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花兰
咳喘不是小病,需要及时进行规范治疗,中医治疗咳喘疾病不是慢郎中,对症的个体化治疗见效也比较快。
相信饱受“久咳”困扰的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出现了感冒症状,白行用药,起初两天有点见效,以为快痊愈了,但过两天就开始频繁咳嗽,部分人还会伴有咳喘,再怎么用药都不见效了。有些患者起初只是白天咳嗽且痰多,吃了化痰药也不见效,后来慢慢发展为一到晚上咳嗽就愈发剧烈,严重的人甚至不能平卧,极大影响工作和生活。其实,咳喘不是小病,需要及时进行规范治疗,中医治疗咳喘疾病不是“慢郎中”,对症的个体化治疗见效也比较快。
“外感表证期”:扶正气祛外邪
感冒常常伴有头痛、怕冷、鼻塞流涕、身体沉重或酸痛、轻微发热等症状。对于中医而言,这些都是“外感表证期”的表现,“外感表证”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抵抗“外邪”的保护层(中医称“卫表”)变弱。通俗来说,就是人在抵抗力下降的时候,如遇气候急剧变化、冷热失常、过度疲劳(熬夜、劳作过度)等,就会特别容易感冒、生病。
在“外感表證期”,帮助“正气”一把,把“邪气”赶出体外。人体有自我调节机制,在感冒轻症阶段,即有“外邪”来犯,只要把“邪气”发泄出去,这个问题基本也就解决了。此时,体质好的人,用传统的方法,例如喝点生姜葱白汤或多喝点热水,就能把这个“表邪”发出去,就能自愈。人们常说的多喝热水,其实就是通过饮用热水发汗,把“腠理”打开,把在肌表的“邪气”发出去。但这只适用于正虚比较轻的人,病情严重的就要用比较强力的辛温发散药,如经典方剂中的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等。这一阶段要避免服用大量的寒凉药物,否则就会起反作用,严重者会把“腠理”大开,导致“正更虚而表未解,邪气入内,变成里证”,这样治疗起来就比较麻烦了。
“偏里证期”:找专家辨证治疗
表现轻微的病人通常不会就诊,来院就诊的患者往往都发展到了“偏里证”。“偏里证”,也称“入里证”,大多是因为在“表证期”不重视治疗或错误治疗,导致“正虚”“邪气”进一步发展“入里”所引起的,就是人们常说的炎症或久治不愈的咳喘,常见的症状是反复高热不退,以及咽炎、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等。“偏里证”阶段的患者应寻求医生的专业诊治,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病史、发病的诱因、病程长短、病人体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与判断,辨证治疗。
感冒禁忌:乱服药易耽误病情
由于大部分患者不懂疾病辨证,若白行服药,常常简单粗暴,如:黄痰用清热药,白痰选辛温药,干咳就服用包装上印有治疗干咳的药。这种方式缺乏系统辨证,往往会耽误治疗,甚至加重病情。治疗咳喘,需辨证论治,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不能盲目、白行用药。比如许多黄痰咽痛症状的患者,其辨证可能是“寒热错杂证”,若大量服用清热解毒药,炎症是消除了,却伤及“正气”,造成感冒后期反复生痰,导致慢性咳喘、痰多。
对于“寒热错杂证”的患者,往往是在“里虚”的基础上同时伴有“热证”(常表现为炎症)。他们可以用适量清热药驱散这些热证炎症,但单纯的清热药只能“驱热”,却不能“驱寒”,更不能补“正气”。而且,服用大量的清热解毒药还会伤及“正气”,助长“寒气”,表现为炎症消除了,但咳嗽咳痰仍持续,痰越来越多,于是经久不愈。
治疗感冒的汤
感冒初期,轻微怕冷怕风、头痛、流涕的患者,可以喝葱豉汤:取葱白3寸长,淡豆豉30克,煎汤分2次服。症状稍重一些的患者,可再加桂枝10克、栀子15克,煎汤分2次服用。若是伴有轻微咳嗽咽干咽痒的患者,可用桂枝12克、杏仁10克,煎汤分2次服。以上是成人用量,小儿酌情减量。
另外,平时腠理虚弱、易出汗、免疫力较差、容易感冒的人,可于流感季或天气多变时服用黄芪建中汤,益气固表。黄芪建中汤方药组成:黄芪10克,桂枝3克,白芍6克,炙甘草3克,防风3克,红枣3枚,生姜6克,煎汤1天1剂,服用时融入蜂蜜10毫升。在医生建议下,根据个人体质,可以按方药比例调整剂量。
(编辑 朱庭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