋划。深入研究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充分考虑黄河上中下游、左右岸差异,统筹谋划,推动分区分类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全流域生态健康评估,推进治污行动,加强对污染水体的治理。因地制宜、因时而异,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体现高质量发展理念,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鼓励并大力发展绿色、节能、环保产业,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健康的文明发展之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在强调黄河自然属性及其生态功能的同时,也要体现黄河所孕育的文明形态及其所展现的文化价值,重视区域差异,对流域生态、文化和经济进行一体化统筹考虑。突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国家生态安全,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文明基础,彰显黄河文化对于增强民族复兴和提升国人文化自信的价值,推动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黄河文化为主线,以人水和谐为目标,以生态保护为抓手,以综合治理为核心,综合施策,协同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让黄河文化再放异彩。

李文家(黄河水利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加强黄河治理重大措施,保障黄河长治久安

黄河泥沙淤积造就了华北平原,使中华民族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繁衍壮大,但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使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成为地上河,下游堤防一旦决口,洪水泥沙居高临下,水淹沙湮。我们的先祖们与黄河洪水泥沙进行了卓越的斗争,但仍然平均不到5年就发生一次巨大的灾难,黄河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黄河宁,天下平”就是指黄河堤防不决口,“长治久安”也是人们的黄河下游梦。人民治黄以来,洪水、泥沙并重治理,取得了连续70多年伏秋堤防不决口的辉煌成就。

截至2018年,历经近20年的放淤固堤标准化堤防建设已经完成,基本消除了堤身质量差、堤基复杂,一旦临洪险情百出的艰险状况,但黄河泥沙问题和下游“二级悬河”形势严峻、滩区群众安全等问题还没有解决,需要长治才能保障安全。

(1)要正确认识黄河泥沙。与2000年以前的实测资料相比,黄河实测水量和沙量均大幅度减少,主要影响因素有降雨特征变化、人类活动等。河川径流大幅度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用水,目前用水量达到510亿m3,入海水量仅剩约150亿m3(仅为天然水量580亿m3的25%)。

黄河泥沙减少主要是人类活动和降雨变化双重因素造成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黄土高原持续开展种植林草、建设梯田、修建淤地坝、封禁治理与植被自然恢复等水土保持措施,并建设水库工程,以及进入21世纪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在河道采砂,大幅度减少了黄河泥沙。

许多科学家根据河口三角洲淤积量和黄河下游泥沙输移特性等,对古时期黄河来沙进行了大量研究。大部分成果认为古时期平均每年黄河来沙10亿t左右。如果坚持不懈进行水土保持治理,使得植被达到或者维持古时期的状况,待淤地坝、水库拦沙等措施减沙完成后,黄河泥沙还有平均每年8亿t。但水资源量目前只有天然时期的25%,随着经济社会用水增加还将减少,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2)继续加强黄河治理重大措施。第一,坚持不懈地开展水土保持。黄河上中游地区种植林草、建设梯田、封禁恢复治理等水土保持措施累计保存面积21.8万km2,建设淤地坝5.84万座,平均每年拦减入黄泥沙4.35亿t左右,尚有52%的水土流失面积(23.6万km2)需要治理,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继续开展水土流失治理,改善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减少入黄泥沙,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将黄土高原面貌恢复到远古时期的状况。

第二,抓紧开工建设古贤水利枢纽。2000年小浪底水利枢纽建成后,通过拦沙和调水调沙,实现下游河道全线冲刷,严重萎缩的中水河槽得到恢复。其拦沙库容淤满后下游河道还将迅速淤积,已恢复的中水河槽又要萎缩。古贤水利枢纽位于黄河干流禹门口上游74.8 km处,控制流域面积49万km2,水库开发任务是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灌溉、供水、发电,综合利用,正常蓄水位627 m,总库容125.5亿m3,拦沙库容90.9亿m3,长期有效库容34.6亿m3,其中调水调沙库容20亿m3,可供非汛期兴利调节利用库容15亿~34亿m3。防洪减淤的途径是水库拦沙、与小浪底水库联合调水调沙。

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实施了近20年的拦沙和调水调沙,但主要冲刷下游河道泥沙,而水库泥沙难以冲刷,水流的实际挟沙量远小于水流挟沙能力,即没有充分发挥水流的输沙效果。古贤水库建成后与小浪底水库联合调水调沙,不但可以冲刷淤积在下游河道的泥沙,还可以冲刷淤积在小浪底和三门峡库区的泥沙,充分利用水流的输沙能力,实现1+1>2的减淤效果。古贤水库建设,拦沙期内可以减少下游河道淤积量74亿t,相当于约20年的自然淤积量,拦沙库容淤满后,长期与小浪底水库联合调水调沙,每年可减少下游河道淤积约1.0亿t,因此应尽快建设古贤水利枢纽。

第三,尽快完成下游滩区安全建设。黄河下游河道由河槽和滩地组成,河道平均宽度5.2 km,平常过水的河槽宽0.8 km、滩区宽4.4 km,滩区面积达到3 480 km2。广阔的滩区是堤防决口改道重建河道时专门预留的,作为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滞蓄削减洪水外,更重要的是沉积泥沙,1952—1998年滩区淤积泥沙64亿t,堤防平均少加高1.5 m,为保障华北平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重新建设堤防时将部分群众隔离在两岸堤防之间,成为滩区居民,由于每年滩区土地至少可以收入夏粮,可使滩区群众世代繁衍发展,目前在滩区居住和依赖滩区生存发展的人口有190万。由于频繁受洪水泥沙影响,因此黄河下游滩区成为华北平原极为贫困带。2013年国家开始实施滩区居民迁建(迁到大堤背河侧)的滩区安全建设,目前还有50万人居住在20年一遇洪水淹没水深大于0.5 m的区域。为发挥滩区滞洪沉沙作用,并确保滩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要尽快按照国务院批复的规划方案,完成高风险区群众安全建设。

第四,抓紧开展二级悬河治理。自然情况下黄河下游滩区和河槽淤积抬高速度基本相同。在三门峡水库即将建成前期(1958年)众多知名专家认为,几年以后黄河泥沙就很少了,建议在下游沿河槽建设堤防,解放滩区。按照此建议,为稳妥起见,政府仅号召建设生产堤,当年就形成连续的生产堤。1960年三门峡水库建成以后,为解决库区淤积带来的问题,经历了对泄流排沙能力的两次增建和运用方式改变,但受生产堤约束,滩区滞洪沉沙功能大幅度降低,河槽升高加快、滩地升高慢,形成大堤临河滩面高于背河侧地面、河槽和滩唇高于滩地的“二级悬河”雏形。

二级悬河增大洪水冲刷造成堤防重大险情的几率,危及华北平原防洪安全。为发挥滩区滞洪沉沙功能、确保黄淮海平原安全,1974年国务院批复了黄河下游滩区实行“废除生产堤,修筑避水台,实行一水一麦,一季留足群众全年口粮”的政策,之后,在每段生产堤破除一小段,预留进洪口门,下游“二级悬河”持续发展的态势得到遏制。

1978年以前,滩区因人均耕地多而群众生活水平略优于周边地区,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使全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黄河下游滩区频繁受洪水泥沙湮没,经济状况迅速被周边地区超越,且越来越落后。群众为了自保将破除的生产堤堵复,且强度进一步增强、长度进一步延长,河槽淤积比例急剧升高,二级悬河迅速发育。

小浪底水库拦沙和调水调沙运用以来,下游河道的河槽冲刷下切,但滩面高程无力改变。从2015年实测资料看,二级悬河最为严重的东坝头至陶城铺河段,滩唇比临河侧地面平均高2.7 m,滩面平均横比降8.2/10 000远大于河道纵比降1.2/10 000,若发生漫滩洪水,沿串沟或滩面流向堤防,在堤河附近形成集中过流,进一步发展为“横河”“斜河”,甚至可能发生夺流形成滚河的险恶局面,稍有不慎极可能引起堤防决口的巨大灾难。

为保证黄河下游防洪安全,需要抓紧开展二级悬河治理。在二级悬河治理时,建议采取机械放淤,以便利用黄河泥沙和按临时占用来解决滩区土地问题。

韩宇平(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黄河科学研究院院长):

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建议

1.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建议

(1)尽早出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战略规划。通过战略规划共商共建共享黄河流域,形成上中下游联动、东中西互济的黄河流域发展格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补齐短板。

(2)建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域互动合作机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现政策联动一体化,以融合与共生发展为目标,完善区域互动合作机制。加强国家层面协调指导,筹划建立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共商解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议设立专门的常设机构,建立区域信息共享平台,构建地区间完善的综合协调工作机制。

(3)探索建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产业功能定位和合作模式。黄河流域各省(区)发展不平衡,在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中分别肩负着引领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功能,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协调区域各省(区)的发展定位,避免产业同质化,探索建立黄河流域各地区间的产业分工,探索建立地区间产业转移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机制,进一步探索黄河流域产业合作、资源共享、技术溢出和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从而带动整个黄河流域共同高质量发展。

(4)建立全流域联防联治共管机制。把山水林田湖草有机结合,统筹生态要素,实施系统治理。形成区域联动的环境保护格局,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从局部问题提升为流域共同体的全局问题,把黄河流域打造成为贯通东西的万里绿色生态廊道。

(5)通过开源和节流等措施提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水资源保障能力。一是加快建设国家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补充黄河水源,增加全流域黄河耗水指标,彻底解决黄河干流区及渭河、泾河等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二是在南水北调通水的情况下,重新考虑黄河对天津、河北的补水问题,节约的黄河水资源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三是在新的黄河水沙变化情况下重新核算黄河预留生态用水量,增加黄河可分配水量;四是进一步加大节水力度,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

(6)将全黄河河道湿地统一设置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黄河流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生态共同体,但目前流域各行政区域依然是各自谋划生态项目,对黄河全流域如何发挥整体生态效益、协同开展保护与治理的研究不够。建议将黄河全河湿地统一设置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建设,这是尊重自然规律特别是尊重生态规律的举措,通过黄河水量的统一调度,可以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能够充分实现黄河生态的有效保护。

(7)建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监测网络建设,科学评估河源区、上游对全流域的生态价值贡献,探索构建跨省(区)的黄河流域生态补偿制度。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上中游地区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国家项目要继续执行;二是要探索建立流域水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流域各省(区)应当确保出界断面水质达到考核目标,根据出入境水质状况确定横向补偿标准,推动建立流域生态保护共建共享机制;三是建立生态功能区(如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和完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加大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开展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研究,研究建立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标准体系。

(8)设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跨区域合作高层次专家论坛。搭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跨区域合作交流平台,共同探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以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库支持。

2.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规划的建议

黄河流域各省(区)将依托欧亚大陆桥和资源优势,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逐步形成有特色的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带,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根据区位优势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空间布局制定战略规划。其空间布局初步建议为“一廊、一轴、五核、多点”的总体格局。

(1)“一廊”指黄河干流生态走廊。继续实行“退耕还林”政策,确保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取得更好成效,构筑具有防洪、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复合功能的黄土高原植被体系;通过进一步加强黄河湿地保护和修复,构建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体系,通过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构建沿河绿色生态走廊,实现“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健康黄河目标。

(2)“一轴”依托陇海铁路沿线和连霍高速沿线,建设兰州—宝鸡—咸阳—西安—渭南—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商丘发展轴。

(3)“五核”以湟水谷地(兰州)、河套平原(银川)、关中平原(西安)、汾河盆地(太原)、黄河中下游黄淮海平原(郑州、济南)为五个核心发展区。一是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上游水电能源和有色金属基地;二是以西安、天水为中心的综合经济高科技开发区;三是以银川、榆林、太原等为中心的黄河上中游能源基地,这一能源基地包含了河套平原和汾河盆地两大核心发展区,重点建设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重化工基地,结合“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的建设和上中游水电开发,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四是以黄河下游干流沿线郑州、济南为中心的黄淮海平原经济区,形成以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为依托的具有较强实力的先进制造业和城镇集聚带,强化对新亚欧大陆桥国际经济走廊的战略支撑作用。

(4)“多点”指区域中心城市之外的其他城市。壮大城市规模和综合实力,完善城市功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加快集聚,加强与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与互动,发挥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多点支撑作用,增强对周边地区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

吴漫(郑州大学教授):

研究黄河治理历史经验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1)加强黄河治理历史的研究。黄河治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治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相关的文献蔚为大观。据历史记载,自大禹治水至周代,把“疏”和“分”作为治黄的主要方式。大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以堤防水的方法。秦汉至宋元,治黄技术亦有所发展,例如石堤的修筑,遥堤、缕堤、月堤的兴建,以及对泥沙淤塞和运行规律的新认识等等。明清时期河患严重,治黄方略和河工技术均有重大发展。明代四任“总理河道”的潘季驯在治黄中力排“分流”之议,主张“坚筑堤防”“纳水归于一槽”,提出“以堤束水,以水攻沙”治河方略。清代陈潢、靳辅进一步阐明潘季驯的治水理论,并合撰《治河方略》,成为中国古代治黄的重要著作。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沿黄军民和黄河建设者开展了大规模的黄河治理工作,群策群力,变害为利,黄河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今天科技进步的标准来看,古代治黄的技术措施是比较落后的,但古人治黄所涉及的问题则大都为治黄关键所在。历史时期的治黄成就和教训是留给世人的一笔宝贵财富,经验可以给予借鉴,而其失败和局限则可以给人警示和启发。我们应以现代科技进步的眼光和人类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托回顾过去,加强黄河治理历史的研究,从而借鉴历史经验,为当代治黄提供重要的历史参照。

(2)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黄河哺育了华夏民族,培育出中华民族坚强的性格,见证了中华儿女奋斗不息的历程。治黄是中华民族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实践活动,在治黄过程中不仅创造了伟大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历史时期的治黄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人文思想,例如家国意识、民生情怀、历史使命、人水和谐等理念,在治黄组织管理、多方利益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法令法规的制定等方面也进行了诸多探索,从而形成了丰富的治黄文化。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一是要关注物质层面的文化遗产保护。历史黄河故道、千里黄河大堤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是最能直接产生历史触动的载体;黄河岸边的大王庙治黄遗址、流域内的摩崖石刻、洪水碑刻、修堤碑刻、水利图碑等历经风雨沧桑,凝结了厚重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文物和文化价值。鉴于大运河文化带申遗成功,我们可以明清黄河故道、千里黄河大堤进行申遗,以此方式实现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二是系统整理伴随历代治黄而产生的历史文献遗产,加强黄河文化研究的阐释工作。在历代治黄过程中,除了以档案、公牍等形式留存下来的治黄文献以外,还有有识之士记载治黄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的论著,从而积聚了大量的治黄历史文献,其存在形式有专书、舆图、档案、谕旨、奏议、传记、诗词、图说、文书、碑刻,或散见于正史、实录、典志、地方志、文集、类书、丛书中,具有数量大、类型多、系列长、连续性、综合性、地域性等特色,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凝结着厚重的人文情怀和哲学理念,彰显了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通过对历史时期治黄文献的全面搜集、科学整理、系统研究,总结出有关历史黄河治理的理论性和规律性认知;发掘历史治黄中从治黄到护黄再到兴黄的人水和谐理念,以及治黄中积力之所举、自强不息的民族奋斗精神等重要文化内涵,为当代科技治黄、工程护黄、生态兴黄提供历史借鉴;通过加强对历代治黄文化的阐释,开发黄河文化对于凝聚民族精神、复兴中华文化的重要作用。三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黄河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合理的活化利用,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相互交融。新时代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担起文脉传承者的重担,让文化遗产传承不绝,让中华记忆历久弥新。

朱小勇(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副局长):

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水土流失一直是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最为突出的生态问题,水土保持是流域生态保护的主要内容和黄河治理的根本措施,也是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要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拓展思路、创新理念,真抓实干,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水土保持工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要做好“谋划长远,干在当下”的水土保持顶层设计。要把水土保持工作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全局,提高站位,找准定位,开展顶层设计,研究重大问题,确立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发展新的战略目标和近期重点任务,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在流域生态保护中的关键作用,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支撑流域高质量发展,促进改善民生和脱贫攻坚,推进形成上游“中华水塔”稳固、中下游生态宜居的生态安全格局。

二要树立“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思想。要两手发力,同步抓好保护和治理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按照“强监管、补短板”的水利工作总基调,依法强化对各类生产建设活动的监督管理,重拳出击,铁腕执法,依靠科技,持续发力,坚决遏制人为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另一方面,要强化治理,补齐“短板”,加快水土保持治理步伐,大幅度减小现有水土流失面积,进一步提高已治理区的水土保持成果质量,有效发挥生态保护功能。

三要落实“整体考虑,统筹推进”的水土保持总体部署。要按照“上游涵养、中游治理、三角洲保护”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战略布局,突出做好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工作。坚持“全面推进、突出重点”的工作思路,尽快确定全流域及各省(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推进方案和防治重点。加快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尤其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治理步伐,有效减少入黄泥沙特别是粗泥沙,为协调水沙关系、确保黄河安澜作出更大贡献。

四要实行“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的水土保持治理思路。要遵循自然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全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统一规划、整体推进,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以支流为骨架集中连片、规模治理,以行政区为单位分工负责、分步实施。同时要尽快建立完善的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及时掌握水土流失变化情况,分析黄河水沙动态,评价水土保持效果。

五要实施“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要根据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的自然条件,按照具体小流域及其坡面、沟道的水土流失特点与治理现状,并结合当地人民群众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以及乡村振兴的需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配置实施梯田、淤地坝等工程防护措施,乔、灌、草等生物防护措施,以及封禁治理等自然修复措施,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粮则粮,宜农则农,以系统工程的思维和方法,工程与林草相结合,治沟与治坡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水土保持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全面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高质量发展。

六要探索“共同抓好,协同推进”的水土保持体制机制。探索建立更加高效的流域与省(区)相结合的水土保持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协同配合,齐心协力开创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合作机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推进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的强大合力。

万金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可否简单地从水利的视角理解黄河大保护?答案显然不是。“黄河大保护”中的“黄河”不仅仅是一个水利概念,而更多地是一个政治经济学上的概念。可以说,黄河大保护的提出是新时代破解黄河流域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一个大手笔。黄河大保护是通过生态修复、环境美化、文化复兴,实现产业均衡、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体现,是将社会发展的红利更多地反馈给人民、实现流域内人民最大福祉的重大举措。

开展黄河大保护,首先要统筹区域发展与河流保护的关系,这要求进一步夯实“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其次要统筹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这要求有一个顶层设计,实现地区间、部门间、产业间的大协调大统筹;再次,黄河大保护不是独角戏,要统筹西部大开发、中原经济区、传统文化复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形成一盘棋。

应当深刻理解习总书记讲话的内涵,进一步认知黄河大保护到底保护什么,如何保护,实施主体是谁,谁来监管,谁来评价,阶段性考核指标如何制定等,这些都有待各界专家学者去深入探讨。

翟家齐(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黄河生态大保护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保护对象和具体标准如何确定,上下游、左右岸、陆面植被、湖泊湿地、城市生态等等,发展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样的生态质量、需要哪些评价指标与方法,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研究确定。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下,如何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程度,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措施发挥了巨大作用,黄河中下游及入海泥沙量大幅度减少,水沙关系出现新的特点,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它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有何影响?需要深入研究。

黄河流域农业用水占比很高,农业节水是流域节水的重点,尤其是在大型引黄灌区,但农业节水必须以生态健康作为前提条件。黄河灌区的特点之一是历史悠久,如宁夏黄河古灌区、河套古灌区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千百年来农业与生态已融为一体,农业用水与生态息息相关,农业用水的相当一部分实际上发挥着维护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的功能,而这部分生态耗水在研究农业节水时往往是被忽略的。因此,黄河灌区农业节水是有底线的,这个底线就是不能破坏区域生态平衡,要给生态留下发展的空间,才能谈得上高质量的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

田发松(马关县水务局):

黄河治理保护,首先要夯实基础,补齐短板,加大投入,夯实生态脆弱地区发展基础,大力实施提水、集水、节水、引水等水利工程,坚持“以水增绿、以绿保水”治理思路,把林业生态建设与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农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相结合,努力推进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进一步提高新型能源综合利用率,加大上游新能源设施建设并投入使用,扩大农村环保能源覆盖面,改变农村群众大量砍柴烧火的生活习惯,切实保护生态脆弱地区森林植被。积极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保护修复长效机制,探索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保护修复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生态保护与修复中,从政策上支持企业和群众通过积极参与综合治理,发展林果经济、生态观光旅游、森林康养等生态富民产业,改善生态环境,带动群众致富。

其次要落实国家级公益林和省级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国家级、省级公益林补偿和管护同标准、全覆盖。建立统一管护体系,进一步完善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的公益林管护机制,鼓励公益林区在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和不影响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发展林下经济和开展非木质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展碳汇造林项目试点,探索与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制度相协调的生态保护补偿方式,鼓励供水、水力发电、生态旅游等单位作为森林生态效益的直接受益者,创新“水补林”“电补林”“票补林”等补偿方式,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釆伐。

最后要建立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机制,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功能。探索开展黄河流域管理事权划分改革。加强保护管理体系建设,结合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工作,加快建立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保护地申报工作,提高湿地保护率。以流域內河流、湖泊、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水库以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为重点,全面开展生态保护补偿,加大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筹集力度。加速推进以保持水土、护坡护岸、涵养水源为主的生态保护,加大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实施河道生态治理,建立水库、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因地制宜实施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修复措施。加大流域内乡镇供水、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投入,支持在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物种集中分布区建设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在重点渔业水域建设水生野生动物增殖、保护、救护站。

为保证黄河长治久安,建议对黄河流域进行立法保护,扩大流域机构管理权限,落实管护责任。

王纪坤(阳谷县水利局):

面对黄河流域水资源严重不足的现实,加强黄河生态保护,第一要坚决执行节水优先的战略决策,大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扎实做好农业水价改革工作,促进农业节约用水;第二要重点治污,完善河长制管理,防止不达标的污废水流入黄河,改善河流水质;第三要做好沿黄省(区)用水指标分配,统筹考虑上下游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保证足量的生态水入海。

黄河流域多年未出现超大洪水是黄河安澜的重要原因。确保黄河安澜,需要正确认识黄河水少沙多将会长期存在的事实,继续优化和运用黄河调水调沙方法,减少河道泥沙淤积,保持主河槽深度和走势,降低流域较大洪水所产生的灾害损失。同时采取加固堤防、完善滞洪区等多种措施,提高防洪安全保证程度。长治久安绝非一日之功。

黄河流经省(区)水资源短缺,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等都需要水,就目前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看,无论采取何种措施,完全满足社会用水需求是不现实的。要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既要满足生产生活需水,又要确保一定的生态环境用水,只有走节约用水这条道路。农业是用水大户,推动农业节水要依靠建设规模化农业节水工程和完善用水管理机制,需要国家财政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同时下大力气解决“重建轻管”这一长期存在的顽疾。在节水项目验收和后评价阶段,需要专家们认真剖析问题,不能听听汇报、看看样子工程、做老好人,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节水工程长效运行,实现节水目标。

猜你喜欢
滩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章程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河南省黄河滩区迁建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对策研究
特高压输变电工程中的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黄河入海
———黄河滩区主题美术作品展
水土保持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托起滩区群众稳稳的幸福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