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在健康养老服务产业护理学人才培养中应用的探索

2019-12-22 09:58:01刘永兵薛慧萍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16期
关键词:产学研养老协同

刘永兵,薛慧萍

(扬州大学护理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41亿,占总人口的17.3%,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1/4[1],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较为严峻。民政部于2011年颁发的《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2]中提道:截至2020年,将要实现养老护理员600万人的目标。若按照国际标准每3位老人需要1名护理员,我国需要养老护理员约1 000万人,可见我国老年护理需求与老年护理人才供给严重失衡,需要通过合适的教育方式培养护理人才为老龄化需求提供保障。产学研协同育人是培养适合新时代养老服务业人才的最佳选择,同时也能够有效促进我国老年健康服务业的良性发展[3]。

产学研协同作为独特的教育模式是将产业、学校以及研究机构的功能与资源整合并发挥出综合优势,将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转变为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科研机构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总体来看,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中的产学研结合尚未形成统一健全的育人机制[5],笔者就当前我国老年护理教育及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对产学研结合育人机制进行探索。

1 老年护理教育与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老年护理教育与培训起步晚、产业发展结构单一,目前从事相关工作的护理人员较少,学历水平参差不齐,并且大部分从业人员未接受过系统的老年护理教育,再教育缺失[6],这些都严重限制、阻碍了我国养老服务业以及教育的发展。

1.1 我国老年护理教育现状

由于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缺乏重视,各类开展医护教育的高职院校大多只是将老年护理作为护理专业的选修课程,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尚不完善。目前,我国老年护理教育存在以下问题[7]:(1)老年护理专业设置欠规范:院校在培养目标设定、课程体系建立以及办学模式确定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培养出的老年护理人才是否符合我国养老现状、就业去向是否合理等仍在探索之中[8]。(2)相应的教材缺乏,课程设置尚不合理:大多数开展医护专业的院校将老年护理作为选修课,课时安排较少,护理学生只能粗略掌握相关知识,无法建立系统完善的老年护理知识体系。(3)硬件与软件缺乏:教学模式单一,并且没有为老年护理专门设立的实训室,更少有学校与医院、养老院等联合设立校外老年护理实习基地。(4)老年护理从业不规范:老年护理未形成独立的教育体系和技术体系,缺乏专业认证,社会认同感差。

1.2 我国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老年护理人才培养规模小,培养层次单一,老年护理人才多集中在高职院校,严重制约了老年护理人才结构体系的完整建设,制约了老年护理科研创新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养老机构中的大多数老年护理人才年龄大、学历低、执业率低、流动性高。经过院校专业培养的护士,虽然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良好操作技能,但人数较少,缺口较大[9]。

2 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的基本内涵及育人机制探索

产学研协同培养老年护理人才的育人机制主要是以生产、教学以及科研相辅,充分利用产学研三方相关资源,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复合型护理人才[10-11]。产学研教育模式主要是在专业、创新及实践能力上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依托科学全面的人才培养机制确保学生的教育质量[5]。三方协同努力不仅能够创造众多综合性护理人才,同时也能够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工作选择。

目前我国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仍在不断发展和探索过程中,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1)当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实施产学研协同的教育模式[10,12-13],但在本科及以上的院校中,产学研协同育人开展较少,且由于护理科研机构相对匮乏,因此在高职院校中“研”的角色一般由学校承担。(2)当前产学研协同培养养老服务行业护理人才模式尚不成熟,还在不断摸索,并且产学研合作仅限于护生的学习、见习及实习,没有形成共同合作、资源共享的发展趋势,更加缺少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合作等深层次的交流合作[14]。(3)老年护理教育与行业发展缺乏实践操作及沟通平台,医学院校培养的老年护理人才不能满足行业实际发展需求,而行业需求也无法直接准确地反馈到教育机构,这样不仅大大浪费了教育资源,也无法直接准确地向社会输送老年护理专业人才[12]。

3 关于构建老年护理学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的对策及建议

产学研协同育人将理论与实践贯穿于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首先,该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拥有更突出的理论应用与实践能力[15];其次,在医院真实的临床经历会提高护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能力。因此,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将成为培养老年护理人才的有效途径。

3.1 “五位一体”产学研结合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五位一体”产学研结合模式[13,16],这是一种以学校为基础,科研机构为纽带,医院、养老院和社区服务中心为方向,将其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的创新性模式。该模式立足三点[16]:(1)通过合适的政策引导整合学校、医院和养老机构三方资源,明确培养计划,优化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了解老年护理相关的最新前沿动态及发展方向,将教学围绕真实案例进行。除此之外,通过将教师安排到医院或养老机构进行相关课题研究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或聘请资历较长的高级护理师或护士长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实现教师互聘、双向兼职、定期轮岗,以提高师资力量[17]。同时鼓励教师多进行国际间交流,安排院校老年护理专业人员进行国外访学交流,吸收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养老经验[18]。(2)充分依托各方资源,培养专业老年护理人才。学校通过加强与医院、养老院和社区服务中心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在养老机构中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融合。学校与养老护理机构参与培养老年护理人才,既可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也能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3)综合学校、医院、养老院、社区服务中心以及科研机构资源,成立老龄事业科学学院,为老年护理的研究提供平台。另外,学校可以聘请涉老机构中的专家,成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为教育的合理实施提供保障,将多方人力、物力资源整合后应用于老年护理教育,培养与市场需求吻合的老年护理人才[19]。

3.2 建设创新型老年护理实训基地

目前,我国的老年护理实训基地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运行系统不成规模,缺乏独立性和专业性;二是学校、医院和养老机构整体联系不够紧密[20]。创新型老年护理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从政府、社会、家庭和院校等四个方面进行整体规划、共同参与,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战略联盟[21],创建一个医护功能健全、医疗教育及研究一体化的新型护理实训基地。确保学校老年护理教育、养老院、科研机构和医院深度合作,使实训基地成为一流的养老机构,同时成为老年护理的科技研发中心[6,20]。

3.3 利用“互联网+”模式,搭建医院、高校、养老院和研究机构的网络桥梁

2015年国务院提出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强调充分发挥高效便捷的互联网优势,促进智能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相关部门依托现有的互联网资源和社会力量,利用信息网络平台,为医院、学校、养老院和科研机构搭建网络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实践培训和科研成果等的资源共享[14]。除此之外,学校可以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利用数字教学资源,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对医院和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开放网络课程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互享,提高老年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而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3.4 从养老护理员开始提高基层从业人群职业素质

为了迎合老年人口的急剧增加,大量养老机构应运而生,从而造成了养老护理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22]。目前,养老护理工作者是老年护理服务业的主力军,未来将长期承担养老保健的重任,他们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以及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23-24],因此提高基层从业人员职业素质,提高养老队伍的专业性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养老机构可以依托相关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针对养老员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化培养目标[9],再联合医院采取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及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养老护理员,从而提升整个老年护理行业的服务水平。

4 结语

未来中国有三种老年人护理模式:基于家庭养老护理,以社区老年护理为依托,辅以机构老年护理,但无论模式如何,老年护理人员都严重缺乏[25]。产学研三方协同培养老年护理人才,以社区养老护理为切入点,以优异的综合素质能力和突出的实践技能为目标,密切学校与医院、养老院等多个涉老机构的合作,从而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老年护理人才,促进我国健康养老护理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产学研养老协同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养生不是养老
基层中医药(2018年2期)2018-05-31 08:45:06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中国公路(2017年18期)2018-01-23 03:00:32
养老更无忧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5:47:39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华人时刊(2017年19期)2017-02-03 02:51:37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养老之要在于“安”
大社会(2016年5期)2016-05-04 03: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