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后期我国体育教育主流思想叙事研究
——基于王占春先生思想的分析

2019-12-21 03:30高晓峰杨贵仁陈永利张瑞林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教学大纲教材思想

高晓峰,杨贵仁,陈永利,张瑞林

(1.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北京100042;2.上海体育学院 博士后流动站,上海200438;3.中国教育学会 体育与卫生分会,北京100191;4.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130022)

20世纪中后期体育教育思想深刻影响我国当下学校体育发展,研究这期间的体育教育思想对分析我国目前学校体育中体育教学改革现象和厘清各种体育教育误识具有借鉴价值。王占春学术思想是上个世纪国家意志的具体缩影,代表了那一时期体育教育的主流思想。新中国成立至今,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历经9次重大改革。王占春作为新中国体育课程与教材建设的重要奠基人,参与和主导了其中的8次。因此开展王占春体育教育思想研究能够揭示其深刻思想产生的客观过程,充实学校体育教育实践,有助于建构新时代学校体育思想理论。在新一轮“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步入运行轨道后,新的“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之时,有必要对其体育教育思想进行系统研究,从似乎杂乱无章的论点中找出王占春内在的学校体育学术思想逻辑及教育体系[1]。避免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湮没于历史长河中,并对当下新的体育课改提供启示。

王占春(1930—2013),生前为国家督学、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咨询委员、体育编辑室主任,课程教材研究所学术委员[2-3]。王占春对中国学校体育和课程教材建设有着较多的学术著述和深刻的学术思想,从学校体育管理、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学生培养观、科研观等方面,深刻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成为基础教育领域体育教研的一盏明灯。教育思想是指那些构成或不构成理论体系但又在实践中无处不在,实际指导着教育实践工作的教育教学见识、观点、想法和主张。

研究借助2019年1月召开的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老专家座谈会,对李晋裕、宋尽贤、陈永利、赖天德和耿培新等王占春生前同事,针对他的体育教育思想进行专题性探讨。结合对王占春主编的《中学体育教学法》《新中国中小学教材建设史:体育卷》《王占春教育文集》等著述,公开发表的85篇学术论文,10篇悼念他的文章等史料进行搜集、分析、破译与整理,立足于对王占春体育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基本脉络的全面掌握,力图从体育教育的根本论、建设论和保障论3个方面挖掘王占春体育教育思想内容,并对其体育教育思想的时代贡献、时代局限和其人进行评价,以此来回答体育教育基本问题。

1 王占春体育教育思想内容

1.1 体育教育根本论:目的、理念与任务

1.1.1 增强体质的目的观 增强体质是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首创,20世纪中后期我国体育教育思想的内容就是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目的的动态演绎过程。1953年王占春调入教育部,与苏竟存等一批专家共同研制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并于1956年正式下发。文件明确了体育教学目的,针对小学提出“促进少年儿童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为将来参加建设社会主义和保卫祖国作好准备”,并针对中学提出“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明确体育教学目的。1961年国家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由王占春牵头编写了首部《中小学体育教材》,进一步对中小学体育教学目的进行阐述:“在于增强学生体质,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使他们更好地学习,参加生产劳动和保卫祖国。”此次提出的体育教学目的是从建国初的“空泛口号”到“目的明确”的有效转变,是我国学校体育学术思想认识上的首次飞跃和创新[5]。随后历版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都将“增强体质”作为体育教学目的。

1990年教育家王策三等人认为体育教学“三大任务”逻辑关系应把传授“三基”作为首位,因为体育课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基本体育知识、基本体育技术和基本体育技能,“增强体质”不是课程的重点,关键在于课外。但王占春基于体育课程本质和终极目标,依然坚定认为“增强体质”是体育教学中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1.1.2 “德体”并举的理念观 德育与增强体质并举是王占春体育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构成。王占春是建国前即参加革命的老党员,在人物思想成长史中最为关键的青年时期,熟读马列主义著作,成为有名的政治学习模范,成为黑龙江政治理论学习模范[4],奠定了他一生坚持马列主义。同时业务上他也刻苦钻研教育学和体育理论,参加编撰1953年东北人民政府《中学体育》教材,被推广为全国试用教材。调入教育部担任直属体育处副处长后,加深了对体育教育的理论认识并具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他在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的共同进步中,高度重视马列主义理论在我国体育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同时坚定认为学校体育是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强化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在随后行政工作及后期教材编写中,始终坚持在体育教育大纲中把“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作为体育课程教学的三大任务之一[6]。他虽坚定把增强学生体质放在首位,但他并不主张单纯强调强身健体,而是以育人为根本目标,充分运用运动手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从而为民族素质提高打好基础。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经历了“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等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但其内涵并没有在新的课改中消逝,在“路径依赖”的惯习中,依然发挥新时代的教育功效。

1.1.3 坚持“三基”导向的任务观 “三基”教学、增强体质与德育教育为教学根本任务,而体育教学任务是在体育教学中为实现学校体育目的提出的要求[7]。受苏联影响,我国很早就确立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祖国建设劳动后备力量,为下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生源。他曾明确提出体育教学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在其参与编写的历次国家体育教学大纲中对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任务都有明确表述,进行提炼可大致划分为以下3项任务:1)掌握“三基”,即对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2)促进身体发育和机能提高,全面发展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3)提高道德品质、意志品质和爱国精神,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这3项任务的逻辑联系(图1)是从“三基”教学着手,进而增强体质,促进思想品德与意志磨练,在这一教育闭环中德育教育贯穿始终,3项任务因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阶段有所侧重。他专门撰文对学校体育竞技过度化进行过批判,提出学校应以全体学生参与体育效果为依据,不能以个别运动尖子的竞赛成绩代表学校体育的成绩,不主张在普体课中以专业化训练方式来教学,要用多样化运动手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图1 体育教学任务逻辑关系

1.2 体育教育建设论:大纲、课程与教学

1.2.1 立足于本质与现实的体育教学大纲建设观 体育教学大纲建设要立足于本质与现实,体育教学大纲是我国使用近一个甲子的体育教学指导性文件,编写和修订始终是国家行为。它规定了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教材的选编原则、范围、体系及各项教材的时数分配,体育课成绩考核项目、标准及实施的基本要求等。王占春从1956年第一套教学大纲的设计就开始参与,主持编写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套教学大纲与配套教材,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为《中师体育教学大纲》《小学体育大纲》和《中学体育教学大纲》等。文革后王占春回归工作岗位任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编辑室主任,他认为经过几年学校体育工作的复苏和恢复,此刻的大纲并不能适应现有体育课程的需求,需进行新一轮体育教学大纲调研与修订[8]23-25,并牵头重新代草拟了各学段的体育教学大纲。翻阅王占春给柳斌、邹时炎、浦通修、叶立群等教育部领导的各种信件中,可以发现体育教学调研内容翔实,有理有据,情真意切,体现了他对学校体育事业的热爱与真挚,以及为大纲的建设所作出的努力。1999年国务院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大纲》的叫法退出历史舞台,被新《课程标准》所取代。体育作为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教改要求而变化,从《体育教学大纲》的3项任务转变为新《课标》的5个维度。在这一轮课改中,他一直持谨慎态度,始终坚持课改要立足体育课程本质与现实,切实调研,保持课程内容设置的稳定性,对这一轮的《课标》提出 200余条意见[9]63,这些内容对目前新一轮《义务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修订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1.2.2 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与教材建设观 体育课程与教材建设在于稳定。体育课程与教材建设是体育教学大纲中的根本内容,作为把一辈子都投入到体育教材编写中的资深体育人,通过编撰不同学段、不同历史时期的体育教材,直接影响了当时我国体育课的开展。在这一历程中体育课程与教材建设历经波折。建国初期向苏联效仿学习,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我国学校体育独有的“增强体质”新思想,“文革”时期经历“军体课”的折腾与徘徊,到70年代我国体育课程与教材建设才开始稳步发展。共和国体育教学经历重大变迁之后,王占春对于体育课程和教材的认识是相对比较清晰的。在文革后的百废待兴期,王占春作为这一阶段课改重要负责人,在体育课程和教材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由于学校体育的思想是丰富的,争鸣也是时刻存在着的。他面对幅员辽阔的实际国情对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程要求的统一性与灵活性,教材建设结构与体例,体育教材中不同运动项目内容的多与少、主与次,教材排列的逻辑顺序到底是“直线式”排列为主还是螺旋式为主[10]”等重要问题上都有自己执着坚持。这些问题也是目前体育教学中依然存在的争鸣。以“学校体育”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近年来每年都有5 000多篇中文文献产生,但内容上,批判多,而有效建设少,学校体育界杂音多,课程内容过度开发,学校成为体育教学创新与实验场地。

1.2.3 继承与科学发展的内容、方法与评估观 王占春认为教学内容、方法与评估要强调继承与科学发展,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课程的主干,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根本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受教学目标所制约,要与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累积、生理与心理特点适应。内容设置为达到学科综合目标,要多原则,不能以学生兴趣为唯一原则或第一原则。反对课程用掀翻重来的改革模式,要继承和发扬国家原有制定的体育教学大纲与国家审定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优势,以实际调研为根本,进行渐进式调整与修整。

方法是在教学原则指导下实施教学的基本策略。王占春认为应以传统教学方法(着重传授知识技能的方法)为根本,发挥体育教师主观能动性,在教好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外,要重视把身体锻炼方法引进体育教学,从而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锻炼身体,提高运动能力,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摆脱把“增强体质”作为副产品的思想观。

评估是对体育教学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的结果。王占春认为应该建立综合评估方法、制定完整和科学的评估标准、组织训练高水平的体育教研员检测评议队伍、科学与量化的检测手段与奖励等方法[8]304。

1.3 体育教育保障论:科研、师资、改革与管理

1.3.1 务实的科研观 王占春认为有效科研是中国体育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教育工作周期长,基础教育12年一个周期,改革应该渐进、滚动式发展。缺乏学校体育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就是缺乏对学校体育的认识,会丧失对学校体育管理的科学化,影响有效政策制定。而事关体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定位,体育课程的目的、任务、内涵、类型、特征,教学项目分类、排列、学段有效衔接,教与学的评估评价,考核及教材内容比重等等都需要详尽的调查与研究。

“七五”期间,国家教委没有给学校体育科研课题单列指标。王占春给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写信,提出把学校体育科研列入国家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并大胆提出占课题总数的10%,而此时期教育领域课题共有100余项。此建议获得国家教委领导的肯定批复与实施,使各部委领导加强了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与推动。甚至有些部领导用一生来推动学校体育卫生事业的发展,在邹时炎主任的亲笔书信中自称——“热心学校体育卫生公益事业的老年人”可见一斑。

结合当前学校体育科研现状,笔者提取归纳了王占春在上世纪提出且当今依然存在的学校体育科研弊病:1)研究机构及研究人员缺乏合作,许多研究机构不能或未能组织协同攻关。2)研究缺乏布局合理、点面结合的长期实验成果。由于教育周期长、学生素质发展动态性强和研究结果滞后等特点,系统化的长期追踪性实验鲜有人尝试,造成学校体育科研领域呈现研究周期短平快、研究结果碎片化的特点。

1.3.2 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建设观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力军。国家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依靠教师来贯彻落实,教师是教育的关键和核心环节。在师资培养方面,王占春在20世纪50年代编写的第一套教学大纲是《中师体育教学大纲》,是新中国各级各类学校最早的体育教学大纲。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首先需抓好师范类体育教育,这是解决我国体育师资的基本途径。同时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专毕业的体育教师是全国各大中小学师资队伍的主力军,因此抓好中师体育教学尤为重要。在师资培训方面,王占春认为应加大国培力度,在培训环节理论与运动技术实践比例要恰当,运动技能与总体素质相生相长,都不能过分偏倚、一刀切,两个极端我国都走过,并得到深刻教训,要针对实际,从而有效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体育教师队伍。

王占春认为要坚守体育教师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同时体育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丰富教学手段,以育人为本,注重师德,业精于勤。受制于我国经济发展落后、信息传播缓慢及大多数体育教师没有经过专业体育学习这一客观历史背景,王占春作为新中国体育教材的开拓者,坚持要以大纲与教材建设为根本,从而有效指导一线教师体育教学。

1.3.3 稳健的改革与管理观 在2000年新的课程标准酝酿与颁布时,学校体育新思潮认为旧教学大纲与教材内容“深、难、偏、重”[8]250,于是掀起了大纲和教材改革与创新思潮,学校体育出现了“浅、易、新、轻”的改革态势。王占春在改革过程中针贬时弊,发表个人观点,认为体育教学改革必须以翔实、准确的调研结果为依托,认为有些理论作为学术观点很好,但还要结合国情与实际,在照搬国外教育理念和方法时,必须考虑在本土化背景下国际化的概念,不能只为反对当下而创新,这些只能作为学术思想,不能成为我国体育教学实践的有效建言和国家声音。

2 人物评价

2.1 注重实践的思想者

纵观他的学术著作,其学术思想显现出理性与包容,从其生平经历审视,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多国教育文化的影响加上多岗位工作的变换与人生的起起落落不无关系。从王占春人物成长过程来看,他1930年生于受儒学教化影响深厚的燕赵之地,在小学接受到较为系统的学校及乡间传统文化洗礼;成长于日伪控制下的东北,少年时期亲眼目睹日本侵略中国,给民族与家乡带来满目疮痍,对日伪文化的吸取也饱具批判性。他受教于花费较少的美式教会学校,政治思想启蒙于苏联红色革命传播最早的东北地区。工作岗位从地方师范类高校思政老师到体育教员,再到教育部官员;经历了“文革”时期的下放劳动,再到基层体育教师,又回归为中国体育教材编写部门主任,并终身从事学校体育课程研发工作。

观其学术著作未使用苦涩高深的哲学言语,使其思想内容看起来似乎并没有什么深度,但是他的思想始终依托体育教育实践活动。在其著作中未提出明显的理论假设,但是其学术观点逻辑性、条理性严密,以实践为逻辑起点,对教学、教材及科研进行概括与升华。王占春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位学者,在他的公开言行及学术著作中始终用体育教育过程中客观事实作为自己观点的支撑,用充满实践的例证上升为概括性理论材料,作为自己体育教育学术思想的内容载体。他把精力完全投入到一线体育教学现场及体育教学大纲、教材编制的实践工作中(见图2其良好的高低杠技术),从实践总结理论经验,再从概念着手,既回应学校体育理论界的不同声音,又投身于运用自身思想指导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育的具体活动。

图2 1955年教育部编订我国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时,王占春向编写组展示高低杠技术动作(徐永春供图)

2.2 思想内容具有明显的整合性和很强的实用性

体育教育思想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整合教育思想,汇集了不同教育人物的执教理念和策略,而王占春体育教育思想也显示出整合特点。当代教育思想存在着3种学派:1)以凯洛夫为代表的“知识体系中心论”,是以知识体系为中心,强调教师为核心,注重教育过程的强制性、系统性、统一性和完整性,也是对王占春影响最深的理论学派。2)以韦伯为代表的“国家需求论”,以国家利益和需求为基点,以国家意志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大纲等要求实施教育。3)以杜威为代表的“儿童中心论”,强调教育即生活,以儿童认知与身心发展为基点。

王占春在“知识体系中心论”“国家需求论”与“儿童中心论”这3种哲学与教育观中间一直是趋于中庸之道,认为强调知识技能,就忽视了国家、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求;而强调了学生为主体,就会将知识技能分割与孤立,破坏知识与技能的系统性,难以培养国家与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针对实践来讲,快乐体育不宜作为体育教学中的首要原则,他认为哪一种理念的过分坚持都会带来相应的极端,都必须设定一定的阈值,片面强调某一中心难以完成综合教育目标。

王占春体育教育思想源于实践,用于实践,其多数观点都是在提炼、概括、凝练客观学校体育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中形成的。他一直参与编制和坚守的体育教学大纲以实用著称,指导了中国近半个世纪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观其言论及学术著作,论述直白、简洁、通俗易懂,提炼出的体育教育思想有效、直接和易行,被大多数体育教育一线工作者接受和运用。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也证明了王占春体育教育思想对指导学生掌握体育技能的有效性,这离不开他坚持以体育教学大纲指导体育教师教学的基本思想;而体育教学大纲这种实践模式实用、有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应用性,体育教师可以直接操作使用。在当时国家特殊的经济形态下,王占春体育教育思想是科学和可取的。

3 王占春体育教育思想的时代贡献

3.1 整合了我国体育教育理论体系

体育教育理论在中国百年发展史中不断完善与进步,围绕着体育教育的目——“增强体质”和“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出现了“竞技运动思想、快乐体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发展学生能力思想和学生全面发展思想”[11]等各种理论思想。具体的矛盾焦点可以归纳为“增强体质与提升竞技水平”“强化运动技术与淡化运动技术”“育人与育体”之间的重要矛盾。

人类社会思想争鸣是永久的,亦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需求。但关乎国家亿万青少年的体育教育发展思路,议而不决,学校体育领域将会持续混沌。基于王占春教育部直属体育处副处长的行政背景及业内的崇高学术地位,其决策与发声对我国上世纪体育教育思想执行路线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针对“体质与竞技”“运动技术强化与淡化”和“育人育体”的关键矛盾问题上,王占春反对体育教学中淡化技能标准,同时也反对过度提倡竞技化的思想,并切实从体育教学的目标、任务和内容上参与改革;将增强体质作为体育教学目的,写入历次版本的体育教育大纲,体育教学内容要以“打破以运动竞赛项目为中心的编排体系”设置。他认为“增强体质”和“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不存在逻辑上的矛盾关系,因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矛盾要素中的对立性和互存性,两者不在一个层面,是可以同存的,并可相互促进;认为“育人育体”两种体育教育思想不存在直接的矛盾,将“三基教学”(技能论)作为直接目标,进而增强体质,促进思想品德与意志磨练,在这一教育闭环中德育教育贯穿始终,从而实现“以体育人”的教育终极理念。

这些独立的体育教育思想虽然都不是王占春所独创的,但是他基于国情现实,不触及矛盾点,以实用为目的,整合相应的思想内容,并构成逻辑性较强的整合性体育教育理论体系,对上世纪学校体育工作开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3.2 构建了新中国体育课程教材体系

作为新中国学校体育专家兼领导型学者,王占春是新中国体育教材创始人,在完善我国体育课程教材体系方面作出重要贡献。1955年王占春参与编订我国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开始他面向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实践历练;1969年开创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室,并兼任教育部办公厅直属体育指导处副处长;“文革”后重任教育部教材体育组编写负责人,终身从事学校体育课程教材的研发工作。

体育作为一门课程是从1904年开始的,在很长时间内清王朝和民国政府仅简单规定了课程的“宗旨、目的、内容和学时”,且并未有效实施[12]。新中国成立后,在王占春、苏竟存等人的努力下,体育课程才逐渐完善和形成一门完整的教学科目和学科体系。目前体育课是中国各级各类学校课程的必修学科之一,而且是在从小学到大学二年级各学段连续开课的唯一学科,是我国开展体育教育的基础性和结构性保障,是实现体育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主渠道。体育教材是体育教学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为国家体育教育发展体系和指导思想的基础内容。王占春等专家团队“以育人为出发点,从身体锻炼、发展学生能力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教材编写依据,明确了我国体育课程教材目的任务是服务体育教学,把如竞技体育、课余训练等非教学所能承担的任务划分出去。他们构建了以继承与发展为理念的体育课程教材内容:即加强了体育基础知识,并与卫生保健相结合;加强了教材内容的民族性;结合现代生活增加了韵律活动和舞蹈;加大了球类教学内容的选择性;简化了田径内容,保证重点,加强基本动作练习;加强基本体操的器械体操内容,增强力量;发展身体素质,强调“课课练”并明确了相应的体育课成绩考核要求[8]136,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课程教材体系。

4 王占春体育教育思想的时代局限

4.1 深厚的时代烙印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教育始终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级各类的合格人才,学校体育在根本上是服务于国家,体现了国家意志。而国家意志在上世纪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需求。为适应国家需求,体育教育也相应跟随变迁,从共和国成立之初至今的9次学校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可见一斑。其中王占春的成长与共和国的发展基本同步,1949年王占春恰好19岁,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因其个人工作岗位的不断变换,他参与或主导了中国前8次的体育课程改革,在实践中凝练与丰富自己的体育教育思想。这些实践凝练同时在国家意志需求的变迁背景下也打上了深厚的时代烙印。

受近代军国民主义思潮的延续及借鉴苏联体育教育模式,我国20世纪体育课程嵌入了军事化与劳动化色彩。建国初期体育课程的评价一直坚持“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评价标准,第2次体育课程改革中“以劳代体”“以军代体”的现象反复出现,第3次课程改革在“文革”期间把体育课改为了军体课,如“手榴弹投掷”项目,直到2000年初才在主流体育课程中消逝。不过在“文革”期间,王占春与一同下放劳动的苏竟存先生更深入地探讨学校体育发展,并对体育教学中的“以劳代体”“军事体育”等错误做法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改革开放后为发展工业化水平进程,为国家输送合格的劳动力,成为了国家新的需求,因而把学生培养为“国家的建设者和保卫者”作为学校体育的目的。王占春作为主导改革者之一,在实践中鼓励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坚持技术、技能教学为主体[13]。这种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制约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新时代教育诉求。

4.2 具有浓厚的凯洛夫教育思想痕迹

凯洛夫教学思想可以概括为:用精心挑选和组织的内容和方法武装青少年的头脑,使他们成为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简而言之,教学目的在于传授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强调“在学校的一切教学工作中,保证教师的绝对领导作用”,在教学中“讲授起主导作用”[14],形成指令型体育课程范式,在这种教学范式的影响下体育教学呈现出准军事化文化。从王占春的成长背景结合他的学术思想可以发现,其具有浓厚的凯洛夫教学思想印痕,把“传授三基”作为体育教学的根本,从概念释义中可以看到“传”与“授”都强调了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组织形式,突出了单边教学活动思想。在体育课中最突出与明显地体现在“立正、稍息、向X看齐、向X转”等纪律规导性的课堂常规口令与组织形式。传统教学教法中强调讲解法、示范法等为主的固定教学范式,形成了教学过程比较枯燥、教学方式比较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

英美国家由于课程采用小班制教学模式,故而人员少,好组织,不需要太多的纪律性引导。我国的客观历史国情影响了王占春这种教学思想,因体育师资数量缺乏、体育课时数少、课程类别数量设置多等因素,造成了教学班级人数较多的大班授课现实。采用此类教学思想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但也必然抹杀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4.3 经验主义浓厚

经受多种文化影响与多工作岗位轮换,获取大量实践经验与认识后,其晚年始终坚持在以增强体质为根基下,知识、技术与技能习得是能力的绝对基础,技能练习与建构是教学的中心任务。尤其是在新课改提出多原则下,有淡化技能与提高学生课堂主体性的改革趋势,他更加坚持自己对体育教育的原有认识。他在新课改各种调研、座谈会上,把体育技术、技能习得提到了更高的位置,寄期望于放慢教改步伐,重新调校改革方向。

5 新时代背景下王占春教育思想的启示

5.1 政治方向:坚持国家需求为导向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5]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论述。王占春始终坚定认为学校体育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体育是强化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培养路径上,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对教材使用明确了范畴,不得使用境外教材[16]。而王占春从始至终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正确的要继承,错误的要批判。外国经验很多,有些问题理论是正确的,但要结合我国的实际。他坚定政治自信,坚持自编国家统一教材,保留教材与大纲的文化性和民族性,为国家人才需求服务。这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工作者更应该思考和坚持的原则性问题。

5.2 基本内容:坚持“三基”教学、增强体质与德育教育并举

在2000年新课改时,他就大声疾呼,体育教学改革目标必须明确,立场坚定地批评新课改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3个维度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5个学习领域在逻辑上无法自洽,在提法与内容上互不对应,在实践上不易操作,同时新名词的构建使学生和老师无法适应,对原有课程教学的优良传统缺乏继承性。他认为此次体育课改革提出身体和心理两个层面的健康,并将原有的健康教育课合并成为体育与健康课,在实际中将会削弱健康教育[9]70。

最新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方面,在原有的5大学习领域基础上有了更好的传承和精炼,理念也更为先进。尤其是在“运动能力”方面的表述、评价和考核更为具体、科学和全面,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但是“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在评价标准上的统一性、可操作性上依然欠缺,只能停留在理念和说教层面,在体育教学中却没有实质性内容,课标制定的专家团队提出“评价标准主要由学校自行确定”[17]。目前体育进高考的呼声愈加强烈,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主观性的评价会造成评价结果的混乱,与选拔性考试标准化评判背道而驰。这种理念的革新与导向,是一种积极进步,但是内容、评价的缺失可能会带来难以操作的顽疾。

王占春坚定认为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是体育教学最直接目标,进而增强体质、促进思想品德与意志磨练,在这一教育闭环中德育教育贯穿始终,三大任务因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阶段有所侧重。这样的提法简单易懂,并且具有几十年的传统性,用概念庞大的新词,苦涩难懂,不落地,难操作。他支持先进的理念导向,但是要以“实”为贵,坚持可控。

5.3 改革路径:调研为基,稳定为根,务实为本

调研是教改的基础,教学内容设置、课程评价、优质课评估等一直是体育教学中的重难点。任何新的东西都是在原有基础上发展的,我国体育教学经历过几十年的大量研究,积累了不少经验,不能都推倒重来[9]50。而以片面化的调研,拍脑门的想法,只能誉为变花样,难以成为体育教育改革的长久之计。不能把学生作为试验品,会耽搁一代甚至几代人。每次教改必须慎重,要广泛、深入、结合实际,才是对国家和学生负责的根本。循环论的历史观认为“太阳下没有新鲜事”,任何事物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找到雏形和依据,而教育界的“钟摆效应”一直客观存在。因此体育教育改革必须了解过去,尊重过去,避免体育教育改革回摆老路,而此次新高中课改对“运动能力”提出的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体育技术与技能的再回归。体育教学中教材与大纲建设的稳定性是基本原则,不能随意变动。要始终坚持务实,以优质课为例,他认为体育优质课评选要拒绝形式主义,优质课具有示范与引领作用,是体育教学一种趋势和方向,在吸收经验之时,要结合本地区与学校的实际;优质课要避免对学生反复训练,杜绝表演,华而不实,使课程偏离常态。

王占春恪守“以真为本、以实为贵、以情为重”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准则(注:来源于生前同事宋尽贤、赖天德、陈永利等先生的访谈)。这个准则契合我国的客观国情与学校体育工作的规律,不以真与实,都为虚;学校体育工作是干出来的,不是空谈;因人都为感情动物,不以情为重,在工作开展中难免受到阻碍。这些思想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开展体育教育工作的原则,更是方法与途径。

6 结语

王占春是推动我国学校体育从苏联模式到本土化转变的变革者之一,其学术思想是上个世纪国家意志具体缩影,代表了上世纪中后期体育教育的主流思想。王占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多国教育文化的影响,加上多岗位工作的变换,在实践中凝练与丰富了自己的体育教育思想。作为新中国学校体育专家兼领导型学者,整合了逻辑性完备、实用性较强的我国体育教育理论体系。作为新中国体育教材创始人,构建了新中国体育课程教材体系。王占春体育教育思想内容体现在根本论、建设论和保障论3个方面。根本论的目的是增强体质,理念是“德体”并举,任务是坚持“三基”教学。建设论在于教学大纲要基于现实,课程教材要基于稳定,教学内容方法等要科学。保障论在于务实的科研、优秀的师资队伍和稳健的改革管理。但王占春体育教育思想也具有浓厚的凯洛夫教育思想痕迹和经验主义浓厚的时代局限性。他的思想启示我们在新一轮体育教育改革中要以国家需求为政治导向,以“三基”教学、增强体质与德育并举为基本内容,以调研和务实为改革路径。

猜你喜欢
教学大纲教材思想
博物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教材精读
思想与“剑”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浅谈如何进行初中数学总复习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