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波, 欧阳洋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他的哲学观点以及思维方式都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据,不仅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并且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社会实践而进行系统论述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又一次新飞跃。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必须弄清楚习近平新时代哲学观有何特征。所谓“习近平新时代哲学观的特征”,也就是习近平哲学观所独具的特色,新时代习近平哲学观有别于古今中外一切哲学思想的独特之处;或者说,是指新时代习近平哲学观不同于马、恩、列、斯哲学思想的独特之点,也不完全等同于毛泽东和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哲学思想。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即阶级性和实践性。应该说这两个特点也是毛泽东、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应有特点,那么,习近平新时代哲学观在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又有哪些独特之处呢?我们所说的新时代习近平哲学观的特征,是特指新时代习近平哲学观的总体特征的,并不是指其哲学观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内容的特征,我们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四大哲学特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针对21世纪的中国道路,全面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基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思想、重要观点、重大战略、重大举措,形成了主题鲜明、观点创新、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的深邃洞察力、敏锐的判断力,为开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起到了奠基作用,是这一思想的主要贡献者与创立者。任何社会科学理论都是对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既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也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改革开放40年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物。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思想并在中国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是由伟大的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体中国人民经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披荆斩棘取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育和浇灌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每一个时期都有每一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脉络是紧密关联的。回眸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经过毛泽东为代表的初创、邓小平为代表的发展、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培育。如今,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已经进入到了新时代,新时代面临着新方位、新征程、新要求,并且新问题层出不穷,这迫切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给予回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出现,乃是历史的必然,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往开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进到了一个全新阶段,这一切都得益于十八大以来日臻完善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方法论运用并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为了解决新时代重大现实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高度契合之后的凝练,处处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开创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基于化解中国问题而创立,对此,习近平系统地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哲学内涵的新观点。
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立场,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面提出了新观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坚持唯物史观一以贯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立场,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根本原则,始终坚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理想,并把它当作判断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1]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再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为它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为此,党和政府必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地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中去。
其次,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方面有新观点。习近平特别重视唯物论,强调实事求是,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高举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大旗,全面推进党和国家事业跨越式发展。习近平对党的群众路线有着自己独到而又深刻的理解,比如: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实实在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感,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上,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
最后,熟练并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方法,提出了在使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方面的新观点。习近平特别善于应用矛盾分析法来分析当前国际与国内问题,特别善于抓重点,特别是两点之中的重点,即灵活掌控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转换,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复杂局面中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
第三,从世界与中国的对立统一中凝练出事关全局的根本问题,实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创新。“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精彩的出场,习近平传承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荣传统。习近平指出:“必须牢记我国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决不能离开这个实际陷入空想,党员干部必须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求真务实、敢于担当。”[1]他反复强调,在新时代条件下,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任务,仍然需要保持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与生具备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中国模式”在“四个全面”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的大厦上的,特别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涵盖了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建设以及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自始至终都遵循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系统性和科学性。”[1]真正实现了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全方位继承与创新,又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和中国哲学精髓的相得益彰。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决中国人民站起来的第一次出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决中国人民富起来的的第二次出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解决中国人民强起来的第三次出场。所谓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中国化完美地体现了历史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在中华民族哲学观中的具体再现,一方面,从内容上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的基础上,紧密结合21世纪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阐释、宣传、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另一方面,从形式上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他统揽国际国内大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治国理政思想的基础。从哲学的维度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整体上看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典范,纵观其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极其鲜明,中国风格尤其突出。
第一,深入理解中国古代辩证法的精髓,普遍运用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且娴熟到位。中国正处在历史与未来、理想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既需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又需要洞察变幻莫测的世界,开创未来更需要登高望远,要实现三者的统一就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统领。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逻辑辩证统一起来,并且进行了长时期的思考。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期提出的“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经济发展战略,说明他深谙中国传统的辩证法。他从先飞意识、到飞洋过海的艺术、再到怎样丰满羽翼,表明他对事物发展的辩证法了然于胸。又如谈及“滴水穿石的启示”时讲,“我们何愁不能造就某种历史的成功契机?”因为“喻之于事,则是以柔克刚,以弱制强的辩证法原理的成功显示。”[2]又如,他在论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辩证法一文中强调:“对此,我们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制定有关政策、确定有关举措时把握好度,掌握好平衡点,既要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更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真正在腾笼换鸟中实现凤凰涅槃。”[3]习近平论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依靠唯物辩证法,他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政贵有恒、治需有常。可见,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思想阐述与运用,既能用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表达,又能用现代的词汇概述,既能深入浅出,又能得心应手。
第二,为了厚实和丰富自己的哲学观,习近平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扬弃,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习近平的哲学语言中,经常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旁征博引、画龙点睛,总能够起到启迪思维的作用。如习近平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一书中引用的唐诗:“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就是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借用古诗的独特魅力成功地表达出现代中国人时刻应具备的风险意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不缺乏辩证思维的能力,这种理论思维能力使得我们中华民族创造出了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遗产,问题是要善于发掘和利用,习近平一系列讲话中对于中国丰富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运用,并转换成现代语境,使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为复杂中国规划出通往现代化的蓝图。又如习近平经常引用老子的名言“治大国如烹小鲜”告诫领导干部,这虽然是古代老庄治理国家的哲学思想,但对于现在领导干部如何提高领导能力和领导艺术并不过时,深刻领会了其中的哲学思想,对于如何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关键,找准重点、洞悉事物发展规律,把握改革大势,冷静观察、从容应对,起到抽丝剥茧的作用。他说,各级领导干部要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度和胸襟,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善于从全局出发,冷静观察和处理各种问题,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事物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内在必然规律。否则,就会陷入穷于应付千变万化的实际情况而不能有效开展工作,进而导致“盲人摸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从内容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而且在哲学的表现形式上也具有鲜明、浓郁和地道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能将儒雅与通俗巧妙地契合,真正做到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可以说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榜样。其主要表现有两点:
第一,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运用中国历代成语、典故、俗语、谚语、寓言加以表达,使人感到亲切,也便于领会和掌握。哲学是时代的精华,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哲学也离不开生活,习近平知识的渊博与精深对于哲学观的表述能起到“一览众山小”的作用,使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在习近平的诸多文章和讲话中经常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左右逢源,而且恰到好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量运用以史为鉴、以史为师、以史为基的材料来诠释他的治国理政思想。习近平强调:“‘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4]“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的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5]习近平运用成语解释事物发展的辩证逻辑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如他在《发展旅游经济要坚持创新与继承相统一》一文中对于如何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辩证关系,习近平运用三个成语就将二者的辩证关系梳理得清清楚楚,从如何理解“无中生有”,到怎样看待“移花接木”,再到实现“推陈出新”,将唯物辩证法的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永恒发展的观点加以“中国化”式再现,既通俗易懂,又高屋建瓴。
第二,继承与传承我国传统哲学言简意赅、概括性极强的特点,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使之具体化,并可以操作化。“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习近平将“实事求是”具体化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并转化为“八项规定”和“反四风”。矛头所指,无一不是“虚言”和“浮夸”,风气所倡,无一不是“务实”与“清廉”。习近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表述把一般人难以理解和把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转换成易于理解和把握的道理、概念和故事,并通过制度使之更加具体,且容易落实。习近平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一分为二的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既谋划全局,又把握枢纽;既能十个指头弹钢琴,又能牵住“牛鼻子”。习近平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就是既讲两点论,又讲重点论。而且把立足治国理政的全局和抓住建设发展关键具体化。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6]1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的具体实践,充分表明习近平哲学观适应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并应运而生。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对此,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7]早在1957年,毛泽东就号召全党要学习辩证法,按辩证法办事。邓小平的著作都贯彻了活生生的辩证法,而且他的全部实践活动都创造性运用了辩证法,邓小平是运用辩证法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典范。习近平也继承了这一传统,立足中国的实际,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沉着应对,化险为夷。把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成功地运用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常态中,具体来讲有两个特点:
第一,形势越好,越要实事求是。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就讲,“在形势越是好、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越是高的情况下,越要坚持求真务实,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要坚持好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地把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8]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立足中国的国情、尊重客观规律的,是善于把社会实践的探索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的,是善于把人民群众的智慧集中为发展的动力。无处不体现出习近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习近平对实事求是和求真务实的理解从来都是深刻的,他指出:“我们要自觉坚定实事求是的信念,增强实事求是的本领,时时处处把实事求是牢记于心、付诸于行。”[9]他相信中国的实际是,只有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让全体中国人民的力量汇集成建设社会主义的洪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会变成现实。
第二,抓而不实,等于白抓。习近平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谈论科学的发展观、政绩观和群众观,在他看来,努力在为民动真情、谋利出实招中,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落到实处。没有正确的发展观,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政绩观,更不可能有正确的群众观和实践观。习近平向来认为,“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而不实,等于白抓”。因此,社会主义事业的各项工作必须狠抓落实,不抓落实,再美好的蓝图也是空中楼阁。“知易行难”如何落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靠谁去践行?靠广大干部群众的实践,尤其是广大干部。习近平强调,一定要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习近平站在时代制高点上,抓住大问题,提出大思路,抓龙头、抓大事、抓枢纽、抓关键,抓工作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要以“成功不必在我”的胸怀筑就中华伟业,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开创美好生活。凡是造福广大人民的事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凡是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事就坚决不办。习近平的实践观是建立在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的实际的基础上的,具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实践威力,所以,既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