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茜,郑州师范学院
学生管理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以生为本”的理念首先直接反映在以平等的观念对待学生,以服务的思想管理学生。在现实的学生工作中,往往更多的时候是强调了管理,管住学生成了学生工作的原则,而为学生做好服务,常常由于各种原因被流于形式或不尽如人意,教师和学生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传统关系定位,在高校学生工作思维中依然占据很大位置。
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点多面广、事情多而杂、同一件事涉及多个部门协调处理、时间不确定、有的政策性很强。很多高校非常重视学生服务管理工作,配齐配强了学生服务管理专职人员,也建立健全了不少学生服务管理的机构。从机构和人员配备上来说非常完善,但真正工作和运行起来,效率不高,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屡有发生,导致有些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和校园安全稳定的工作处理不及时,甚至不处理。
目前,辅导员角色存在交叉,定位不明确等问题,辅导员更多地停留在处理学生日常事务和突发事件上。在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工作的深度和个性化不够,对学生个体的思想、心理等方面关注不够,对不同特点和层次的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不够,导致学生工作常处于被动状态。另外,学生工作人员与教学岗位人员相比,在职称评定、进修深造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工作队伍力量的发挥。随着近年来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不断深入,并轨后的“双选”就业政策等新形势,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是我们学生工作者应该不断探索与思考的课题。
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主要扮演四种身份:班级工作的组织管理者,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者,学业上的指导者,班级活动的策划者。在这四种身份中,组织管理是基本,辅导员代表教育主管部门对班级工作进行管理,后三种身份是辅导员的延伸。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要积极推行人文管理,注重感情投资。对班干部的培养既要教给他们管理方面的知识,又要使他们懂得管理的方法和途径,还要教育他们牢固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这就需要加强情感交流和沟通,利用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干部,这样不仅可以减轻管理班级的压力,而且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又让学生干部得到实际工作的锻炼。当代大学生既有开拓、进取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价值取向多样化,缺乏责任感,怕吃苦等消极的一面,作为辅导员一方面要积极地引导和指导,既要注意学生队伍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还要区别不同的学生情况和不同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者总是少数,而被管理者是多数,少数人要把多数人组织、管理起来,使学生工作有序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寻找得力的助手,培养骨干力量。学生干部是高校实施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核心力量。作为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骨干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在学生管理中特殊作用,充分利用学生干部的主体作用。学生干部来自于学生,服务于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有一定的威信,学生干部在校领导、老师和广大学生之间“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 其可信度和可亲度是无可替代的,其时效性和真实性也是无法比拟的。对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情况的了解,管理者不可能时刻与每一位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只能通过学生干部掌握信息,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暴露出来的矛盾及时进行分解和沟通。学生干部主要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在学生和学生之间,比较容易把广大学生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阶段,加强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教育显得格外重要,它是市场经济纵深发展的必要保证。目前,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缺少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教育。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未来工 作中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1世纪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变被动为主动,确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把学生看成既是管理对象,同时又是管理的主体,在管理中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加强自我管理。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加强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探索新的管理模式,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手段,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法治化。我们相信只要不断学习和积极探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一定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