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12时11分,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捷龙一号遥一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以“一箭三星”方式,顺利将三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捷龙一号运载火箭执行的首次飞行任务。
捷龙一号火箭是采用商业化模式、面向商业小卫星发射市场打造的一款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同时,它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型商业运载火箭。
据介绍,捷龙一号火箭总长约19.5米,箭体直径1.2米,起飞重量约23.1吨,是中国固体火箭中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的火箭。捷龙一号火箭在中国国内创新采用了卫星倒装的空间布局形式,采用模块化卫星舱设计,可为卫星提供直径1.1米/高度1.5米、直径1.4米/高度2米两种类型的完整舱段空间,满足用户一箭一星或一箭多星的发射需求,实现了全箭控制执行机构简化设计,为微小卫星技术验证、星座组网和补网提供更加安全、灵活、经济、迅速的服务。
7月26日11时5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安装有栅格舵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号05组的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当天13时40分,该火箭的一子级残骸在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被顺利找到。残骸落点处在预设落区范围内,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首次“栅格舵分离体落区安全控制技术”试验取得成功。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向运载火箭可重复使用迈出了坚实一步。
此次长二丙火箭采用栅格舵控制残骸降落试验,是我国进行的首次尝试。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加装栅格舵后,火箭在飞行过程中一切正常,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火箭一子级残骸在再入过程中,栅格舵很好地完成了解锁-展开-锁定-按控制指令转动等一整套动作,最终降落在离理论落点很近的地方,精度超出了预期目标。
目前,海南渔民出海捕鱼,在离开陆地一段距离后与外界联系只能通过卫星电话,然而卫星电话却存在着资费贵、稳定性一般的缺陷。
日前,海南联通与航天五院503所、湖南银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三方将在海南卫星通信,卫星导航、测绘,智慧城市等方面开展合作,今年底前将推出远洋卫星通信系统,主要解决当前海上信号覆盖和高精度定位问题,让渔民在远海也能实现实时稳定通信。
据了解,远洋卫星通信系统犹如安装在渔船上的“便携式基站”,能实现语音、数据实时通信,可以满足海南渔民的海上网络通信需求,渔民在海上也能打电话、上网、传输图片和文件。
2019年上半年,全球高轨(GEO)商业通信卫星制造市场产生了6颗传统意义上的大型通信卫星制造签约订单(而2018年全年仅有7颗订单)。
产生的6颗全球高轨(GEO)商业通信卫星制造签约订单中,欧洲制造商空客公司拿到了4颗通信卫星订单;美国制造商拿到了1颗签约订单;法意合资制造商泰雷兹拿到了超高通量卫星(VHTS)的订单。
具体签约情况如下:
1、卫讯公司已与波音签订协议,建造第三颗“卫讯3”卫星。“卫讯3”卫星具有至少1太比的总容量,完成部署后,将成为通量最高的静地卫星。该卫星将为亚太地区提供通信服务,计划于2022年发射。
2、印尼卫星运营商千岛太平洋卫星公司打算通过2023年前置办一颗具备300吉比/秒容量的新卫星来继续扩充其卫星编队。作为主承包商,泰雷兹阿莱尼亚宇航公司将提供使用其全电力太空巴士NEO平台制造的超高通量(VHTS)卫星。
3、英国伦敦国际移动卫星公司宣布同空客防务与航天公司签署了3颗卫星的订单。这3颗卫星将采用批量生产的方法来建造,从而将有助于缩短后续卫星的制造周期。3颗卫星预计会在2023年发射,届时将把公司Ka波段编队卫星数量增加到10颗。
4、马来西亚东亚卫星公司由空客防务与航天公司来建造一颗卫星。新订购的MEASAT-3d将采用空客“欧星”E3000平台建造,配备多个不同类型的有效载荷。MEASAT打算在2021年将MEASAT-3d送入轨道。
从今年上半年的订单方向上来看,虽然全球高轨(GEO)商业通信卫星制造订单的数量趋势较去两年增加,但仍不及往年数量之多。
5、预计下一个十年,每年将会有平均150颗政府卫星发射。
商业化带来的低成本、技术革新带来的高性能使得单颗卫星的“体态”越来越小,卫星星座的概念也早已不稀奇。但运行一个含有数百个卫星单元的超级卫星星座依然面临着巨大挑战。
近期外媒对Planet Labs、OneWeb、SpaceX等公司就相关问题进行了采访。
原则一:建立快速生产的新技术Planet Labs:只有快速制造卫星,才能不受发射日期的限制。
OneWeb:新工厂耗资8500万美元,计划在今年全面投产后,每天生产两颗人造卫星。
SpaceX:正在吸取建造火箭的经验教训,并将这些经验应用于其“星链星座”。
原则二:有选择的自动化控制
SpaceX:正在上传美国空军联合太空行动中心和其他来源的卫星和太空碎片的跟踪数据,这样Starlink卫星就可以自动绕过危险飞行。
OneWeb:计划实现卫星飞行的自动化流程。
Planet Labs:过早地依赖自动化可能会将有缺陷的程序固化到生产中,而这可能是非常难以纠正的。
原则三:为失败留有余地
各企业:新的尝试总会面临失败的风险,但是毫无行动才是最大的失败,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后继续前进方能达到成功彼岸。
原则四:为自己的卫星负责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提出“在新太空时代减少轨道碎片”的建议,已经调研了激励卫星运营商采用卫星退役系统的奖励形式。
原则五:只有完全退役后才能免责
各企业:在大星座时代,卫星轨道区域是一种新的地球资源,保证卫星轨道的清洁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只有该星座卫星全部正常退役后,运营商的任务才算完全结束。
总之,太空市场正经历着无限的指数增长,虽然推广“从一个摇篮到另一个摇篮”的资源再利用方法可能为时过早,但能够考虑到卫星“从摇篮到墓地”的全生命周期设计,已经意味着人类踏出了合适的第一步。
8月17日12时11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天启·沧州号(又名“忻中一号”)卫星,由首次发射的捷龙一号商业火箭成功送入太空。该卫星是天启星座的第三颗业务星,它的成功入轨,标志着天启物联网星座实现初步组网运行。
13时47分,卫星按预定轨道和时间过精河测控站,地面顺利收到卫星遥测信号,遥测显示卫星按程控正常运行,成功完成所有既定动作。后续,将继续展开卫星在轨任务计划。
8月19日20时0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18号卫星发射升空,星箭分离正常,但卫星工作异常,正在开展故障排查。
中星18号卫星是一颗高通量通信卫星,该星具有30个Ku频段、9个Ka频段、2个Ka BSS频段,采用中国自主研发的东方红四号增强型卫星平台。
日前,火箭院研制的“天海一体船舶航行信息支持系统”,解决了船舶间的通信系统速率低的难题。
2015年,火箭院研究发展部与大连海事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天海一体船舶航行信息支持系统”研究。经过近4年的努力,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核心产品甚高频数据交换系统(简称VDES系统)研制成功,具有国内领先自主知识产权。
与旧系统相比,该系统的通信速率提高了近40倍,不仅能传输语音、短消息,还能发送图片。该系统的成功研制打破了国外垄断。目前,项目团队已经完成了产品核心技术研发,即将进行产品化生产。后续,火箭院还将继续开展海上综合导航系统和岸基信息服务系统的研发,为船舶提供综合导航服务,并逐渐推动船舶行业自动驾驶技术应用和船舶领域信息技术升级换代,提高国际航运领域的效率和安全性。
江苏海事部门8月19日公布,随着“通港拖11”轮生活污水被接收到岸上,江苏首套智能北斗船舶生活污水接收装置在江苏如皋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建成投用。据介绍,该装置由北斗智能污水存储柜(船上)、岸上生活污水接收装置、在线软件监测平台组成,可实现港内作业船舶生活污水集污、接收全过程在线监测。该装置结合北斗物联传感技术,实现了全过程闭环监测和环保大数据监控,有效避免港内作业船舶污水偷排漏排。SA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