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鸿 李佳
关键词 两个必然 消除私有制 坚定信念
作者简介:刘艳鸿,中共南平市委党校科社教研室,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李佳,中共南平市委党校科社教研室,助教,主要从事思政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D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2.228
1848年《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发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1918年《宣言》传入中国,推动中国革命运动走向胜利。171年后的今天,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在中国共产党人越来越多出现信念模糊、信念动摇、信念缺失的危险时期,尤其需要正本清源,寻找根植于《宣言》中的共产主义信念坚持。
(一)“两个不可避免”是树立共产主义信念最重要的理论根据
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全面论证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即“两个不可避免”)这一结论。“两个不可避免”科学解释了资本主义世界不断发生的经济危机是因其不可解决的内在矛盾,为资本主义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审视社会的视角。
资本的本性是增值,资本增值的过程实际上是剩余价值不断产生的过程,而资本主义世界的剥削事实决定了占人口大多数的贫困人口消费能力不足,剩余价值因“货币量的限制”难以实现。资本增值的限制导致资本必然陷入危机之中,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正是源于此。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两个不可避免”不是从主观的、道德的“应然”出发得出的“必然”,而是从客观的、历史现实的状况论证得出的“必然”。
“資产阶级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有自己的对立物同它缠在一起:资本家没有雇佣工人就不能存在。”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相伴相生,资本家占有社会资源,享受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工人则一穷二白挣扎在生存边缘。社会资源的占有不均孕育着一切冲突的根源,无产阶级将在长期的剥削压迫中觉醒,从自在走向自为,推翻吃人的私有制,承担起资产阶级“掘墓人”的角色。“两个不可避免”结论令全世界无产阶级振奋,广大的劳动人民从中获取了无穷的精神力量,在实践中树立起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二)“两个彻底决裂”是共产主义社会最根本的革命任务
《宣言》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传统的所有制关系”是支撑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所有制关系形式——私有制,“传统的观念”即在私有制关系形式上为资本主义社会保驾护航的意识形态。共产主义革命要同他们做最彻底的决裂,就是要从物质和精神上整体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共产主义公有制关系形式,形成体现无产阶级意志的意识形态。只有从内部打碎旧的所有制形式,跟资本主义私有制实行全面分割,才能从根本上解放无产阶级。
“两个彻底决裂”深刻体现了共产党人完全的、绝对的革命精神,是共产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标志,没有实现“两个彻底决裂”,就不能说实现了共产主义。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能不能一下子就把私有制废除呢?”“不,不能,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现有的生产力扩大到为实现财产公有所必要的程度一样。”马克思恩格斯从来不认为可以快速而无条件的消灭私有制,只有当生产力高度发达,产生了足够社会消费的生产资料后,才能废除私有制。[2]
(三)“自由人联合体”是共产主义社会最崇高的理想追求
《宣言》提出了“自由人联合体”结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创造性的结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的人类新纪元最能区别资本主义旧社会的特征,也是最能够代表未来社会理想追求的目标,它代表了“未来新时代的精神”。对于什么是“自由人”,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作出了解答: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3]人只有成为社会的主人,进而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才能称为是“自由人”。“自由人联合体”这一思想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始终,它破除了资本主义社会对物质的追求和资本的崇拜,强调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
当然,人的自由发展与客观历史是分不开的,因此在这一命题前面,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只有当阶级与阶级对立消失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完全自觉的创造自己的历史,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实现每个人的“自由”。
(一)《宣言》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实现民族解放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先进知识分子不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最终确定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1920年11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以《宣言》为蓝本编写了《中国共产党宣言》作为早期共产党员内部学习文件。虽然《中国共产党宣言》没有公开发表过,但是它在北京、广州、济南、长沙、武汉等地的共产党组织中广泛流传,极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条件。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这份纲领文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组织上都是参照《宣言》建立起来的,是我们党对《宣言》的最初实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宣言》始终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指导党的各项建设。1928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十大政治纲领”。1929年,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军党部拟定了“共产党宣言”,其中又再次提到革命斗争的“十大政治纲领”。这两个“十大政治纲领”是根据《宣言》中的十大纲领提出的,内容略有不同,但核心观点一致,是党在开展革命斗争中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提出的实践方案。
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宣言》作为共产党人的必读书目,教育和指导了众多的党员同志在革命實践中纠正错误、解决问题,极大地推动中国革命向前发展。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仍然需要《宣言》的指导
新中国成立后,要实现民族振兴,是否还有必要和可能把民族解放和《宣言》结合在一起呢?答案是肯定的。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在《宣言》的指导下,我成长为了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重要结论正是基于《宣言》所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得出的,对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在党和国家走上错误路线的时候,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从源头上找原因,指出党和国家没有按照《宣言》基本原理来指导中国的实践,提出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科学的指导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中国有了新目标、新使命、新理论,但是毫无疑问,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指明的历史时代,仍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基本原理来解答新时代出现的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宣言》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宝库,值得我们反复学习、深入研究,不断从中汲取思想营养。
(一)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需要解除对“阶级斗争”理论的疑惑
阶级斗争理论是《宣言》所阐述的基本原理之一,171年过去了,无论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虽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无可否认,阶级和阶级斗争都是长期存在的。
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来说,新时代阶级和阶级斗争并没有消失,只不过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一方面,阶级矛盾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已经不是我国的主要矛盾,一方面又强调不能忽略阶级斗争的存在,要时刻警惕阶级矛盾的激化。目前,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的运用阶级斗争的方法来推进社会发展的问题。
而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生产生活、权益保障的改善极大缓和了阶级矛盾,但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对立并没有消失。不占有社会生产资料的雇佣劳动者找到工作就能生活的好,一旦失业便沦为无产者。因此,美国共产主义学者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并没有消失,只是改变了斗争的形式。
(二)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需要消除对“消灭私有制”的误解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与其他社会根本上的不同在于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私有制。而消灭私有制,并非是要“消灭个人通过合法劳动挣得的财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雇佣劳动者是不可能通过雇佣劳动产生财产的。“这种劳动所创造的资本,即剥削雇佣劳动的财产只有在不断产生出新的雇佣劳动来重新加以剥削的条件下才能增值的财产。”[4]雇佣劳动者通过雇佣劳动创造的仅仅是维持他的生命的再生产,他们真正要消灭的是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却被资本家私人占有的“资本”,是这种剥削雇佣劳动者财产的剥削制度。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家决定了雇佣工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并占有全部的生产产品。但是,商品是社会成员共同生产的成果,这些成果理应是集体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主义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成社会财产,而是把社会财产归还社会,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剥夺剥夺者”。
(三)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认识共产主义社会
当前,社会上有不少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乌托邦”的错误认识上,党员干部队伍中也出现了消极腐败、理想信念动摇、偏离初衷等问题。究其原因,还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深、不透。共产党人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树立起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才能在面临危险和考验的时候一往无前,不忘初心,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要树立起共产主义理想信仰,就必须要从本质上认识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5]换言之,我们追求的不是应当要建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而是一种精神追求,是在这个现实的运动过程中人的发展和人类践行价值目标的实践活动本身。相对于建立一个理想的物质社会而言,这种追求更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的成长,这种价值追求才是真正让人内心信服的理想信念。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需要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破除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种种迷思,寻求各种矛盾问题的科学解释,真正树立起我们党和人民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6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1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