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少女,黄丽俐
(1.海口市林业服务中心,海南海口 570000;2.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海南海口 571100)
古树名木,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是珍贵的自然遗产,是当地自然历史变迁的重要材料,是珍贵的基因资源,具有生态、经济、景观、文化、历史、科研、开发、旅游八大价值[1~2]。为抓住和探明海口市建成区外古树名木资源的数量、树种、地理位置、生长状况、生存环境和保护现状,为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海口市于2018年开展了第二次古树名木普查工作。该文根据海口市建成区外古树名木的调查情况,分析了其种类和数量、树龄结构、分布结构、权属状况、生长现状及保护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海口市位于 19°31′32″~20°04′52″N,110°07′22″~110°42′32″E,地处海南岛北部,北临琼州海峡,处于低纬度热带北缘,属于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春季气温暖和、雨量偏少;夏季气温高、雨量多;秋季因台风天气影响多暴雨;冬季因寒流影响时有阵寒。受季风影响明显,降水主要集中在5~10月,雨热同期。灾害性天气多为台风、暴雨和雷电。年平均气温24.4℃,年平均降雨量1816mm,降雨日数102d,年平均日照时数1954.7h,年平均蒸发量1834mm,平均相对湿度85%。常年风向多为东北风和东南风,年平均风速3.4m/s。
调查对象为海口市建成区外分布的古树名木资源。根据《古树名木鉴定规范》(LY/T2737),古树是指树龄在100a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观赏与科学价值和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3]。
根据《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LY/T2738),调查内容有树种、位置、权属、树龄、冠幅、树高、胸围、立地条件、生长势、生长环境、现存状态、历史、名木栽植人、名木栽植时间、权属、管护单位、管护个人、树木特殊状况描述、地上保护现状、养护复壮现状以及传说记载等[4]。
调查方法以《海南省第二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资料》为依据,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利用GPS定位技术对调查范围内的古树名木进行实地逐片、逐株调查,测量每株树木的形态、摄影留证、访谈群众,填写调查表,最后进行内业的资料汇总。
据该次海口市建成区外古树名木普查统计,共有古树名木1223株,均为古树。
海口市建成区外1223株古树,隶属18科24属28种,主要为桑科、使君子科和无患子科,分别为1141株、25株、18株,种类资源相对丰富。优势树种突出,数量最多是榕树(Ficus microcarpa Linn.f.),有787株,占总株数的64.35%;其次是高山榕(Ficus altissima Bl.),有 179株,占 14.64%;见血封喉(Antiaris toxicaria Lesch.)144 株,占 11.77%;榄仁树(Terminalia catappa L.)25 株,占 2.04%;鹊肾树(Streblus asper Lour.)17株,占 1.39%;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12 株,占 0.98%。
海口市建成区外的古树树龄结构层次简单,其中一级古树(树龄500年及以上)2株,占总株数的0.16%;二级古树(树龄300~499年)24株,占总株数的1.96%;三级古树(树龄100~299年)1197株,占总株数的97.87%。树龄结构的正金字塔形分布,说明海口市建成区外古树后续资源丰富。龙华区新坡镇仁里村委会斌腾村的2株见血封喉,估测树龄510年,是树龄最大的古树。
在海口市建成区外的古树均为散生古树,分布较为分散,整体情况是乡村多、城镇少,主要分布在村庄、学校、果园、庙宇及祠堂周边等地方。古树分布数量最多的为琼山区,共596株,占总株数的48.73%,其中:二级古树5株、三级古树591株;按乡镇分:旧州镇154株、三门坡镇134株、红旗镇90株、大坡镇88株、云龙镇76株、甲子镇35株、龙塘镇19株。龙华区次之,共238株,占总株数的19.46%,其中:一级古树2株、二级古树16株、三级古树220株;按乡镇分:新坡镇99株、遵谭镇81株、龙泉镇45株、龙桥镇13株。美兰区数量第三,共200株,占总株数的16.35%,其中:二级古树1株、三级古树199株;按乡镇分:三江镇82株、大致坡镇59株、演丰镇42株、海口桂林洋经济开发区(农场)17株。秀英区最少,共189株,占总株数的15.45%,其中:二级古树2株、三级古树187株;按乡镇分:东山镇106株、石山镇48株、永兴镇35株。
在海口市建成区外1223株古树中,权属为国有的6株,权属为集体的1134株,权属为个人所有的83株。
在海口市建成区外的古树整体生长状况良好。根据生长势,正常株979株,占总株数的80.05%;衰弱株188株,占15.37%;濒危株56株,占4.58%。调查中发现,部分古树树体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腐烂现象,雨水和病虫害侵入树体,加剧了树干的腐朽。其中白蚁危害范围较广,将近40%的古树可以看见有明显蚁路,刮开蚁路,有的可以看到很多乳白色的白蚁,取食主干木质纤维、蛀巢侵害树干。除白蚁危害外,蛀干害虫、食叶性害虫、刺吸性害虫及叶斑病等病虫害依然存在,其叶片表现为病斑、发黄、曲卷和有缺口或成空洞,树干表现为大大小小的虫孔。此次调查共发现有47株古树有病虫害危害,主要病虫害有蛀干害虫危害、毒蛾类、臭蝽等。病虫害将影响古树的正常、健康生长,削弱树势,并影响古树整体景观效果。
在海口市建成区外古树的周边生长环境状况整体良好。生长环境良好的有1111株,占总株数的90.84%;生长环境差的有109株,占8.91%;生长环境极差的有3株,占0.25%。
造成古树名木生长环境差的原因有:(1)人们在树头周边烧火做饭、堆放干柴、搭建墙体、倾倒建筑垃圾、圈养家畜等;(2)古树防护树池留的树穴面积过于狭小,严重阻碍根系的生长;(3)树干周围的地表土壤被水泥硬化面替代,严重影响了植株根部养分和水分的吸收,破坏了古树天然的生长环境,同时造成土壤下渗能力减弱,还会带来其他的次生危害;(4)树干寄生附生现象严重,如桑寄生、槲寄生、薜荔、霸王花等寄生植物吸附在古树树干上,从树木中吸取水分和养分进行生长,有些寄生植物的根部已经伸入古树树皮,导致树皮开裂甚至死亡;有些附生物生长快,覆盖在古树上方,妨碍古树光合作用,既影响了古树生长,又降低了观赏性,急需修枝整形。树木所处的生长环境对树木的生长势有很大影响,可以直接决定树木的生死存亡,因此改造生长环境是保护古树名木的首要任务,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可延缓树木的衰弱,进而达到保护的效果。
海口市绿化委员会和海口市林业局自2004年就已对全市古树名木进行普查、建档并挂牌保护,并安排资金对伤残或受病虫害影响的古树名木进行复壮、病虫害防治、树洞修补、清除附生植物等。
经过前期实地调查和资料补充等工作,海口市现已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古树名木档案资料库,并将实现信息系统化管理。
有的古树虽然外表长势郁郁葱葱,但实际主干内部已腐烂、中空,存在安全隐患。近年来,海口市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古树采取支撑保护措施,并定期巡查;如遇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会安排工作人员及时上门通知群众,临时避险,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
近年来,海口市及时对区域内部分古树名木存在的病虫害进行喷药防治,挽救了部分受白蚁侵害的古树名木,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部分乡村没有进行白蚁防治的树木存在不同程度的危害现状,海口市根据病危古树名木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先后对各个区长势病危古树名木,开展树洞修补、病虫害防治、白蚁防治、榕树气根牵引、修建支撑、促根复壮等工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海口市相关部门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广播等各种传播媒介宣传古树名木保护的重要意义,逐渐提高社会群体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
当前,海口市建成区外古树名木保护资金来源有限,并不能满足古树名木保护需要,尤其是由农民管护的古树名木更是如此。由于缺乏资金,部分古树不能得到及时的管理、围栏、复壮,导致吸收水分养分能力下降、再生能力降低、病虫害严重、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减弱。
部分地区的群众依然缺乏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将其等同于普通树木对待,人为损害古树名木。如部分群众在古树周边烧火做饭、堆放干柴、搭建墙体、倾倒建筑垃圾、圈养家畜等;防护树池留的树穴面积过于狭小,阻碍根系生长。
由于大多数古树归属于集体或个人,政府暂未和相关单位或个人签订管护合同,因此部分古树名木存在管理单位不固定、管护人员未落实、管护责任不明确等情况,使得部分古树名木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保护和管理,甚至处于自我消亡的状态。
一直以来,由于养护资金不足而导致古树名木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应设立古树名木专项养护资金,并将其纳入各级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保证各项养护、管理、抢救复壮措施顺利实施,使古树名木得到更加全面、科学的保护。
古树名木的保护不能仅依靠个别人或某个单位,需要加强宣传力度,动员各行业共同参与,增强社会知晓度和参与度、扩大保护主体的范围。可采取如下措施:(1)采取各种媒体宣传。利用各种主流媒体,开辟宣传专栏,进行古树名木报道,通过拍摄专题片、播放公益广告等形式,宣传古树名木保护知识;(2)在旅游景区、公园设立古树名木保护警示标牌,介绍古树名木知识,增加社会大众对古树名木的知晓度,强化保护意识,增强保护自觉性;(3)印发科普宣传手册,分发至社区、村委会、广场、图书馆等公共场合;(4)举办知识讲座、竞赛等活动;(5)教育部门要把古树名木保护纳入素质教育范畴。
海口市建成区外古树名木区域分布都为分散性,且权属以集体为主,因此古树名木存在养护、管理责任模糊的问题。对此应确定每棵古树的管养单位及责任人,签订管养合同或协议,以法律的形式将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加强巡查力度,使古树名木的养护、管理工作步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正轨。
协调各相关部门,联合整治影响古树名木正常生长的私搭乱建、水泥硬化、附生缠绕等周边生存环境因素,拆除私搭乱建、清理根部周围硬化水泥面,有条件的可围绕古树建设乡村小绿地,清除缠绕附生植物。及时进行促养复壮、病虫害防治、消除安全隐患、排除人为影响,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应用现代监测技术,对古树名木的生长状况、生长环境、保护现状等进行动态监测,有针对性的采取保护管理措施[5]。与科研院所合作,设立专门的科研课题,开展古树名木病虫害防治、复壮等方面的研究,积极将科研技术成果转化到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