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2019-12-21 17:55徐向阳五凌电力有限公司
新商务周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攻坚精准

文/徐向阳,五凌电力有限公司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调研扶贫攻坚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精准扶贫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扶贫开发模式,在扶贫资源分配、使用、管理和考核等方面丰富了内涵、拓展了外延。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系巩固我党的执政基础、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关系人民福祉,抓牢“精准”这个关键 ,有的放矢,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展开。

1 当前农村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扶贫对象“识别不精准”

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要求针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进行帮扶,但由于难以可靠地对农户收入进行统计,加上民主评议的标准和国家制定的标准有差异,精准识别存在偏差。

一些不良因素的干扰,也导致“精准识别”不到位。改革开放以来,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地区群众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变化,勤劳致富成为共识。但在有些贫困地区,“要”的思想十分突出。以前,扶贫往往是发钱发物,有些贫困地区的群众对此几乎形成惯性思维。针对精准扶贫攻坚,少数已经脱贫的人认为又要开始发钱发物了,便千方百计“装穷”。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有着较浓厚的宗族观念,偏远贫困地区尤甚。家族团结、互相帮协是好事,但也存在着“不分是非,不讲原则”情形。一些已经脱贫的人为了进入扶贫名单,族人互作伪证;一些地方,一个村子成百上千人都是一个家族,精准识别相当困难。

1.2 “漫灌”现象依然存在

三十多年来,我国的扶贫事业成效斐然,但也应清晰地看到,减贫工作一直缺乏精细化的工作理念。实施精准扶贫后,强调工作的精细化,“漫灌”现象得到大范围遏制,但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

例如扶贫搬迁工程,居住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边远山区等地的贫困户,易地搬迁是较好的出路。但因补助资金少,享受扶贫资金补助搬出来的多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户;真正贫困的,特别是最穷的农户往往搬迁不起。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等项目,受益多的主要还是中高收入农户,只有较少比例的贫困农户从中受益,且受益不大。

1.3 产业项目助力不够精准

在市场方面,农民属于弱势群体。我国贫困地区缺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申报大都是为了取得扶贫资金,并没有注重产业化水平的提升。一些产业扶贫项目存在“捡进篮子都是菜”现象,发生了严重趋同,甚至强制农民参与的情况,结果导致部分地区农产品滞销,不仅无助于脱贫致富,还令一些贫困户损失惨重,让原本脆弱的贫困境况雪上加霜。

1.4 财政扶贫资金精准发力不够

从当前精准扶贫资金的主要来源看,中央财政资金是主要渠道,但贫困地区政府无力承担配套资金,使一些扶贫资金无法足额落实到位,无法满足精准扶贫到村到户的要求,脱贫的资金需求与扶贫的必需资金投入形成供需矛盾。再者,各扶贫部门之间的资金整合难度大,现有扶贫各部门之间存在各自为政,撒胡椒面,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除了扶贫专项资金外,贫困村和贫困户对各类金融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大都不愿意给予贫困对象贷款,即使是扶贫贴息贷款,也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好、发展能力强的农户。因此精准扶贫仅靠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远远不够。

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是操作层面的原因。主要体现在部分扶贫干部思想观念存在误区,思维行为上与要求存在差距。个别扶贫干部在思想认识上觉得任务繁重、历程漫长、政绩难以显现,把稀缺的扶贫资源用在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大项目建设上;常表现为“不愿干、推着干、应付干”,把精准扶贫停留在口头、文件和汇报;一些扶贫干部“做样子、摆架子”,常年“单位不见、农户不见”;一些扶贫干部不经实际考察,简单地将一些扶贫款随意分派给困难户,对于贫困户实际问题不回应、不解决,从而导致扶贫不精准的问题普遍存在。

针对上述问题,在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中要树立系统思维和综合施策的理念,加强责任落实,全力解决制约贫困群众获得感提升的关键问题。

2 以问题为导向,打赢脱贫攻坚战

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不精准问题,各级扶贫部门应转变职能,将主要精力放在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监督管理上。

2.1 加强扶贫工作效能监察,确保资金精准使用

紧扣扶贫攻坚的各个环节,紧盯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扶贫等重点领域,紧盯扶贫资金分配、项目申报、审核审批、发放管理、项目实施、检查验收等重要环节,紧盯贪污侵占、虚报冒领、截留私分、克扣挪用、优亲厚友、挥霍浪费等问题,精准开展监督执纪问责。对已脱贫摘帽的地区,组织开展“回头看”监督检查,着力发现假脱贫、数字脱贫、被脱贫等方面的问题,让脱贫成果经得起检验。深化巡视巡察,把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准不实、弄虚作假等问题纳入巡视巡察重点内容,精准对焦扶贫政策落实、扶贫项目及资金管理使用问题。突出督办查处,强化督促指导,推动工作落到实处。

2.2 强化精准识别,确保对象的真实性

精准识别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要强化精准识别,确保扶真贫、真扶贫。

借鉴好做法,识别精准。自实施精准扶贫以来,我国多数地区探索出一些好的确定扶贫对象的做法,值得借鉴。无论什么方法,都要充分发扬基层民主,提高群众参与度;注重程序透明化,把识别权更多地交给基层群众,让老百姓有一定的自己的“标准”来识别谁是穷人。

对扶贫对象动态管理。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扶贫对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会脱贫,有的会返贫。因此,要真正地建立起扶贫对象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动态管理,确保扶贫信息真实、可靠、管用。

2.3 增强扶贫干部队伍素质,提升精准扶贫工作能力

解决好干部队伍问题,成为重中之重。一是转变扶贫干部观念和思想认识。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讲话精神,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使精准扶贫工作落实到行动、收到实效。二是扶贫干部要学习借鉴良好实践,树立战略思想和全局意识。三是强化扶贫干部责任担当。统筹使用干部资源,选派各个行业优秀干部到脱贫任务重的乡镇领导班子任职;脱贫攻坚任务重的乡镇党政领导班子要保持稳定;在脱贫攻坚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把脱贫攻坚业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四是强化综合素质培训,提高扶贫干部工作能力。在观念转变之后,如何体现在行动上、落到精准上,归根结底还是能力问题。因此要重视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在精准扶贫方面的综合能力建设,提高扶贫开发工作队伍的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

2.4 多管齐下,在“输血和造血”上下功夫

贫困的涵义不仅包括基本温饱的维持,还包括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和机会。鉴于此,我们应多管齐下,在“输血和造血”上下功夫。

加大外生路径建设,在“输血”上下功夫。一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用于生态脆弱贫困地区的生态修复和维护。二是深入推进扶贫帮扶行动,全面落实帮扶到乡、工作到村的定点扶贫全覆盖机制。三是积极落实救助政策,努力解决扶贫对象在教育、就医、住房、生产发展、养老等方面的困难。

加大内生路径建设,在“造血”上下功夫。一是发展特色产业,找准本地特色资源优势,促进农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实现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发展劳务输出,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工技能培训,输出技能型劳务。三是加强农村教育,提供更多的基础教育资源和职业教育资源,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四是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贫闲地区的水电路网、信息网等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

2.5 加大财政投入,完善资金增长机制保证扶贫资金需求

在精准扶贫资金的筹措上不能仅依靠上级扶持,更要结合当地实际,通过管好、用好现有资金,盘活存量,使专项资金效益最大化。

建立资金增长机制、搭建融资平台,通过鼓励和引导金融企业加大涉农资金投放力度,降低投入门槛,最大限度支持农村生产经营活动。

通过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涉农企业等积极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来,以此有效解决精准扶贫资金短板问题。

总而言之,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通过总结经验、查找问题,逐步解决贫困人口的持续发展能力,这才是根本。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攻坚精准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