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富
当前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2018年4月开始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在全省建立“有求必应、合规授信、应贷尽贷、全程留痕”的优化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长效机制,并开发上线民营小微客户融资服务平台。近期,我就服务平台推进情况深入省内多个市县开展调研,对破解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该平台上线后,民营小微客户信贷覆盖面、可得性、便利化和满意度得到了提升。总结这一机制之所以取得成效:一是尊重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为解决政银企信息不对称、不完全问题“铺路架桥”;二是做好监测分析和留痕管理,为金融管理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提供保障;三是着力凝聚共识和增进理解,为各方促进合作、传递信心夯实基础。
民营和小微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创业就业的重要领域,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当前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1月1日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要优先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甚至融不到资问题,同时逐步降低融资成本”;在2019年2月22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强化金融服务功能,找准金融服务重点,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江西95%的小微企业是民营企业,我们要把破解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以来,我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2月22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改进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和2016年3月4日在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上强调“各地各部门要细化量化政策措施,制定相关配套举措,使有关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落地落细落实,让民营企业真正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的指示要求,围绕南昌中支去年以来破解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开发上线运行的“民营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应用情况,深入赣州市、黎川县、永修县、新建县等地开展专题调研,将树典型与找差距相结合,摸清了情况,深化了认识,推动了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26日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在2012年5月16日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指出,“大家在学习和工作中要注意深刻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和精神实质,正确掌握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和灵魂,始终按实事求是的要求办事。”调查发现,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是多因素形成的综合结果,需要客观评价、辩证分析。破解难题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从供需双方的理念、偏好、职责、感知等方面分析问题、研提措施。
(一)解决供需信息不对称是核心。企业融资是资金供需双方的信用交易,双方权利义务是信用交易的前提和基础。从资金供给角度看,银行的经营目标都是为了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最大化盈利,银行信贷决策重点考虑的是企业是否满足信贷标准,也即借款者是否符合银行信贷政策,是否具备还款意愿和能力,以及是否具备其他增信手段等,具有选择贷与不贷、贷多贷少和设定贷款条件等权利,是权衡多方面综合考虑的复杂过程。而从资金需求角度看,企业一般出于维持或扩大生产考虑而提交融资需求,主要关注能否以最快捷和较廉价的成本获得预期额度的资金,决策过程相对简单便利。客观看,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由于条件优劣不同并不是都能得到满足。实际工作中,银行如何寻找符合其信贷标准的民营小微企业?有融资需求的民营小微企业又怎样找到合适的银行为其提供信贷服务?过去银行即便主动上门营销,有的银行甚至开展“扫街”上门排查需求,结果也是事倍功半。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7月17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强调,“要改善金融服务,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管道。”民营小微客户融资服务平台上线后,通过将所有提出融资需求的企业都建立信贷档案,并将受理、授信及审批流程信息在规定时限内反馈给企业,实事求是地解决了这方面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数据显示,服务平台自去年11月上线至今年8月,线上企业有融资需求的信贷满足率已经超过80%。平台的建立,解决了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于银行而言,可以基于自身的筛选规则挖掘更多的潜在客户,平衡好资金安全性和收益性之间的关系,实现稳健经营目标;对于企业而言,可以在符合信贷标准条件下尽可能多地接触供方信息,处理好合理举债与充分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持续稳定发展。
(二)解决融资需求精准分类是基础。调查表明,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对供方而言,表现为有需求的客户多,但符合贷款条件的可能少。根据对江西新设小微企业的分析,小微企业成立后三年的存活比率仅在1/3左右,意味着大部分小微企业严重缺乏可持续生存能力,银行为此强调风险管控也是完全必要的。对需方而言,融资难主要表现为融资需求无法得到及时有效足额满足,信贷覆盖面、可得性、便利化和满意度不高。现实中由于供需双方很难实现信息交流和匹配对接,需方面临两种结果:一是在符合信贷标准且获贷时,融资条件设定由银行主导,难以获得同等条件下其他机构关于利率或额度的信息,议价谈判处于劣势;二是在不符合信贷标准且被拒贷时,无法及时得知原因,难以快速做出经营和财务调整,抑或无法及时转向其他机构申请,错失最佳的融资时机。那么,造成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究竟是银行不愿放贷,还是企业原因影响了银行不敢贷?要做具体分析才能得出可靠结论。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2月22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上关于“要做好金融业综合统计,健全及时反映风险波动的信息系统,完善信息发布管理规则,健全信用惩戒机制”的指示,我们就此进行了探索。过去我们没有专门的统计制度采集相关数据,我们也无法全面准确回答这个问题。民营小微客户融资服务平台实事求是地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题,通过规范和引导银行做实贷前尽职调查,全面掌握客户信息,精准区分有效需求、潜在需求和无效需求,对有效需求及时给予授信,对潜在需求充分挖掘或增信,对无效需求及时反馈不予受理原因,从而既摒弃因防控风险而惜贷的消极理念,又防止因优化服务而放任风险管控的片面追求。服务平台数据显示,银行对基本账户行以外的客户提供贷款占比达到20%左右,首次对接客户占总户数的比例接近50%,暂无融资需求、缺乏有效抵押担保、主要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在被拒贷原因中占比近40%,说明服务平台有效促进了融资需求的挖掘发现和分类处理,对客户的融资需求满足度做出了客观评判。
(三)解决政策引导和加强监督管理是手段。银行和民营小微企业是“鱼水关系”,唇齿相依、共生共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融资供需对接成功率是判断市场兴衰的重要风向标。但是,在实际融资对接过程中通常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企业一般从资金可得性和便利性角度做出融资决策,越是经营困难、资金紧张,对信贷需求越迫切,而对于其是否具备贷款条件,是否建立清晰有效的财务约束机制,到底是缺资金还是缺资本金,是否存在通过融资搞无本经营、少本经营的倾向,考虑甚少,通常也无法按照信贷标准及时准确地向银行提供能够反映企业真实经营和财务状况的审核材料;二是银行从风险控制角度做出信贷决策,顺周期偏好明显,在经济下行背景下更强调风险防控,执行更严格的信贷标准,更看重企业的显性财务指标,放缓整体授信额度增速,压缩授信额度内的实际授信规模,降低对潜在需求的风险容忍,而基于社会责任的尽职履职往往重视不足。那么,怎样让企业在最短时间内提供全面合规有效的融资申请?怎样让银行在合规授信的前提下做到应贷尽贷?需要银企双方精准对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月21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指出,要“加强市场心理分析,做好政策出台对金融市场影响的评估,善于引导预期”。小微客户融资服务平台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方面,加强对企业的引导,通过线上的政策宣传、产品展示和线下的培训宣传、推广运用,引导其尽快了解信贷产品、信贷流程并按要求及时提交合规材料;另一方面,加强对银行的监督管理,要求银行充分挖掘和培养潜在的信贷需求,对于授信额度内的合理需求做到应贷尽贷,更多践行社会责任,对于无正当理由随意拒贷、断贷和抽贷的进行及时提示或定期通报。对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反映服务平台提升融资便利性和满足度的企业占比接近80%,说明服务平台较好实现了引导和管理作用。
(四)解决监测分析和舆论引导是关键。市场感知能力会同时影响供需双方的交易行为。在接近封闭的交易场景下,一些重要的融资信息零散分布于不同机构,有的信息甚至未能实现跟踪记录。金融管理部门对于社会关注和反映强烈的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尤其是关于融资难的程度、分布、原因等关键因素并不能给出准确有效的评估,归根到底是因为缺乏有效的大数据支撑。这无疑给金融管理带来了挑战:一是由于无法准确掌握企业融资需求情况以及银行反馈处理过程,难以摸透企业融资难的结构分布及真实原因,导致在判断企业融资难和评估银行信贷执行效果时缺乏有效的定量分析手段;二是由于经济下行与企业融资难交错叠加,难免出现关于企业融资形势的误判,导致在稳定市场预期和引导社会舆论方面缺乏有力的多维度数据支撑。那么,怎样提高破解企业融资难题的主动性和信贷管理的有效性?怎样进一步把握社会舆论的主导权?民营小微客户融资服务平台针对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将民营小微客户线下及线上申请授信、贷款发放、未授信原因等多维数据统一纳入服务平台数据库管理,有针对性引导银行全身心投入,实现全方位覆盖、全口径对接、全流程监控,提高了信贷过程的透明度和结果的满意度;通过及时发布企业的真实融资需求和金融机构的办理情况,既为信贷结构优化调整提供决策参考,提高信贷管理的有效性,也让社会各界及时了解民营小微企业融资的真实状况,主动引导社会舆论导向。数据显示,服务平台的有效需求占比90%,成功获贷100万元以下的户数占比接近80%,说明服务平台不仅有效促进了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信息的透明化,而且促进了民营小微企业信贷可得性和普惠性的提升。
从调研情况看,小微客户融资服务平台的可行性、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6月份之前,民营小微客户融资服务平台注册数抚州市占到全省32.8%,其中黎川占到全省8.3%,推广工作遥遥领先,其经验主要有两点:一是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将服务平台向园区企业、个体工商业主和金融机构进行精准推介传导;二是加强宣传推广,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手段扩大服务平台知晓度和注册率。从全省看,目前服务平台推进需关注四个重点。
(一)推进力度进度悬殊,服务平台注册覆盖面要加快扩大。小微客户融资服务平台旨在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扩大服务平台覆盖面,让尽可能多的企业知道和了解服务平台并将融资需求传导至服务平台,是做到“有求必应”的基础和前提。从服务平台注册进度看,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机构推进力度进度不一,部分地市和银行机构存在很大差距。6月份之前,推进最快的抚州占比达到1/3,其他地区尤其是萍乡、赣州、鹰潭差距明显;推进最快的省农商行占比超过50%,但在其系统内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近期经密集调研推动,服务平台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截至8月20日,平台注册用户数达到14.7万户,较5月底增长4.2倍;部分地市服务平台运用成效突飞猛进,如宜春服务平台注册户数4.6万,较5月底增长27.7倍,萍乡、鹰潭、赣州均实现了超过10倍增长。调研发现,一些地区和机构推进慢、效果不好,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平台推进工作没有很好地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没有上升为全局性的工作规划,在借力发力上缺乏实质举措;二是宣传推介工作没有考虑到客户群体特征和媒体受众差异,宣传推介的随意性和碎片化特征明显,在提升覆盖面和强化宣传效果方面缺乏有效方法;三是培训教育工作没能及时推进,宣传推介的专业性、亲和力和针对性不强,难以形成从宣传推介到注册使用的直接传导效应。所以,提升服务平台注册覆盖面是平台应用和效率提升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客户注册覆盖面不断扩大才能为后续的功能拓展和应用完善奠定基础,才能借助服务平台实现供需双方对接互通和融资覆盖面及可得性提升的目的。
(二)潜在需求挖掘不够,首次贷款客户获贷率有待提高。目前服务平台将融资需求分为三类:一是有效需求,属于优质客户,银行机构对接早,融资需求基本能够得到满足;二是无效需求,往往不能满足信贷标准,一般被直接拒绝;三是潜在需求,虽然不是现实的有效需求,但经创造条件如提供担保抵押或增信后,即可成为现实有效需求。潜在需求是解决融资难题的重点,也是挖掘提升信贷可得性和覆盖面的重点。因此,我们要重点聚焦两类客户:一方面,针对银企有对接历史但在企业最近提交融资需求后被拒绝的存量贷款客户,在银行反馈拒绝原因及企业通过经营和财务调整后可能重新满足信贷标准;另一方面,针对银企历史上从未发生过信用关系但积极引导其通过服务平台提交融资需求的新增贷款客户。调查发现,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潜在需求占比不到10%,表明破解难题的空间不大,这与我们对融资难题的一般认识不符,说明服务平台在记录融资需求时的真实性存疑;二是首次贷款客户占比达到30%左右,体现了覆盖面在扩大,但这个指标的统计可能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抽样调查显示,对首次贷款客户存在认识偏差的企业占比达到2/3,且在我们重申对首次贷款客户的认定标准后,很多银行机构也表示实际的首次贷款客户并没有那么多。这两个问题都涉及数据质量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5月16日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指出,“坚持实事求是,最基础的工作在于搞清楚‘实事’,就是了解实际、掌握实情。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对实际情况做深入系统而不是粗枝大叶的调查研究,使思想、行动、决策符合客观实际。”所以,正确理解首次贷款客户获贷率的经济含义至关重要,只有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准对接、规范分类,提高首次贷款客户获贷率,才能真正地挖掘潜在需求,更好地做到“合规授信”。
(三)过度强调信贷风险防控,有效需求满足率仍需提升。保障资金安全是银行的天性,无可厚非,但必须权衡好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月23日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起抓,是做好不工作的。”因此,从辩证角度看:一是企业的需求既有可贷款的需求,也有无效需求,银行机构对无效需求不贷款也不应构成融资难,只要能在拒绝贷款的同时说清楚具体原因并及时反馈给企业,做到合规合理、有据可查,同样表明为服务小微企业融资做出了贡献;二是银行机构对有效需求应全力满足,特别是在授信额度内的有效需求应尽量足额满足,尤其是对于企业处于经营发展紧要关口的有效需求不能出现拒贷、惜贷。调研发现,银行机构存在对授信额度内有效需求的授信进行不合理压缩控制,或对与履约保函或预付款保函等相关的信贷业务实行一刀切拒绝受理的现象。其深层次原因在于:一是缺乏创新理念和认识,导致在面临创新业务时采取了貌似正常合情合理但却显得传统保守落后的理念和做法;二是风险防控理念存在偏差,现有信贷标准过于看重抵押担保,导致在开展信贷业务时忽略了对企业经营理念、信贷用途、企业家人品等稳健经营特征的深入考察。所以,银行机构只有将支持经济发展摆在与风险防控同等重要的位置,正确处理好风险防控与创新发展、优化服务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做到“应贷尽贷”。
(四)银企认识存在偏差,有效需求的发现有待提高。认识是否正确,直接影响服务平台推广的进度和成效。调研发现,银行机构和企业在服务平台推广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认识偏差。主要表现为:对于线下业务和存量业务应当与线上业务和新增业务都纳入服务平台进行统一管理,有银行认为从融资申请到信贷审批等多环节增加了工作量,在业绩表现不明显且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与其增加很多额外的工作量,不如等一等、靠一靠。之所以出现这类认识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对服务平台的内涵和操作缺乏深刻理解,没有从做实做精主业的角度积极主动地进行深入思考谋划。一方面,宣传缺位,社会公众对融资平台的知晓度未达到全覆盖,未能推动企业有求必上平台的行动自觉。另一方面,未能循循善诱主动引导线下客户到线上申请。这是因为,企业端往往关注融资的结果,如果企业在线下向银行申请贷款,但没有马上被作为贷款对象,那么企业一般选择不线下再注册,银行也就无法继续跟踪对接,企业的潜在需求就无法激活。根据服务平台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服务平台融资需求满足率提高或下降的同时,普惠小额贷款增速同步提高或下降的银行机构占比达到80%,说明认识是否到位不仅影响服务平台推进,更影响总体信贷投放目标实现。服务平台建设将促进理解、达成共识贯穿始终,不仅是要正确理解和认识服务平台的初衷在于更多地发现有效需求,更要通过“全程留痕”,让银行和企业相互理解,逐渐引导双方达成共识,客观公正地看待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从而寻求令各方都能理解接受的解决方案。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习近平在2017年14日至15日全国金融工作会上指出,“金融要回归本源,服从于经济社会发展”。而小微企业多数是民营和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5月20日至22日在江西考察时对江西工作提出“两个定位、五个推进”的指示要求,强化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做示范、在中部崛起勇争先的政治担当;准确理解总书记在2018年11月1日主持民营企业座谈会时提出的关于“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的精神,把服务民营企业当作自己的事来办,深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按照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和原则,以“钉钉子精神”狠抓服务平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0日至11日作出重要批示,“崇尚实干、狠抓落实是我反复强调的。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因此,我们要强化宣传推介,积极主动对接,层层落实责任,切实把工作做实,把难事办成好事。
(二)强化宣传推介,重点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夯实扩大应用基础。服务平台既具备公共品属性和特征,又遵循市场规律运行,故而在建设初期,政府要在引导银行机构和企业建章立制和规范管理方面给予支持,加强行政推动和宣传推介,在尊重市场调节机制作用的同时更注重发挥政府行政推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月23日中央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从实际出发,就要真正承认客观事实,尊重客观事实,忠于客观事实,对客观事实决不要带上任何的主观随意性。当前首先要做好宣传推介工作,要尊重事物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让所有企业通过服务平台了解银行信贷政策、信贷产品并提出融资需求,让银行了解企业的财务信息和需求信息,重点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夯实平台应用“有求必应”的坚实基础。一方面,辖内各级人民银行要提高政治站位,全面加深对服务平台认识和应用掌握,积极主动向当地政府汇报,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和高位推动,实现服务平台向银行机构和企业的精准部署和推介传导,同时将自身对服务平台的理解和认识及时有效地传导至银行机构,积极主动向银行机构宣传推介,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银行机构在自身强化学习认识的同时,要积极主动对小微企业和园区开展宣传培训,积极主动宣传推介服务平台的目的、便利性以及具体操作和系统规则,提升服务平台的可操作性和公众知晓度,并充分发挥客户经理众多和贴近一线客户的优势,形成从行长、分管行长到客户经理、一线企业的工作推动机制。但也要强调,在平台建设运行一段时期后,平台注册量、覆盖面和知晓度要满足大数据管理要求,政府作用需逐渐转向监测平台规范运行、加强数据分析运用、提升政策调控效果上,在发挥政府公共管理作用的同时更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
(三)积极主动对接,重点解决需求难区分问题,确保精准规范操作。对于客户融资需求,银行机构必须进行精准对接、及时反馈,这既是做好小微客户融资服务的关键,也是防控银行信贷风险的关键。一是辖内人民银行要积极动员金融机构推动客户经理在服务平台上对融资需求进行精准分类,协调相关部门共同挖掘潜在需求客户,探索实施激活企业发展活力的有效举措,培育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有效需求。二是银行机构在办理授信业务时应准确评估企业融资需求状况,合规授信,既不能压缩授信规模,该授信的全力授信,更要防范多头授信,不该授信的坚决不授信,做到规范操作。针对“一企多行”现象,应建立主办行统一授信、多行共同配合的机制,避免超额授信。三是辖内人民银行和银行机构都要建立考核机制,及时反馈数据信息,加大分析监测和调研力度,研究小微企业融资存在的短板和问题,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例如:潜在需求占比很高,就要分析其原因是抵押担保问题、征信问题或其他问题;银行拒绝原因是缺乏抵质押物或开业年限不足,就要协调相关部门完善增信担保措施。当前小微企业普遍反映的银行过度依赖担保抵押来防控信贷风险的制度机制,弊多利少,亟待改进和完善,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对企业需求进行甄别和开展风险审查,做到全面综合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
(四)加强督导检查,重点解决传导不到位问题,实现工作提质增效。今年以来,江西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出现了回落,部分机构没有达标,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这其中固然有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的因素,但主要是市场供需双方的行为特征发生变化以及信息沟通交流不充分所致。具体表现为:一是随着小微企业授信尽职免责工作的开展及问责追责力度的加大,银行机构在进行规范调整时对信贷业务造成了一定影响;二是银行机构本身不合理的信贷标准或授信条件限制了信贷提升空间,如较低的抵押率、要求合伙人或家属提供的无限担保、在担保基础上再设定反担保等削弱了抵押担保措施推动信贷业务的实际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1月1日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过程中,有的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惜贷甚至直接抽贷断贷,造成企业流动性困难甚至停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解决,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因此,金融部门必须紧紧围绕“应贷尽贷”的目标要求,切实提升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水平。一方面,辖内人民银行要对服务平台推进运用工作设定明确的工作目标、计划和进度安排,并实行定期通报制度,将服务平台推广运用与货币政策工具、金融市场管理和宏观审慎评估相结合,将小微企业注册率、申请数量与金融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核查相结合,将对接处理情况、信贷档案建立情况与人民银行信贷政策管理综合评价、内部评级和存款保险费率确定核查相结合,督促银行机构落实小微客户融资服务长效机制,做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加大信贷资源投入。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要明确具体推广步骤和奖惩措施,安排专人对接组织实施服务平台推进工作,确保线上线下业务同步推进,同时督促做好存量档案数据信息的及时修正和补充以及增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汇总审核工作,确保服务平台持续稳定运行。
(五)优化系统功能,重点解决应用拓展少问题,提升决策分析能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没有标准答案,需要从促进沟通理解、推动达成共识、提升获得感方面寻找对策。例如:在事前,通过充分的信息沟通和交流谈判,在贷款额度、贷款期限、贷款利率等方面达成双方都比较能接受的授信方案;在事中,通过持续的跟踪评估和情况反馈,在追贷、续贷、还贷等方面形成具备包容性和灵活性的授信机制;在事后,通过及时的体验评价和回访机制,在挖掘潜在需求、扩大有效需求上构建稳健可靠、值得信赖的合作机制。目前服务平台在这方面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多维度分析、精细化管理仍存在差距,亟待改进信息分析体系和提高信息挖掘能力。一是优化平台设置,针对基层网点端口数量不足、征信查询次数限制、缺少适时业务提醒、激励机制不完善、业务并发推动不合理等问题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并尽快改进完善。二是加大现有零星服务平台的整合运用,本着弃繁就简、突出专业性原则对现有各类融资服务平台进行论证评估,明确服务平台的职能定位,充分发挥各平台的优势功能作用,减轻银行机构工作量,提升小微客户体验。三是推动政府牵头实现部门信息共享,争取高位推动整合金融、税务、市场监管、社保、海关、司法、环保等领域的企业信用信息,并垂直落实到各地市,实现数据信息的自动采集、查询和实时更新,为银行机构开展信贷审批提供信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