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创新文化的内涵及其建设途径

2019-12-22 07:02:31琰,徐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化

郑 琰,徐 亮



新媒体时代高校创新文化的内涵及其建设途径

郑 琰1,徐 亮2

(1.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2.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50)

高校创新文化是高校育人的内在需求,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外在要求。新媒体时代具有互动性、即时性、丰富性等主要特点,如何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克服目前我国创新文化发展中出现的官本位现象、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学术封闭、诚信文化缺乏等问题便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建设和发展高校创新文化,可以从利用新媒体进行创新文化的内核建设、利用新媒体进行创新文化的外层建设、利用新媒体挖掘创新文化的源泉、加强新媒体管理队伍建设等几方面着手。

高校文化;创新文化;新媒体时代;建设途径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在很多方面都取得长足发展,但是在人才培养方面,钱学森关于“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之问一直存在。除了在教育制度、体制改革、基础教育等方面做功课外,解决此问题的一个关键点在于如何培养创新性人才。创新性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高校如何发挥其校园文化优势,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也是满足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创建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未来几十年我国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技大学考察时再次强调,“必须在开放中推进自主创新”。高校作为汇聚高水平人才、学科、科研成果于一体的知识高地,应在培育创新人才中承担起历史使命,而其中创新文化的培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引领、促进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创新文化的内涵

创新文化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文化总系统中与创新有关的部分。因此,创新文化是以创新为核心的文化事项[2],是以创新的价值理念、制度诉求和行为方式为核心的文化[3]。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指将我们所能支配的原材料和力量,以不同方式组合起来。可见,对创新文化的理解需要把握其内涵和时代特征[4]。

一般而言,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部分。其中,物质文化属于表层文化,行为文化属于浅层文化,制度文化属于中层文化,精神文化属于深层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表层的物质文化层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教学场所、生活设施、教学和科研设备等;浅层的行为文化层包括学校组织管理行政活动、日常教学和科研活动、学生课外活动和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等;中层的制度文化层,包括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以及一些习惯、礼仪等;深层的精神文化层是指在校园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学校传统和精神,如价值观、理念、态度和道德观等,这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5]。由于创新文化的内核主要包括有价值观、理性、传统等相对稳定的精神因素[6],因此创新文化的内核主要表现为价值观、理念、制度等方面,这些内核的组成部分在一定规则下重新组合后,可以直接作用于外部物质、行为、活动等。而作为创新文化外层表现的物质、行为、活动等既是创新文化可看见、可检验的重要载体,其创新的程度也会反过来促进或制约创新文化内核的发展。由此可见,高校创新文化作为促使可支配资源和力量得以重新组合的文化事项[7],对其研究的关键在于如何对高校创新文化的内核进行重新组合和重新诠释,进而影响到校园外显的创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时代要求,对高校创新文化的外显部分进行有效检验和测量,进而充实和发展高校创新文化的内核,也需要进行深入探究。

二、新媒体时代的特征及其对高校文化的影响

相对于旧媒体而言,新媒体是指,在传统媒体(如报纸、报刊、电视、广播等)发展之后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并不是新兴媒体的总称,简单来说,它可以是一种媒体的形态或者环境[8]。新媒体也可以称为数字化媒体,它主要是以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为核心,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局域网等渠道以及手机、电脑等客户终端,所呈现出来的数字化媒体形式,来为用户提供信息与服务。目前,在高校备受学生关注和广泛使用的微信、微博、APP客户端、QQ等都属于新媒体的内容,当前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最重要渠道,也成为师生交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9]。

一般而言,新媒体具有以下特点:(1)互动性。在新媒体时代,人们互享信息、传播信息的方式不再是单向的,每个人既是信息获取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递者。(2)即时性。信息传播从最开始的口语化特征,到随后的纸质化与电子化阶段,再到如今的网络化。人们通过网络和手机,可以及时了解各种新闻、信息,新媒体终端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人际交往的主要工具。无论是从信息传播速度,还是从信息传播数量来讲,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均是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10]。(3)丰富性。新媒体时代的丰富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网络等新媒体使用者的数量巨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8年1月31日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8%,网民数量达到7.72亿。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带来信息大爆炸,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等新媒体获取大量信息,并且这些信息具有碎片化和多元化特点。鉴于新媒体的以上特点,网络等新媒体工具理应成为促进高校创新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三、高校创新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与日本、欧美等创新型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创新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中外文化不断碰撞交流的今天,我国高校的创新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制约我国创新文化发展的不良因素日益凸显[11]。

(一)官本位现象阻碍创新

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的“官本位”思想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简单说,“官本位”就是人们单以行政级别高低作为看问题的出发点和评判事物优劣、对错的一种风气或者习俗。体现在高校文化中,一个典型的“官本位”现象就是科技资源分配与奖项向行政级别高者倾斜。据《南方日报》记者报道,2010年,在由高校承担的63个“973项目”中,六成由校长、院长等各级别的行政官员担任首席科学家[12]。2010年,教育部评出第五届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100位获奖者中,担任党委书记、校长、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等行政职务的,占到九成,还有人身兼几种职务。而不带任何“官职”的一线教师仅有10人左右[13]。官本位的文化直接导致一线科研人员创新工作难易得到支持,“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使得大批优秀科学家离开一线科研岗位而去担任各种行政职务,以求获得更多科研经费等支持。这既有悖于公平原则,也有悖于创新精神。并且,“官本位”思想还使得教师与学生盲目相信权威,觉得专家、领导说的就一定是对的,从而使得整个文化缺少质疑的勇气、缺乏“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

(二)评价体系过于单一

在高校文化中,评价体系单一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对于教师而言,“唯论文、唯学历”的观点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创新文化的重要阻碍,这些重形式、轻实质,重表面、搞浮夸,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作风都是一元化评价标准和价值观在作怪,它大大影响了广大教师对创新的科学态度。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成绩成为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是否先进的唯一标准,爱因斯坦说,“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树能力来断定一条鱼有多少才干,它整个人生都会相信自己愚蠢不堪”,这种唯学习为重的评价体系严重扼杀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一座丰碑的西南联大,其“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选人用人方法,是其培养出一批杰出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三)学术封闭不利于合作创新

在我国高校中,各种科研组织的“山头主义”现象屡见不鲜。一个个如“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二级教授”、“三级教授”等有形无形的壁垒不知不觉地将人们封闭起来,圈子里面的人近亲繁殖;而圈子外的人又很难挤进圈子里去。这种壁垒的存在最终会导致信息闭塞、创新文化堵塞、创新能力退化。

(四)诚信文化的缺乏使得制度失效

诚信文化不仅对于创新,而且对于任何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社会资本。而目前在高校,诚信文化的缺失,使得假大空满天飞,数据造假、论文造假、抄袭等现象层出不穷,这不仅影响高校师生对创新文化的热忱,拖延创新文化的进行,也使得人们对创新成果持将信将疑态度,对合作创新失去信心。

四、新媒体时代高校创新文化建设基本途径

高校创新文化小到关乎学生成长成才,大到关乎国家发展。在新媒体时代,利用新媒体优势,克服创新文化建设中的不足,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利用新媒体进行创新文化的内核建设

创新文化的内核主要包括有价值观、理性、传统等相对稳定的精神因素,而其中精神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和创新文化的核心,其目标是培育高校师生员工形成并遵循共同的奋斗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14]。因此,在精神层面,高校要积极主动作为,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在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中培养创新意识,做好顶层设计,凝练校园文化中创新的内涵,为创新文化提供诚信的校园氛围,不断丰富创新文化的具体表现。同时,要利用新媒体对创新型人才的先进事迹,如“两弹一星”精神、袁隆平、王选、马云等杰出科学家和企业家等,进行广泛宣传,也可对身边涌现出的师生创新的事迹进行提炼报道。在制度层面,要敢于打破制约高校创新文化发展的官本位思想、评价方式单一等制度,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改革制约高校发展的制度瓶颈,鼓励师生参与到校园制度的建设中,在制度制定之前,可以利用新媒体进行深度调研,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最终制定适合师生发展又切实可行的相关制度。利用新媒体建立创新文化制度保障机制,筹建网络新媒体联盟,推动各部门和二级单位的新媒体工作,坚持齐抓共管、协调联动,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创新文化在新媒体上得到和谐、安全、稳定的发展。同时,对制度的实施情况,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监督、校正,从而对制度进行不断完善。

(二)利用新媒体进行创新文化的外层建设

创新文化外层表现为物质、行为、活动等可看见、可检验的部分。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在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活动中,通过建设在线课程、网络课程等基于网络教学的课程,要善用多种形式的新媒体教学和科研方法。在教材开发和教学内容上,将传统的模式打破,通过新媒体设计出学生更容易接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在课堂学习、科研活动、第二课堂、社团活动中,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发动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同时也可利用新媒体开展大数据、互联网﹢、虚拟现实、物联网、电子商务等研究和创业活动。在物质层面,高校创新文化则体现在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建设、学生生活保障等方面,有些高校将资金花费用于建筑新校区,却忽视了优质的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不仅有助于师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其本身也就体现着高校创新文化的发展。因此,在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时,要利用多媒体,多方征求意见,强化校园功能区的规划,做好校园美化工作,让师生在赏心悦目的环境下激发创新意识。同时,还可利用多媒体,对影响师生学习、生活的各方面内容进行调研,例如,教学楼的设施配置,图书馆的藏书情况,自习室座位设置、开放时间,体育场馆的设施设备、使用时间,食堂的环境、卫生、口味及价格等,进一步改善校园物质文化。

(三)利用新媒体挖掘创新文化的源泉

中华文明拥有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是迄今为止少有的文化得以延续的民族,在古代创造出的四大发明更是改变了世界的发展进程,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虽然我国目前还不属于创新型国家,但是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蕴含着广泛的创新思想,这些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和谐理念、人本精神、辩证思维等,对高校创新文化的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

因此在新媒体时代,首先要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案例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将有助于提高师生对创新的信心。其次,当代中国蕴含着大量创新元素,一个个大国重器的背后,体现着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辉煌成就,充满着中国智慧的创新精神,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同时,当代创新文化还饱含着爱国精神,形成了新的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创新文化传统。因此,在高校创新文化建设中,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讲好当代中国的创新故事。最后,要善于利用传统媒体业已积累的优秀资源和成熟的展现形式,结合新媒体的优势特色,做好校内期刊、宣传栏、校内标识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和渗透。同时,各高校也要结合自身学校发展实际,充分挖掘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依托线上线下活动,如线上校史馆、线上名师等,打造具有本学校特色的创新文化品牌。

(四)加强新媒体管理队伍建设

创新文化归根结底是人的创新,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要加强对新媒体管理队伍建设,将一批具有创新理念,敏锐洞察力的教师纳入到新媒体管理中来,从而更好把握新媒体话语范式,引入创新元素,打造精品活动,真正将创新文化通过新媒体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在能力培养方面,要加强新媒体管理人员对多媒体载体、新媒体技术等的使用能力,比如:要熟练掌握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编辑、采集、传播等手段,熟练掌握新媒体环境下各种语境的语言表达方式、宣传呈现方式等。其次,要善于利用学生资源,将学生培养为新媒体管理人员可以使得创新文化的宣传更具有平等性、同辈性。因此,要加强对优秀的学生进行选拔和培养,充分利用学生作为在网络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优势,使全校人员积极参与校园创新文化建设,提高文化传播的质量和有效性,促进校园创新文化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1] 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发[2006]4号)[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240241.htm,2006-01-26.

[2] 史玉民,陶新珍,叶良均.创新文化研究的科学哲学定位[J].科技管理研究,2005,(10):8-16.

[3] 倪海东.培育高校创新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7-12-3(007).

[4]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畏,易家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0.73.

[5] 徐亮.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116-119.

[6] 王平聚,曾国屏.深圳创新文化系统初探——从历时性形成角度的一个考察[J].特区经济,2014,(11):11-16.

[7] 王平聚,曾国屏.创新文化系统演进与结构研究——基于深圳的案例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2):40-43.

[8] 陈豫岚.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展开[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0):189-190.

[9] 董广安.“微责任”:传播责任的大众化转向[J].青年记者,2013,(22): 50-51.

[10]吴星.新媒体平台拓展长城文化传播新路径[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7,(04):137-139.

[11]吴金希.创新文化:国际比较与启示意义[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151-158+161.

[12]张胜波,魏思静.戴着官帽搞科研:学术领袖还是滋生腐败?[N].南方日报,2010-10-27.

[13]朱建华.教育部评高校教学名师九成有行政职务:为官为师能否兼顾遭质疑[N].长江日报,2009-09-11.

[14]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Ways to Construct University's Innovation Culture in the New Media Era

ZHENG Yan1,XU Liang2

(1. School of Educ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China;2. School of Marxist, Guangdong Communication Polytechnic,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China )

The innovation culture of universities is not only the inherent demand of educating people, but also the external requirement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New Media Era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activity, immediacy, richness, etc. It’s important to take advantages of the new media to overcome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novation culture such as the current official culture, simple evaluation system, academic closure and the lack of credibility, etc. In order to develop university’s innovation culture, we can use the new media to carry out the core construction and the outer layer of innovation culture, as well as exploring the source of innovation cultureand strengthen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management team.

university culture; innovation culture;new media era;construction ways

郑琰(1988-),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国家教育部项目(2018JSSKT011);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项目(WH1352016YB77).

G715

A

2095-414X(2019)03-0077-04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窥探文化
英语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构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