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赟博
(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126)
经济学上常把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而建筑类企业的生存发展与“三驾马车”中的投资息息相关。2000年以来,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房地产的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有赖于此,中国的建筑类企业蓬勃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基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经济政策从“保增长”转变到“稳增长”,去杠杆、减负债成为当前市场政策的主基调。
近年饱受财政压力的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随着房地产政策调控不断强化,房地产市场逐渐遇冷,政府相关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减少,各地政府普遍遇到缺钱的难题。2014年以前,政府筹资主要通过融资平台或社会资本企业的途径,通过贷款或者城投债等金融工具举借债务。国发〔2014〕43号文《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提出政企债务“切割”的思路之后,要求“政府债务不得通过企业举借,企业债务不得推给政府偿还,切实做到谁借谁还、风险自担”。从此除地方政府债券之外,任何金融工具形成的举债,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都是违规行为。由此,筹资模式逐渐转向非举债的方向。
2014年以来,由于地方政府通过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增长的需求、土地财政萎缩和地方债务控制等多方面因素,PPP在我国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各地政府对国家推行PPP模式的政策背景和PPP模式的本质理解有所偏差,全国范围内大量PPP项目扎堆上马,PPP成为很多地方政府的融资工具,与国家的政策意愿相背离。自2017年10月以来,国务院办公厅、财政部、发改委、国资委等相关部委以单独或联合的形式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意见通知,涵盖了推进国务院立法、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持续推进多个领域应用PPP、建立健全PPP流通和退出机制等问题,结合各省相继出台的PPP相关政策,基本明确了鼓励、支持与规范、稳定并存的发展基调,坚决制止无序举债、遏制隐性债务增量,规范举债融资行为,严防PPP被泛化、滥用,确保PPP规范、稳健、高质发展。
近年扎堆上马的很多PPP项目面临整改、清退出库的问题,各类项目很多由于产业基金资本金出资和融资无法落地,迫使参与项目的建筑类企业投入资金将项目表外转表内避免违约,对前期大量获取PPP项目的建筑类企业造成了巨大影响,其中建筑类央企由于国资委资产负债率红线控制要求影响尤其明显,对企业下一步投资经营战略产生了重大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参与新增PPP项目的积极性。而另一方面,在当前“稳增长”的政策背景下,多地政府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实体经济、消费拉动增长动力不足,投资拉动增长的需求仍然强烈,而由于财政压力以及规范举债的原因,吸引社会资本特别是央企国资参与基础设施投资、棚户区改造、旧城改造等项目投资仍是政府的首选项之一。
在当前市场形势下建筑类企业应何去何从?以建筑类央企为例,从投资拉动主业中的投资本身来说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四点来看:
一是国家推行PPP模式的初衷是着力推动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并非一种融资工具,政策收紧及规范,是PPP模式逐步步入健康发展的体现,并非对该模式的否定,从前景来看,虽然不会再像近几年那般过度火热,但仍然会保持合理的增长率。目前项目规范性明显提高,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投资风险明显降低,投资收益回归理性且将会明显上升。对于社会资本来说项目本身的质量愈发重要,无论投资风险控制还是融资,包括后期资产证券化,项目基础资产质量将起到决定性作用。未来将会涌现收益合理、风险可控、基础资产质量好的PPP项目,建筑类企业作为PPP项目社会资本方的主力军应基于交易结构、回报机制、风险分配以及政府财政状况,对项目可行性做出理性判断,对于项目应优中选优。
二是顺应市场,加强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投资模式和领域。在投资模式方面,积极探索合法合规、风险可控、收益满足要求、政府可接受的投资模式,但应明确不可与当前政府去杠杆减负债的原则相背离。企业在创新模式的设计上应着眼核心本质,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忽略其政策风险。在投资领域方面,首先应选择一、二线财政实力雄厚或国家战略规划中重点发展城市,主动挖掘传统领域之外的生态环保、水系治理、片区开发、文化旅游等新兴投资机会。
三是转变观念,增强投资项目的风险意识。充分认识投资项目尤其是PPP项目潜在风险的危害性、复杂性、长期性,重视项目前期决策阶段咨询成果质量。不盲目追求发展规模,不以牺牲项目的风险防控换取业绩和规模。严格执行国家监管政策投资要求,坚守合规底线,避免因合规问题给项目带来潜在的风险。
四是着重培养资本运作能力,积极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强与银行、证券公司、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合作,丰富资金来源。合理规划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增强融资风险防控能力的同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投资方面,提高项目投前测算能力、投中风险识别控制能力和投后退出能力。
在未来几年,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建筑类企业将面对一个低增长、竞争强度愈加白热化的市场,相信大概率会进入一个行业相对低谷期,如何应对不利的市场形势是建筑类企业应思考的当务之急,增强自身实力、强化资源整合能力、完善企业内控管理是每一个企业面临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