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泓孜
(深圳市高级中学,广东 深圳 518040)
事业单位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部门包括:财政部门、预算单位和主管部门。在这些部门的管理过程中,不仅仅将绩效理念贯穿于整个预算的管理,还需要将一些预算方法渗透至预算的运行、编制和监督上,在关注预算投入的同时重视预算产出,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整体预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促进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提升i。预算绩效管理包含的内容较多,其主要包括:1、根据年度计划,对编制的预算绩效目标进行申报和预先评估;2、对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和执行情况等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管控;3、财务部门和其他主管部门在制定预算目标时,根据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对其资金的使用情况和支出情况等进行详细评估;4、及时对绩效评价进行反馈并合理应用,以保障资金使用的公开性和公正性。
很多事业单位都对预算绩效管理产生误解,领导和执行人员没有全局观念。领导注重决算、轻视预算;着重结果,忽视过程;侧重收支、忽视绩效;对绩效管理的关注度明显不足或流于形式。很多相关部门对这项工作产生了错误的偏差,认为该项工作主要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例如:在管理过程中,组织部门只负责项目实施,而对于项目过程中产生的各项经费使用问题等并不关心,这样就会存在资金难以合理利用、经费超出预期的定额等。长此以往,会形成预算编制不合理和考评机制不合理等问题,从而使得预算绩效管理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预算绩效管理的范围包括单位的所有收支。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单位由于自身的资金情况较为复杂,在具体绩效管理过程里,只涉及部分款项的管理。如某单位2019年绩效管理内容包含财政系统项目库中年初预算的项目,但是年中追加项目未列入其中。执行的预算绩效项目内容明显存在不足。管理不全面,就有可能导致实施成效不高,未能对单位的全部资金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
有效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应涉及预算管理的全过程。但从当前事业单位的管理现状来看,这个体系并不全面。如某单位编制2019年预算时根据上级财政部门设定的评价指标制定绩效管理目标,但是财政部门设置指标时只考虑到共性方面,局限于单一定性与定量的指标。且没有充分的考虑外界环境或者是其他因素对单位的管理的影响,该单位如果不及时根据实际情况细化梳理指标,就会导致真实的数据有所偏差,影响单位内部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
有些单位在预算管理中只看重预算编制,忽略执行跟踪监管;在预算支出上,倾向于整体数据,对细节管理过问少,对支出明细未进行事前和事中控制,容易出现预算超支或者严重浪费情况。
很多单位不能很好地把握预算执行的进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先慢后快”的现象,在预算执行前期进度较为缓慢,将更多的预算执行工作推延至后期,最终为了完成预算执行进度,不得不“赶工”,直接导致项目的执行效果不如预期。
从实际工作来看,由于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和预算单位获取预算资金关联性不大,预算资金的拨付和绩效评价出现了分离现象,因此不管管理效果好坏,对预算单位很难真正进行问责和约束。另外,有些单位对项目执行效果的相关评价不能进行有效的反馈和运用,在出现项目效益不达标时,也不能及时对预算进行调整和改进,最终导致资金实际利用效率不高。
预算编制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工作和起点。为了单位内部预算绩效管理的有序进行,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预算内容。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依据一般根据年度工作计划以及收支情况而定,收入和支出预算为主要内容,因此预算单位应明确各相关业务部门在预算编制中的职责,做好前期调研工作,充分考虑各种制约因素,采用零基预算为核心的编制方法,保证预算数据科学、合理、可行,确保预算执行效率。其次,预算绩效管理的范围应该包含单位所有经济活动。如某单位在编制2019年预算绩效评价内容时,不仅涵盖了年初预算的所有项目支出,同时制定规则将年中零星追加的项目纳入内部评价范围,使得预算管理更加全面、高效。
在绩效评价指标构建的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结合项目支出实际情况制定清晰的绩效目标和计划,同时把风险管理的内容融入预算绩效管理的评价指标里,集中整合定性与定量指标、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如某单位编制2019年预算时财务部门与相关业务科室共同协作,将上级财政部门拟定的绩效评价指标进一步细化成二级、三级指标并分解到每个子项目中,为后续开展绩效跟踪评价奠定坚实基础。2、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与机制。单位要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健全相关配套规章制度,将制度管理内容细化到每一个环节中,从任务目标出发,明确各岗位职责分工。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实际运行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所能达到的实际效果,根据单位的实际需求,对管理情况与实际经验轨道发生偏离的情况进行调整,实现依据单位实际情况对实际方案和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灵活调整。
为了确保预算绩效执行落实到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强化及改进。1、加大预算项目执行跟踪力度。在过去的管理中,执行环节一般是对项目做事后监管,现在转变为事前、事中控制。首先,规范预算项目支出的审批程序,将预算目标的实现细化到对支出明细的控制管理,保证资金的专款专用,尽可能避免预算外支出。其次,全方位地监控预算绩效执行工作。事业单位需要指派相关人员监督与管理预算绩效执行,并及时反馈。同时预算单位按月对项目预算执行进度进行分析,总结经验,进而不断地完善机制,从而提高预算绩效执行水平。2、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为了保证预算工作顺利推进,单位需要合理分配工作任务,并要求部门依照预算绩效执行标准完成自身的工作。3、加强预算管理宣传,提高全民参与程度。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技能,确保预算管理工作的准确和高效。
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绩效信息的主要来源就是绩效评价。因此预算单位在预算执行后应高度重视绩效评价。要统一预算绩效评价标准,当不同预算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时都能有理有据。绩效评价活动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综合性,必要时邀请专家、学者或者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参与,推动评价水平和效率的提升。同时加强信息化在预算绩效管理运用,提高工作人员参与度,也可保证评价工作的透明度,强化绩效评价效果。
评价反馈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最后环节,评价反馈对提高绩效管理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单位需要综合地分析每次的绩效评价工作,并将其作为创新发展绩效评价的依据,保证预算评价效果。与此同时,建立预算绩效激励机制。如果单位可以较好地完成关于项目的预算要求,提高预算资金利用率,上级可以适当地增加预算拨款,提高单位积极性。反之,上级则需要缩减预算资金。在预算单位内部管理也同样。某学校有五个校区,在编制2019年预算时,就是结合上年度各校区经费使用情况,重新分配经费额度,从而提高绩效管理的力度。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建立全面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在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变革越来越深入的背景下,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只有深入探究,不断改进,才能健全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保证预算资金有效使用,以此推动事业单位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