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时代主题的演进与习近平的新时代观

2019-12-22 04:01:09胡德坤
关键词:和平世界时代

胡德坤

时代观是指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不同历史阶段的表述,是对某个历史阶段内涵、特征或主题的宏观概括。列宁对时代和时代主题有着精辟的论述,他在《打着别人的旗帜》中写道:“这里谈的是大的历史时代……我们能够知道,而且确实知道,哪一个阶级是这个或那个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等等。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即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1](P91-92)列宁这段论述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时代指“大的历史时代”,是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某个较长时期的宏观视角的表述。二是对时代和时代特征的判断。列宁所说的“时代特征”与当今的“时代主题”是同一涵义。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主题是不同的,但其核心是“哪一个阶级是这个或那个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换言之,时代的主题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三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对时代和时代主题作出判断,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可见,对时代和时代主题的判断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否与时俱进,站在历史潮头引领和推动历史前进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是不断地由低级走向高级、由孤立走向联系、由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15、16世纪资本主义的兴起加快了世界历史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步伐。18至19世纪两次工业革命期间,西方列强凭借先进的巨舰重炮向世界落后地区发动了血腥的征服和掠夺,至20世纪初,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各国先后沦为西方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资本主义终于建立了统治全球的殖民体系。至此,资本主义通过殖民扩张终于将孤立的、封闭的、分散的世界变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世界,其标志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的形成表明世界历史进入了整体发展时期。同19世纪及以前世界历史相比,20世纪初形成的整体世界史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特点。毛泽东曾说过,“自从帝国主义这个怪物出世之后,世界的事情就联成一气了,要想割开也不可能的了”[2](P161)。在整体发展时期,世界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形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这种整体性规定和制约着各国各地区历史的发展,必将对各国各地区历史发展产生决定性作用,而各国各地区历史的发展也将对世界整体发展产生反作用。总之,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将地球变成了“地球村”,在这种情势下,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就是关系到世界历史前进方向的关键问题。

一、战争与革命时代主题和列宁的时代观

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时期后,列宁及时提出了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指明了世界历史前进的方向。列宁主义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即垄断阶段。其特征是: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相结合形成了垄断组织,主宰着国家经济,操纵着国家政治;国际上形成了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列强用武力将世界上所有落后国家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容易导致西方列强为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殖民地而爆发战争。事实印证了列宁的这些论断。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后,资本主义建立了覆盖全球的殖民统治秩序,霸占了全世界的资源,垄断了世界市场,造成了全球性的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是人口占少数的资产阶级统治着人口占多数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在世界范围内,是人口占少数的资本主义国家统治着人口占多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财富集中于少数国家手中。这就孕育出世界三大基本矛盾,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这三大矛盾互相交织,世界危机四伏,战乱频仍。列宁主义认为,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争夺世界霸权。在世界已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由于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企望拥有与自己实力相称的殖民地,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便以武力向老牌殖民帝国的霸权挑战,世界大战不可避免。列宁主义还认为,帝国主义是垄断的、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使世界基本矛盾空前激化,战争引起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基于这种理论和分析,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序言中得出了“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1](P105)的结论,这是列宁对所处时代和时代主题的高度概括,是指引各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理论武器。根据列宁关于时代主题的判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7年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取得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开辟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世界历史新纪元,证明了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时代主题的判断的正确性。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时代主题的表述,为全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公认。1924年,斯大林根据列宁的观点,认为十月革命已经超出一国范围,世界革命的时代已经开始,“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些说,列宁主义一般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3](P63-64)。他在1930年又进一步提出:“我们现在处于战争和革命的时代。”[4](P216)斯大林所说“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与列宁所说“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时代观。1937年,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同意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中关于“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的结论,是因为列宁认为,在帝国主义阶段,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阶级的矛盾激化了,独占资本和自由资本之间的矛盾发生了,宗主国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了,各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即由各国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而引起的矛盾特别尖锐地表现出来了……列宁和斯大林正确地说明了这些矛盾,并正确地作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无产阶级的理论和策略”[2](P314)。1939年,毛泽东在《第二次帝国主义战争讲演提纲》中写道,“资本主义经济已经走到尽头了,大变化的革命时代已经来到了。现在的时代乃是战争与革命的新时代……我们是正处在这个时代中”。毛泽东还强调指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下,苏联、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解放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共同构成了“革命的战线”“革命的营垒”[5](P80)。这就明确提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属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革命”既包括无产阶级革命,也包括民族解放运动。这是毛泽东对列宁时代观和时代主题内涵新的补充。

以上可以看出,从列宁到毛泽东都在帝国主义阶段提出了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观,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领袖,都能从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观出发,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领导本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并能引导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兴起了东西方革命高潮,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匈牙利建立了苏维埃共和国,虽然遭遇失败,但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开始在多个资本主义国家兴起。在东方,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开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崭新阶段。印度开展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出现了凯末尔革命。十月革命后各国共产党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在此基础上,1919年建立了共产国际,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新阶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共产党站在反法西斯战争最前列,革命力量在战斗中成长壮大,导致欧亚12个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一起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打败了法西斯,也严重削弱了英法等殖民主义的力量,动摇了殖民主义的根基,促进了殖民体系的崩溃,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开辟了道路。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60年代达到高潮,截至1991年,共有93个殖民地国家获得独立。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独立国家即发展中国家的兴起,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世界政治格局,重构了战后各国主权平等的新型世界政治格局,为世界历史走向和平与发展时代奠定了基础。

在战争与革命时代,中国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改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牢牢地把握住了百年一遇的历史机遇,在世界上最早起来反抗法西斯的侵略,成为世界公认的反法西斯四大国之一。中共及其领导下的武装力量勇敢地深入日军后方,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革命力量迅猛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抗战胜利后,中共又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启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二、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和邓小平的时代观

以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为标志,世界历史进入战后整体发展时期。战后初期,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发动了冷战,国际阶级斗争异常激烈;另一方面,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仍在继续发展,从总体上看,一直到70年代世界历史尚处于战争与革命时代。但60年代以后,虽然美苏冷战仍在时紧时松地进行,但两个阵营的对抗出现了缓和迹象,世界历史发生了两大变化。

一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出现了大分化、大改组。在资本主义阵营内部,西欧国家对美国的控制表示严重不满,法国总统戴高乐确立了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率先举起抗美大旗,全力推进以法德为核心的欧洲联合,断然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并于1964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促进改善与苏联的关系。西德勃兰特政府为了本国的利益,打破冷战的限制,毅然实施新东方政策,承认民主德国,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签订了一系列条约,改善同东方的关系。1965年,西欧以法、德为核心成立了欧洲共同体,建立了共同市场,极大地促进了欧共体各国的经济发展,以独立的姿态活跃于国际舞台。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1956年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会议上以“反对个人崇拜”为借口全盘否定斯大林,提出通过议会道路“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引起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混乱。围绕对和平过渡的认识和对斯大林的评价,中共与苏共展开了长时间的论战。苏共以老子党自居,企图压服中共,在未能奏效的情况下,1960年单方面撕毁了同中国签订的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召回在华的苏联专家和顾问,给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困难,并将中苏两党关系上升到国家关系,造成了中苏的分裂。1964年勃列日涅夫担任苏共第一书记后,提出“社会主义大家庭论”“有限主权论”,将苏共凌驾于各国共产党之上,将苏联的利益置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上,恶意干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1968年4月,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针对经济增长缓慢问题,提出了实行经济改革的行动纲领。苏共对捷共的改革极为不满,在施加各种压力无效后,8月17日,苏联联合部分东欧国家出动军队,非法占领其首都,控制了捷克全境,强迫捷共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与苏联签订协议,中止“布拉格之春”改革。苏共这种霸权主义行为极大地损害了东欧国家的主权完整和民族利益,加速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由于两个阵营内部的分裂,分属两个阵营的成员国之间开始从敌对走向共处。如: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席位;同年,中国开始与美国接触,1972年2月邀请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在尼克松访华的影响下,中国同包括日本在内的一批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又一次建交高潮,从而摆脱了在国际上的孤立局面。上述两个阵营的分化与组合,标志着冷战体制开始走向解体,世界大和平局面开始形成。

二是战后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同20世纪上半期相比,战后整体世界时期,尽管出现了东西方冷战,但总体上看,世界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据《世界经济千年史》一书以1990年国际元为货币单位统计,世界GDP总量1913年为2.70万亿国际元,1950年为5.34万亿国际元,同1913年相比增加2.64万亿国际元,即增加0.98倍;1973年为16.06万亿国际元,同1950年相比增加13.42万亿国际元,即增加 2倍;从 1913年至 1950年的 37年间,世界 GDP总量增加不到1倍,而1950年至 1973年的 23年间却增加了2倍[6](P259)。上述统计数据表明,战后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了战后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又一鲜明特点。

上述可见,战后初期由于冷战的爆发,国际间的阶级斗争异常激烈,民族解放运动高潮迭起,战争与革命仍是时代主题,但同时也在孕育着新的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正是在上述世界大和平和经济大发展的两大背景下,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国策,国内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将全党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对外实行开放,致力于同世界各国和平相处,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改革开放后,在世界保持长时段大和平的形势下,邓小平对世界存在的基本矛盾及其走向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世界大和平和经济大发展的两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首先是关于世界大战能否避免的判断。对世界战争与和平的判断是制定国家内外政策的前提。1977年 12月 8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会议上指出,由于苏联的全球战略部署还没有准备好,美国也没有做好打世界大战的准备,“我们有可能争取多一点时间不打仗”[7](P21)。1980年 10月,邓小平在同中央领导人的谈话中指出,“我们过去的提法,是立足于早打、立足于大打、立足于明天就打”,“现在看,再有五年或者更多时间,也还是打不起来”。1983年3月,邓小平在同中央领导人的谈话中又指出,“大战打不起来……以前总担心打仗……现在看,是担心得过份了,我看至少十年打不起来”。1984年11月,邓小平在同中央领导人的谈话中又指出,“讲战争危险,从毛主席那个时候讲起,讲了好多年来了。粉碎‘四人帮’后我们又讲了好久。现在我们应该真正冷静地做出新的判断。这个判断,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就是我们能够安安心心地搞建设,把我们的重点转到建设上来。没有这个判断,一天诚惶诚恐的,怎么还能够安心搞建设”[7](P22-23)?1987至1988年,邓小平在多次接见外宾时指出,“看来第三次世界大战可以在比较长的时间里避免……要利用这个机会,借助一切力量,把经济搞好”。“从全局看,在本世纪和下一世纪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仗打不起来。我们不要丧失这个时机,而要利用这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的和平时间好好发展自己”[7](P25-26)。从这些论述可见,邓小平根据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得出了世界大战在“在本世纪和下一世纪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仗打不起来”,世界可保持长时段大和平的判断,不仅是我国充分利用这一长时段战略机遇期发展经济的前提,而且也是凝练新的时代主题的前提。

其次是对经济发展的判断。1984年10月31日,邓小平在会见缅甸总统吴山友时指出:“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意义。现在世界上北方发达、富裕,南方不发达、贫困,而且相对地说,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南方要改变贫困与落后,北方也需要南方发展。南方不发展,北方还有什么市场?”[8](P96)1985年 3月 4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时又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他指出,现在南北问题主要是南方太贫困,大约占世界人口的3/4,而北方是发达国家,大约占世界人口的1/4。“很难说这十一二亿人口的继续发展能够建立在三十多亿人口的继续贫困的基础上。”“总之,南方得不到适当的发展,北方的资本和商品出路就有限得很,如果南方继续贫困下去,北方就可能没有出路。”[8](P105,106)1988年,邓小平在会见印度总理拉·甘地等人时指出,“当前世界上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和平是有希望的,发展问题还没有解决。”他指出,南北问题讲了多少年了,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并且是越来越大。因此,“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明了发展问题既是发展中国家自己的责任,也是发达国家的责任”[8](P282)。苏联东欧解体后,1990年3月,邓小平十分忧虑地指出,“国际形势的变化怎么看?旧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完了,新的格局是不是定了?……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8](P353)。从邓小平以上讲话可以看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也是世界各国亟须解决的主要任务。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思想确定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和“时代特征”,和平与发展就成为我党确认的时代主题。

邓小平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凝练,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创新,是继列宁、毛泽东提出的战争与革命时代观之后,在世界历史发展到和平与发展时期产生的新时代观。事实上,20世纪60年代,两个阵营的分化与重组和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表明时代主题开始了从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的转换。至70年代,持续了半个世纪的战争与革命时代主题宣告结束,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正式来临。70年代世界历史的演进证实,邓小平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判断是非常正确的,也是十分及时的。没有和平的国际环境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难以维护世界持久和平。和平与发展不仅关系到中国的发展方向,也关系到世界各国的发展方向,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尤其重要。正是根据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判断,我国及时抓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根本,通过艰巨复杂的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40年的持续高速发展,GDP总量从1978年的0.36万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令全世界羡慕的成就。在对外开放方面,中国稳步地对世界开放,2001年加入WTO,全面融入国际经济体系。197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06亿美元,居世界第32位,2017年上升到4.1万亿美元,居世界第1位。在对外关系方面,中国坚持独立自主不结盟外交,致力于同各国建立伙伴关系,为我国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总之,在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思想指引下,我国通过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加快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世界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思想的正确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尽管出现了东西方冷战,局部战争与各类冲突连绵不断,但总体上看,各国平等与依存关系日趋紧密,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明朗,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进入了有史以来的最好时期。

三、合作共赢时代主题和习近平的新时代观

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历史整体发展又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国际社会分工更加明确,世界各国经济活动的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越来越呈现出全球化趋势,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紧密相连的整体。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世界各国是机遇也是挑战。2007年,美国最先发生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以排山倒海之势迅速席卷全球,导致一批国际金融机构倒闭,许多国际著名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萎缩,世界经济下滑。其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问题更加严重,南北差距继续扩大。这种形势表明,如何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课题。二是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1991年冷战结束,世界格局由美苏两极变成了美国一极独大。在单极格局下,一方面美国以世界霸主自居,不断挑战以联合国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战后国际秩序,凭借强大的武力接二连三地对世界弱小国家实行军事打击,干涉他国内政,企图建立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以有利于其独霸世界。另一方面,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环境中,各国都获得了发展机遇,一批国家和地区实力不断增长,与美国的实力差距在逐渐缩小,使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呼声日益高涨,对霸权主义是一种制约力量。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表明,世界将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确保世界持久和平,如何推动全球经济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这些重大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关系到全人类的命运。面对21世纪世界正在经历的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习近平主席及时地提出了新的时代观和时代主题。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中指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2015年10月12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会议上指出,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正确义利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和举措,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各国利益,增加了我国同各国的利益汇合点”。这就及时准确地揭示了当今时代主题的内涵与特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简称“合作共赢时代观”。习近平这一新的时代观,既是对和平与发展时代观的继承,也是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创新。虽然说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但同时也在孕育着新的合作共赢时代主题。如果说20世纪60、70年代是时代主题从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的转换期,那么也可以说从20世纪第二个10年开始,时代主题便进入了从和平与发展向合作共赢的转换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习近平的合作共赢时代观既具有指导现实的正确性,也具有引领未来的前瞻性。

习近平关于合作共赢时代观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体现在:

第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在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讲话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又曰“各国利益共同体”。2015年10月20日,习近平在英国议会发表演讲指出,“当今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大潮流。随着商品、资金、信息、人才的高度流动,无论近邻还是远交,无论大国还是小国,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日益形成利益交融、安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确,当世界历史整体发展到经济全球化时期后,已经将世界各国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只有合作共赢才能使各国利益最大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

第二,打造合作共赢的世界发展模式。自15、16世纪至今,世界历史发展经历了侵略发展、自我发展和合作共赢发展三种发展模式。自 15、16世纪大航海始至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占主导地位的发展模式是侵略发展模式。资本主义国家在殖民扩张的进程中,均以侵略与掠夺他国的方式来发展本国,于是便形成了一种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的发展模式--以侵略与掠夺求发展的模式,简称“侵略发展模式”。侵略发展模式使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受益,大多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受害。战后至21世纪初期,世界占主导地位的发展模式是自我发展模式。二战冲垮了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秩序,促进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兴起,侵略发展模式行不通了,所有国家都毫无例外地采用了自我发展模式。这种新的自我发展模式为各国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使所有的国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世界发展模式开始了由自我发展模式向合作共赢发展模式的转换。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对世界经济带来的巨大的冲击,不少国家采取抵制政策,在本国利益优先宗旨下,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这种消极应对无法遏制经济全球化趋势。习近平在瑞士达沃斯出席世界经济论坛 2017年年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我们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就必须打造新型的“合作共赢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通过创新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二是各国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三是与时俱进打造公正合理的世界经济治理模式;四是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同自我发展模式相比,合作共赢发展模式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消极影响,让世界所有国家受益,缩小南北发展差距,共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成果,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第三,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秩序。战后的国际秩序是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基础上形成的,其核心是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即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人类进步与发展。2015年10月12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7次集体学习会上指出,“当今世界发生的各种对抗和不公,不是因为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过时了,而恰恰是由于这些宗旨和原则未能得到有效履行。要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维护和巩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成果,积极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制,旗帜鲜明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当时代主题出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潮流时,习近平及时提出了全球治理的新理念,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平等民主,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一国的事情由本国人民做主,国际上的事情由各国商量着办;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以正确的义利观作为各国共同遵循的国际关系的准则,汇聚世界上每个国家的利益,使各国的利益都能通过合作共赢达到最大化;要充实、完善现有国际秩序和国际关系内涵,建立能反映世界各国利益和要求的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秩序。

第四,“一带一路”倡议是实现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佳路径。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当代的“一带一路”是对历史的传承和发展,它发端于中国,通过陆地与海洋联通世界,构建世界上跨度最长、覆盖面最宽的全球经济大网络。“一带一路”倡议最大的特点,一是将所有发展中国家列入合作对象,尤其是针对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差的实际情况,2015年在中国倡导下由57个成员国参加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支持亚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开放性和公平性。“一带一路”倡议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和互利共赢,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以经济发展程度为条件,对沿线所有的国家一视同仁,体现了合作共赢的义利观,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共利益同体。三是实效性。“一带一路”倡议不是空洞的许诺,而是实实在在的推进,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一项一项地落实,能给沿线国家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效益,能带动各国的发展,使各国都是受益国。还应强调的是,习近平在多种场合还一再宣布,中国的发展应该惠及其他国家,带动其他国家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合作共赢的时代胸怀和大国责任。正如习近平在2015年3月28日博鳌亚洲论坛上所指出的,“‘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总之,习近平面对国际局势的大变局,与时俱进,按照外交大时代、大格局、大战略的思想提出了合作共赢的新时代观,是对20世纪以来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时代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向世界贡献的中国大智慧。在走向合作共赢的时代,中国的任务是通过全方位的对外合作,确保长期稳定的持续发展,达到两个“一百年”的民族复兴目标,带动和引领全球经济的发展,从地区性大国走向全球性大国,在完善和创建国际新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进入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心。习近平合作共赢时代观,不仅指引着中国航船沿着正确方向乘风破浪前进,也及时地站在全人类发展的高度,在经济全球化迷雾中拨云见日,引领世界走向合作共赢的新时代。

猜你喜欢
和平世界时代
HANDS OFF THE WHEEL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1:39:47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0:55:36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 10:54:55
博弈·和平
特别文摘(2016年18期)2016-09-26 16:42:36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期盼和平
环球时报(2015-04-13)2015-04-13 18: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