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宝银,福建省永春县蓬壶中心小学
数学学习是抽象和枯燥乏味的,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有效的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还能使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如何根据需要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呢?在这里想谈一谈个人的一点体会:
研究表明,当小学生处于有意创设或富有立体感的情景中时,学生会情绪高涨,富有想象空间和超常的思维能力,进而表现出以往所没有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欲望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萌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情感。例如在《数数》一课中,设计这样一个动画画面:周末,鸡妈妈和鸭妈妈带它们的孩子出去觅食,在长满色彩鲜艳的花朵的郊外草地上,出现了活泼可爱的鸡妈妈和它的孩子们,接着,另一个群体也出现了,鸭妈妈和它的孩子们蹦蹦跳跳的出现在学生的视角里面,它们一起在郊外开心的玩了起来。这是,充满着趣味性的情景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紧接着,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控制转入鸡妈妈和鸭妈妈的对话,鸭妈妈对鸡妈妈说:“我的小鸭比你的小鸡多。”而鸡妈妈却对鸭妈妈说:“不对,我的小鸡比你的小鸭多。”跟着老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究竟是鸡妈妈的孩子多还是鸭妈妈的孩子多呢”学生回答后动画显示结果,非常直观的显示出”数数”,加强了学生对”数数”这个概念的理解,还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会了使用对比的方法进行两个数量多少的比较。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学中的重点应放在围绕教学重点,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要在通过直观、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掌握其内在规律,完成知识构建。如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对于推导过程,特别是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的道理难以理解。用多媒体演示:把一个圆2等分,用红蓝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让小扇形一个个从圆中“飞出来”(还剩下一个虚线圆)排成两列,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闪烁显示,再依次进行16、32等份的方法割补,让学生通过对比,直观地看出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移动演示,使学生建立圆半径,圆周长的一半和所拼成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化静为动的显示,步步引导,环环推进,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化圆为方”的深刻表象,有助于实现由感知——表象——抽象心理转化,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我发现,由于学生年龄小,对一些抽象的问题不易理解,而对一些具体形象的事物却记得特别牢固,例如,我发现他们在计算5-3时,不是对抽象数字的分析综合,而可能是用五个手指减去三个手指、五个苹果吃了三个等具体的事物形象形成的表象相加出来的。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抽象问题,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使教学由抽象到直观、文图并茂、声像毕具,形象生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联想。例如,在讲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填未知加数时。我考虑到教材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最早接触到的用括号代替不知道的加数的代数知识,是高年级求未知数x和解方程的初步铺垫,以适应高年级的代数知识的学习。
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精华的多媒体课件正好集声、色、光于一身,图形的运动、闪烁、组合、色彩变化等动画效果,都能生动直观的展示客观事物本身的本质属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以有效地实现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在教学时、分、秒时,我上课前用一个Flash设计一个小闹钟的动画,让小闹钟在屏幕上滴嗒滴嗒的走着,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可以从钟面上可以直观感受到1分钟=60秒,再通过时针与分针的配合快速转动可以让学生知道,1时=60分。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天时间内时针正好走了两圈这一知识点。我又制作了学生的几组生活动画,悦耳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真切地体会到一天有24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了两圈,并根据画面说出什么时间正在做什么?这样学生可以从直观的感受1秒、1分的长短,加上自己的生活经可以在头脑中抽象出“时”的概念。
总之,多媒体教学是以传统教学手段为基础,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多媒体技术集声、光、形、色于一身,它呈现的知识信息量大、动态感强,具有实时性,能将某些知识化静为动,化难为易,达到最佳效果,赢得了教学时间,留给了学生思维空间,提高了形式整体素质,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