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爱琳,山东交通学院外国语学院
初中历史课本的世界史部分介绍了美国著名的南北战争,对于黑奴的血泪史也介绍的很充分。黑奴就是白人活着的私人财产,没日没夜的在种植园中劳作,像牲口一样买卖,肆意使用,毫无人权可言。他们的生死在种植园主眼里根本就无关轻重。
《飘》又译作《乱世佳人》,是美国女性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一生唯一一部著作,于1936年出版。在《飘》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黑人境遇。从小说的开头部分便可看黑奴与主人之间的和谐。农奴主关心黑奴,黑奴敬重种植园主。黑奴生病了,女主人埃伦凌晨两三点去给他们看病。山姆肺炎,埃伦坐着照顾了他一个星期。为了保护黑奴山姆,斯嘉丽遇险;山姆拼了命的救回斯嘉丽。斯嘉丽畏惧并尊重她的的贴身黑奴黒妈妈。黑妈妈对斯嘉丽就像是对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无微不至的关爱着。瑞特对黑妈妈则是百般迁就。黑妈妈虽然对瑞特客气却始终冷冰冰的。瑞特送了她一条红衬裙,她连谢谢都没有一句,也从没穿过。小说中还有很多关于黑奴和白人在困难中互相依赖,互相帮助的描写。
忠心耿耿的黑奴对待行为不端的同伴也是各种不齿。南北战争结束初期,黑妈妈看到街上多了许多黑人,轻蔑的说:“全是些刚解放出来的乡下黑人,像一辈子没见过马车似的。而且那样子多粗鲁啊!”
对于部分黑奴的痛苦的人生,作者通过女主人公表达出自己的看法,那就是以前的农奴制时代,被派到田里去干活的,都是些最不想学,也最没能力学,同时也是最不可靠、最不诚实、最恶毒、最野蛮的黑奴。有些黑奴的不幸是咎由自取。她认为白人对黑人尤其是贴身黑奴是很好的。而把南方闹得民不聊生的就是这个黑人社会中最低微的阶层。就连贴身黑奴对他们都充满了鄙夷。
在这篇小说里,对黑奴的幸福生活的描述大大颠覆了史料关于黑人痛苦人生的记载。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主要跟作者的生活背景有关。
南北战争结束的四十年之后,玛格丽特出生在南方城市亚特兰大。众所周知,南方的棉花种植所带来的丰厚利润加深了对奴隶的依赖。南方是支持奴隶制的。她从小生活在菲茨塔拉德庄园,父亲是律师,曾担任亚特兰大市历史学会的主席。她的外祖母曾是亚特兰大最为激进的妇女组织的主席。家境优渥。在《飘》中,战后的塔拉庄园破败了。而在现实中,由于联邦侵南的原故,南方更多地饱受摧残,生存者强烈感受到了贫穷。此外,大部分的政治权力都转移到北方。
由于长期受到奴役,黑人奴隶没有机会接触文化教育,整体素质不高。虽然废除了奴隶制度,但并不是所有的白人都能接受黑人,黑人也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种族平等。20世纪60年代,马丁·路德·金发表了著名I Have A Dream,为广大的黑人争取平等的权力。战后美国北方最大城市纽约市的哈林区搬入愈来愈多黑人居民后,原本的白人居民就搬家离开,不愿与黑人为邻,可见即使当时在美国北方,黑人和白人相处并不融洽,南北战争实际上在美国白人心中与废除奴隶制关系并不明显。
由于战争刚结束不久,她的长辈们对于这场战争记忆犹新,时常给幼小的她讲述关于战争的故事。或许她的长辈深受战争之害,或许是她已然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或许是因为那个年代通讯尚不发达,信息沟通不畅;或许是那时亚特兰大仍残留着战争惨烈的印迹;尽管玛格丽特生前从未公开支持奴隶制,但在《飘》里,作者宣泄了对战争的不满,对旧时光的怀念。可以看出她并不认为奴隶制度不好。一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所接触到的讯息使她很难站在一个中立的立场去看待奴隶制,去看待这场战争。
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套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即社会的系统与架构,与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决定社会意识(即伴随体系架构产生的意识,诉求,思想等等)。
历史唯物主义看待和处理问题时有一下特点:
承认历史,认为历史正是所有事物的来源,这本身就解决了哲学中的一个命题--事物的来路问题。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必然有其前身或者前因,而我们的现今都是前身或前因的变化或后果。
尊重历史,承认历史的真相,承认曾经的错误、承认先人的功业和成果、承担应有的历史责任、享受应有的历史权益等等。看来承认历史有时还是需要勇气、正气和骨气的。而这些恰恰是玛格丽特·米切尔所缺乏的。
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说的内容难免会受作者主观感受的影响。玛格丽特受特定的生活环境的影响,在《飘》中并没有有力的鞭笞罪恶的奴隶制度,没有斥责万恶的种植园主,反而讲述了一个白人和黑奴和谐共处,共度难关的故事。我们在阅读国外文学著作时,会发现有些文学作品对时代、事件的叙述与史料不符。对于诸如此类的文学作品,我们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观去审视,尊重第一手史料,客观的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