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战之年。值此,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要求,聚焦“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开展主题宣传,紧紧围绕健康中国的宏伟蓝图,立足自身特色和杂志宗旨,关注国家攻坚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的重大阶段性成效,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发展。
40年,岁月如歌。回首我国在各个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医疗卫生领域发生的巨变,可以称得上独树一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医疗卫生改革大踏步迈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成为党和政府施政的优先选项之一。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提升
1985年,被称为我国的“医改元年”。国务院批转了《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这标志着我国的全面医改正式启动。
1992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要求医院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
2009年,中国启动新一轮医改,旨在探索一条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中间道路。同年8月,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工作正式启动。
从2010年起,17个国家级试点城市和37个省级试点地区开始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在完善服务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内部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2013年,全国311个县《市)也启动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各地通过积极推行临床路径管理、同级医疗机构检验结果互认、预约诊疗和分时段就诊等措施,控制医疗费用,方便群众就医,提高服务质量。
2017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指出,人民健康水平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显著提升。
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全民医保体系
40年来,中国织起了全面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网。1998年,我国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2003年,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仅有30元。
2016年,中国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进行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为420元,2017年提高到450元。
截至2017年,我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已达13.5亿,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对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国家来说,这无疑是一项惊人成就。而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提供的数据,在基本医保普惠的基础上,中国建立起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覆盖10.5亿人,大病患者合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平均提高12个百分点左右。
医疗质量进步幅度位居全球第三
40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医疗卫生资源迅速增加,群众获得服务的可及性明显改善。另外,从20世纪90年代起,医院的信息化建设逐渐开始向网络化方向发展,远程会诊项目启动。大医院专家通过远程医疗会诊平台,与县、乡、村三级医生共同为基层患者在线会诊;逐级转诊,实现大病不出县。遇到疑难危重症,再由市级医院解决。合作会诊不仅有利于基层医疗发展,还实现了病人、医生、服务“三个下沉”,让医疗“触屏可及”。
研究显示,自1990年至2015年25年间,我国是医疗质量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HAQ(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指数由49.5提升至74.2(全球平均53.7),排名从第110位提高到第60位,进步幅度位居全球第3位。
大健康理念上升到国家高度
近年来,健身已经被很多人视为时尚。随之而来的是,完善的公共体育馆、方便的社区活动站、小区或者公园里各种各样的运动器械,以及遍地开花的健身房。运动项目的选择也越来越多,除了传统项目,还有瑜伽、搏击、滑雪、攀岩、冲浪,以及最具“中国特色”的广场舞等——经济的发展从全方位助推了中国人的健康理念。
為了顺应13亿多人民的期盼,党中央将对全民健康的关注和重视融入了国家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明确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公布,更是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卫生和健康工作的新思路。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再次明确了“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大健康观的核心要义,还进一步提升了大健康观的地位与意义,即“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在改革取得诸多成效的同时,医疗服务方向也开始由治疗疾病为主加快转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不仅为人民群众提供更有力的健康支持,预防、治疗、康复、慢病管理、健康促进等相关健康产业也迎来了发展机遇。
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健康中国”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支撑。我们要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不断优化执业环境,努力提升群众满意度,为全国人民群众铺就一条稳健可靠的健康之路。
(编辑 陆思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