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秋树
几世同堂的合影、送行站台前缓缓驶过的绿皮火车、风中飘扬的红领巾、那些年孩子们吃过的马迭尔……最烟火的故事里,藏着几代人的珍贵记忆和感动。一个家庭的经历和影像,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让我们通过细数小家里的那些事,感受时代的变迁与祖国的成就。
恋爱这件小事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意识投影,每个年代的婚恋都有着鲜明的烙印。新中国成立70年历经风雨,中国人的恋爱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红色恋爱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恋爱依然更多取决于媒妁之言和父母的意愿。女方常常穿着黑蓝色裙子,低着头,红着脸,男方身着劳动布衣服,两人走路保持距离,也没有什么好的去处,传说中的“逛街”就真的是在街上逛。他们用三角、五星纸条传递着爱情的信息,这是那个年代的浪漫。恋爱以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的名义羞涩地进行着,也见证着那个单纯质朴的年代。
情书称呼用“同志”
上世纪60年代,人们对获得财富、职业发展的要求似乎并不高,甚至对爱情也少有期待,最重要的,爱人首先应该是革命同志。当年流行“一等姑娘嫁军人,二等姑娘嫁工人……”的爱情观。
那个年代的情书有统一的模板,开头是一句毛主席语录,然后才是某某同志,内容是革命形势大好,并以“致革命的敬礼”为结尾。恋人间互相赠送的礼物以《毛主席语录》为主,有的也会互送钢笔、笔记本。恋爱的日常就是,穿着军装上衣,手持《毛主席语录》,看一场革命题材的电影,交谈着伟大的革命理想,共同前进,共同提高。
在《致橡树》里情窦初开
1977年3月,一首朦胧诗红遍大江南北:“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舒婷的这首《致橡树》被称为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更成为新时期青年人爱的宣言。忽如一夜春风,它让一个时代情窦初开,释放了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爱情这件小事被歌颂、被张扬,光明磊落地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公园的长凳上,开始有情侣巧笑嫣然;大街上,不时有恋人手拉着手,翩然走着;舞厅里,成就了一对又一对自由恋爱的男女;自行车后座上,载着一个时代的爱情。
那时候,电影院是情侣们约会的首选之地。经过数年的休整,银幕上迎来了爱情片的解冻—《庐山恋》《牧马人》《天云山传奇》《芙蓉镇》等。这些影片催化着爱情,也塑造着一代人的爱情观:与一个相爱的人,白头偕老。
恋人互送题诗的笔记本、书籍,里面夹了写着约会地点的小纸条。那时,女孩喜欢给男孩亲手织围巾,而男孩常常会托人买一块漂亮的手帕作为爱情的信物。
爱情的黄金时代
如果说上世纪70年代后期是中国式爱情的发育期,那么,80年代则是爱情的黄金时代。“爱你在心口难开。”“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大街小巷的音箱里放着一夜风行的情歌。情侣们大方地约会,那时候,传递情书是邮差最主要的工作内容,而情书开头不再是“某某同志你好”,而是“亲爱的”。
“我和他很有共同语言”,这是很多恋爱中的男女对外的交代。“共同语言”成为那个年代里的流行词,折射着一代人的爱情观: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爱情的前提是三观一致。
彼时,每到周末,男女朋友穿着喇叭裤,手拎双卡录音机,在公园里结伴约会,吃雪糕、喝饮料、听港台流行音乐,那是爱情的主场,绽放的青春绝对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80年代还有一个有别于其他年代的特征—知青返城,“大龄男女”搞对象成为一个社会难题,恋爱也成为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的一件大事。1984年,中共中央书记处甚至还专门召开过一次会议讨论30岁以上未婚青年婚恋问题,要求各级党组织给予应有的关心和重视,各级工会、妇联和共青团要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认真抓好。
婚姻介绍所正是这种背景下的“新生事物”。1982年11月15日,我国第一家婚介所—广州市青年婚姻介绍所成立,之后每个城市都有了婚姻介绍所。当时,前来登记找对象的人只需要交5毛钱,就可以设立卡片供自由查阅,婚介所会举荐恋爱对象、组织交友结谊觅知音晚会以及郊游等方式为未婚青年男女牵线搭桥。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自发的介绍人。每个单位的工会主席一到周末就组织舞会,为年轻人提供恋爱的机会;大学里,联谊风行,成就了不少校园佳话;每一个村子里都会有一个热心的媒婆,手里掌握着十里八乡成年男女的信息。“左手白手套”这句小品中的台词,是陌生男女恋爱约会对暗号的真实写照。
整个8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中国经济复苏,爱情也迎来了它真正的春天。
说爱你并不容易的网恋时代
就像电影《一声叹息》里揭示的一样,20世纪90年代是大众爱情观由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折。情书渐渐被电话、传呼机替代;月亮已经不能代表我的心,但999朵玫瑰、“钻石一颗永流传”可以;情人节被前所未有地重视……恋爱不仅仅是两情相悦的精神交往,也是物质的交换。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无疑是网络。
1999年2月,即时通信工具QQ上线,没有人预知到这只呆萌的小企鹅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冲击。70后在小心和观望的状态下,一步步消除网络的疑问后,才开始把自己的部分感情寄托在网络上面。而80后则对网络没有怀疑,QQ交友、见网友是家常便饭,网恋成了新风尚。
网恋还催生了一个经典词汇—见光死。隔着网络妙语连珠、妙趣横生的两个人,一见面很有可能发现真实情况与自己的想象相去甚远。唉,网恋时代,想说爱你不容易。
大龄未婚青年&非诚勿扰
进入21世纪,关于恋爱有两个关键词:大龄未婚青年、非诚勿扰。
越来越多的人主动选择晚婚甚至不婚,他们觉得爱情与婚姻不再是人生的刚需,甚至有人大胆放言:为啥要谈恋爱啊?是手机不好看还是游戏不好玩啊?为此,“爸妈红娘”成为独特的中国现象。无数爸妈在各大公园里举着牌子,为或忙碌或无心恋爱的儿女相亲。
2010年,江苏卫视推出一档生活服务类节目《非诚勿扰》。节目一开播,就引发了热议,而且每一期都有话题引爆:车子、房子、票子,哪个更重要?恋爱到底是精神的需要还是物质的需要?到底什么才是爱情里最大的诚意?
微信、高铁、飞机以及这些即时通信与交通方式的快捷,也让情书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双城恋、跨国恋都变得无比正常;各种社交APP粉墨登场,青年男女结识的方式、相处的模式不一而足;“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成为很多人的爱情信条……
整个时代的恋爱,再难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缤纷、丰富、多元,成为私生活的一部分。到底是三观相合最重要还是经济基础最重要?爱情与面包该如何取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与选择。
“给你一张过去的CD,听听那時我们的爱情。” 70年岁月匆匆,送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与爱情,但这些风花雪月的事依然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记忆,是幸福的重要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