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望喜 张彩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是要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更加注重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要把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优先目标。基于此,本文旨在分析2012年以来衡阳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及就业的现实状况,明确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地促进衡阳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2012-2017年,衡阳经济总体呈现出稳步增长势头,按当年价格计算,GDP总量由2012年1957.7亿元增长到2017年2921.52亿元,但增速已由2012年的11.8%下降到2017年的8.4%,总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表现出明显的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换挡特征。
衡阳市三大产业构成方面,2012-2017年,第一产业GDP占比由2012年的16.5%下降到2017年的11.3%,第二产业GDP占比由2012年的48.5%降到2017的38%,第三产业GDP占比由35%上升到50.7%,第三产业GDP占比在2016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且产业规模自2012年以来表现出持续扩大特征。衡阳市三大产业GDP增速方面,第一产业GDP年增长率由2012年的4.3%缓幅下降到2017年的3.5%,第二产业GDP年增长率由2012年的13.2%急剧下降到2017年的5.4%,第三产业GDP年增长率由2012年的13.5%缓幅下降到2017年的12.5%。综上,经济新常态对衡阳市三大产业构成及三大产业GDP增速均产生了影响,且对第二产业的影响尤其显著。
三大产业构成及增速的上述变化引致衡阳市就业结构的变化,2012-2017年,衡阳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由2012年的56.62万人减少到2017年的52.11万人。其中,国有经济由2012年的25.75万人减少到2017年的20.29万人,城镇集体经济由2012年的3.52万人减少到2017年的1.68万人,其他经济由2012年的27.35万人增加到2013年31.41万人,之后表现出小幅波动特征。综上,衡阳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数量的变化充分反映衡阳市经济增速下降对就业的负面影响。
1.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扎实做好“三农”工作。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注重就地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乡村从业人员就近就业;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兴农业组织形态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集约化水平,提升吸纳就业的能力;支持乡村生产性服务业及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便捷乡村居民生产生活,提升乡村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等。
2.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实业兴市战略,进一步壮大实体经济。衡阳市各级政府部门应尽快做好政策衔接与政策协调,积极优化营商环境,主动服务市场经营主体,增强对沿海拟转移产业的吸引力;要突出产业承接重点,依托衡阳现有产业基础、劳动力及其他资源优势,大力吸引有利于加快衡阳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且带动就业能力强的中高端制造业及加工贸易产业;应优化承接产业布局,充分考虑各区县及各类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园区的要素禀赋,使各区县及各级园区实现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实现劳动力就业。
3.大力发展服务业,进一步壮大服务业规模,提高服务业质量和效益。尽管衡阳服务业GDP占比2017年达到50.7%的新高,但与沿海先进发达地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应进一步支持生活性服务业及有利于促进产业转移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引导服务业在城镇与乡村进行科学合理布局,深入挖掘服务业作为扩大就业容纳器的潜力。
1.出台具体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对于经营出现暂时困难的企业,经与职工协商一致,可采取协商薪酬、调整工时、工作分享、在职培训等措施,保留就业岗位,稳定劳动关系。
2.加大财税支持力度。进一步采取措施降低企业财税负担,落实重点群体创业税收优惠政策。
3.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根据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社会保险制度相关政策,在一定区间内确定示范区内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费率水平及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对于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允许其按规定申请降低缴存比例或者缓缴;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及特殊困难群体就业,并按就业年限给予用人单位适当配套奖励。
对业已出台的促进创业政策措施进行实施效果评估,在明确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基础上,进行政策优化;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及创业特色园区建设,提高创业便捷性;加强对创业人才的培训与辅导,提升创业能力及创业成功率;细化创业财税减免及金融风险分担政策,降低创业成本及创业风险;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创业项目实施定向奖补,激发创业人员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创业舆论氛围,提高创业者的政治参与度,使创业者有荣誉感与归属感。
1.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及前瞻性。着重围绕衡阳市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及转移产业劳动力需求开展就业培训,提升劳动力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提高就业匹配度。
2.聚焦重点群体开展就业培训。衡阳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主动对接在地高校,协同在地高校抓好大学生职前教育及职业训练,协助高校做好职前实习见习工作,为在地高校提供良好的实践育人环境,提升高校培养人才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进一步做实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要统筹考虑失业人员能力、经验基础及劳动力市场需要,增强培训针对性;对于就业困难人员在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的同时,还应加强适应公益岗位能力的培训。
3.着力做好新职业农民及农业转移劳动力就业培训。要以衡阳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对劳动力的新要求为目标,切实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要从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需要的高度,做好做实农业转移劳动力就业培训,增强转移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使其能够出得去、留得住。
4.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公益性培训与市场化培训两手抓。要发挥具备就业培训能力的在地高校、企业及专门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对培训能力强、培训效果好的进行适当奖补;对参加市场化培训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且在地成功就业的培训参与人,给予全部或部分培训费用补助激励。
1.大力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衡阳市各级政府及人力资源与就业保障部门应配强、配优公共就业服务人员,提高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应增加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投入,完善公共就业信息化平台功能,大力推进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效率。
2.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规划、指导、监管。积极引入市场力量,规范市、县、乡镇及街道人力资源市场及服务于重点产业的专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与运行,对服务就业效率突出者给予政策支持;各级人社部门应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严厉打击操纵市场、扰乱市场秩序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持续加大财政对公共就业的投入。衡阳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切实落实国务院及湖南省政府有关就业工作的各项规章,及时足额拨付专项资金支持公共就业服务落地。
衡阳市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起本地区促进就业的主体责任,勠力同心,形成合力;各级人社部门要统筹协调促进就业政策措施制定实施、监督落实;各级人社部门要协同统计部门完善全方位就业监测体系,积极开展前瞻性研究,及时掌握企业用工、劳动力分布和流向变化,准确把握区域就业形势;衡阳市各级统计部门应着力健全就业失业统计调查制度,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定期进行就业形式分析通报。
经济学有关就业理论表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等因素对就业有直接影响。经济增长会带来就业的增加,增速下降会直接导致就业岗位增量减少;产业结构调整会影响就业结构,传统产业的收缩会直接导致产业内就业收缩,新兴产业扩张则会带来相应就业扩张。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最直接的表现是经济增速换挡,但本质上是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经济新常态将继续对我国就业产生持久深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