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攀,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重申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将立德树人、多元化人才培养,作为现阶段教育工作的重点,尤其强调了人才培养的时代性。因而,进入到新时代,面对一带一路对我国国际发展环境带来的复杂影响,国际化德语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要不断创新。
《高等学校德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当中,对新国标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是如下定义的:(1)具有国际化的视野,(2)了解国际形势,(3)具有国际化的人们素养,(4)可以应用德语的相关语言与文学,了解德语国家的相关文化背景,(5)具有国家情怀和文化知识,(6)可以熟练地运用德语进行跨语言的文化思考,(7)具备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8)可以熟练地运用德语,从事语言服务、对外交往服务,并运用德语作为工具从事教育活动。
该标准对于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明确指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是现阶段德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学生在实际的德语学习过程当中,要熟练地掌握德语语言,了解德语文学,提高国情研判意识,通过自主学习与实践学习来提升德语运用的具体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多元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第一,有利于德语本科生运用新型的知识培养结构,进行学习方式的创新,打造出具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适应新时代一带一路发展环境的新时代语言人才,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第二,有利于完善德语人才的培养体系,树立新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整个德语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用更加开阔的视野,审视目前中国在国际形势当中面临的问题,尤其是,适应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家对于德语人才的新需求。第三,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有利于学校加快课程体系的调整,帮助学生打牢英语基础,实现英语实践能力的提升,将专业技能培养与人们素质提升并重,从而提升整个德语培养体系的灵活程度与适应程度。
首先,我国目前德语专业的日常教学,国际化程度不够,仍然没有建立起比较有效的国家交流平台,教师在进行德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对学生的实际沟通能力与专业化的德语应用能力,重视程度不够。当前,德语专业学生在中国国力日益强大的放下,走出去的愿望强烈,但是,由学校提供的人才交换交流的机会,并不能惠及大部分学生。
其次,一些教师在德语教学的过程当中,仍然以学生基础语言能力的培养为主,而没有重视学生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甚至还有一些教师,将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培养,作为不重要的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没有任何指导的自己去探索。
最后,本质上来说,德语学习的入门仍然比较困难,对于一些零基础的学生,在目前这种过于强调理论教学的背景下,很难进行自主语言探索与有实践意义的语言尝试,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与专业技能的锻炼,都是一种比较负面的影响。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的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学校在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要适应新国标对多元化人才的培养要求,始终将学生运用语言的多元能力,放在最关键的位置上,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锻炼与综合语言技能的培养。
一方面,要重视树立新时代的语言培养目标,将一带一路建设过程当中,我国对于人才的新要求,融入到教学目标的树立过程当中,按照新时代的新要求,对人才的传统单一化的教学目标进行改革,从实践角度入手,分析现行德语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的国家发展情况的不相适应之处。
另一方面,要始终按照《高等学校德语专业教学大纲》当中的相应要求,衡量目前教学目标改革的结果,是否与学生综合素质培育的教学过程相适应,始终围绕着更加宽泛的国际视野,来对学生的综合德语运用能力进行培养,引导学生树立国际化的自我发展思维,进行多元化的知识探索。
学校和教师可以从动态化的教学角度入手,对学生目前的知识学习,进行综合化的把握,避免学生由于课程体系设置的单一,而陷入到了线性学习思维当中,而影响了学生综合培养的多元化程度。
(1)提高专业倾向课程的比重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德语系国家,在商贸往来上面,联系的更加紧密,这对专业化的德语专业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和教师必须要对学校原有的课程教学体系加以调整。例如,北京市某语言学校在原有的专业课程上,对专业课程的学分设置进行了调整。原来的外贸德语这门专业课程,学分为3分,调整之后的学分为4分,德国比较政治制度这门专业课程,原本的学分为2分,调整之后的学分为4分,这种调整适应了很多学生的课程安排,学生选修这样的课程,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修完自己的D类选修课程学分,从而更快的完成学业。学分的上升,也提高了学生对于这几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学生在这些课程当中更花心思,也进行了更加充分的学习准备。
(2)浓缩基础德语课程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家对于具有专业工程背景和国际化格局的德语人才,需求增加,在这样的环境下,学校要重视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基础知识教学,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加自由的时间安排与专业选择,引导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层次与学习需求,进行更加灵活的专业知识学习,帮助学生更加适应新时代的德语人才培养需求。
例如,天津市某高校就针对德语学生,进行了基础课程的调整。进入到学校之后,学校通过小测验的形式,将零基础的德语学生和有一定德语学习基础的学生,进行了语言技能评定,按照成绩,将学生分为不同的教学班。提高班的学生进行更多的专业知识教学,每个月学生可以通过考试,从基础班进入到提高班。这种教学方式,既照顾到了零基础专业学生基础入门方面的语言学习需求,也给与了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更多的参与到专业德语知识学习的机会。
(3)提高选修课程在整体课程设置当中的比重
在传统的德语培养过程当中,学生主要通过学习教师安排好的课程,从而进行综合语言知识学习,但是,在自主化的语言学习背景下,要想进行国际化、多元化的德语人才培养,就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并对选修课程的学分设置,进行相应的调整。
例如,青岛某高校对德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进行了一定的程度的调整。原本学生要修满35个学分的C类课程(专业必修课),40个学分的D类课(专业选修课),35个学分的E类课(学校选修课),调整之后,学生要25个学分的C类课程,50个学分的D类课,同时,学校根据一带一路的工程建设情况,新增加了《德国建筑》、《德国钢铁生产》、《德国传统美食》、《德国匠人精神》等多门选修课程,弥补了原本的选修课程体系,在课程种类与课程数量上的不足。
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技能的培养,是学生语言学习的关键,通过自主选择课程之外,学生还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锻炼,来提升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尤其是,学生要根据自己的语言学习状况,对自己的语言运用薄弱环节,进行查缺补漏,避免由于综合德语运用能力不足,而造成就业过程当中的不适应。学校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通过校企联合办学等形式,开展跨语言、跨专业的德语人才培养。
例如,郑州某高校,在进行教学方式调整的过程当中,与当地的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在校园内建设了一个德语综合实训基地,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可以进入到这个基地当中,进行知识交流与实践练习,但是只要进入到这个空间,就必须讲德语。每周这个实训基地当中,会有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到基地来给学生进行培训。
综合所述,多元人才培养是目前国际化德语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也是一带一路工程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从本文的分析可知,研究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德语教师从发展的角度,看待目前德语教学的环境变化与教学目标变化。因而,我们要加强对多元化德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在实践中提升人才培养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