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场馆助力科学文化传播的若干方法

2019-12-20 06:34郭子若
学会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文化素质场馆科普

郭子若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传播,科学文化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并逐渐转变为人们认识世界、处理身边事务的思维基础。纵览中国科技发展史以及科学文化传播的相关论著,可以看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进一步解放人们的观念、思想和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基层科普前沿阵地的科普场馆,必须从做好实体场馆品牌、扩大基层科普宣传效果、提高科普创作能力等方面更新自身定位,助力科学文化传播。

[关键词]科学文化科学素质科普场馆

[中图分类号]G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19)110052-05

随着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进程的推进,人们逐渐意识到之前遵循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正在不断被新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所升级、改变。同时,“科学文化”传播的意义也引起政府及专家、学者的重视。科普场馆作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的主阵地,不仅要重视科学文化传播的意义,还必须更新自身定位,找准渠道全面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水平,助力科学文化传播取得实效[1]。

一、科学文化素质的内涵界定

“科学文化”这个名词对于公众来说仍显得有些陌生,它既没有像传统文化那样顺理成章,也沒有像宗教文化那般教条分明,更没有像科技产品那样触手可得,但它却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并逐渐转变为人们认识世界和处理身边事务的思维基础,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纵观历史,科学文化重要性的显现也是在社会制度更迭、国家军事、政治、经济发展的漫漫长河中逐渐浮出水面的。

华夏文明早期形成的“科学”并没有进一步发展成为科学文化,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当时的奴隶制度,甚至到后来的封建制度,没有为其提供继续成长的沃土;另一方面,是当时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力和技术工艺已经满足了社会的稳定发展需求,同时传统伦理对民众心理、行为的影响已根深蒂固,使得当时社会没有形成像古希腊的那种求真氛围,技术发展潮流也没有汇入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大浪中。回顾历史,中国整个封建时期虽然有新发明和新技术的出现,但没有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制度的不断进步和工业革命的产生[2]。

由于近代中国(封建制度末期)不断遭受西方列强的侵扰和欺辱,产生了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对抗西方列强的国策。加上“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一批仁人志士认识到,无论是科学文化的建设还是政治上的变革,没有思想文化上彻底的启蒙,没有从本质上认识科学和民主的意义,革命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他们在推广“赛先生”和“德先生”的同时,也在促使“科学文化”茁壮生长。近代中国追求国家民主、自由、现代化的曲折进程,从侧面反映出国家进步和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思想进步和现代化。没有全体国民观念、思想等文化素养的提高;没有对科学的正确理解,忽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科学文化精髓的传播,国家的复兴列车很难走上快车道[3]。XUEHUI学会2019年第11期2019年第11期科普场馆助力科学文化传播的若干方法XUEHUI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到要重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那么什么是科学文化素质?目前学术界较认可的概念是:科学文化素质包含了公民个人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社会层面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区域科学文化素质)。这里社会层面的科学文化素质与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类似,包含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状态、教育状态、科研学术状态等,它不仅受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程度影响,还要受国家科技经费投入、科技人才总量和科技人员队伍占比、国家教育状况等多个指标的影响。它作为国家重要的软实力标准,在《宪法》《科普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法律法规、政策中多次提出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以来,为科协、科研机构等开展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工作和科学文化传播工作指明了道路[4],同时向基层科普前沿阵地的各类科普场馆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问卷,促使广大科普工作者从自身岗位出发进行思考、解答。

二、科普场馆的定位和使命

自《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以来,我国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国家在制度、经济等多个方面都予以大力支持。科普场馆作为我国推动科学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不以盈利为目的,是面向公众宣传科普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务就是向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技术成果,组织社会科技教育力量开展科普展览、公益讲座、培训等,培养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满足公众求知、探索与创造的能力和积极参与科学技术进步的意识,从而提升公民个人的科学素质,间接促进了科学文化体系的建设[5]。

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趋势,科普场馆应当从做好实体场馆品牌、扩大基层科普宣传效果、提高科普创作能力三个方面更新自身定位,以此来助力科学文化传播。

(一)做好科学文化传播的“大教室”

目前,全国已有大中型科普实体场馆约1500座,科普场馆作为公众社会教育的阵地,本质是以展示、培训、体验、交流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平台。要进一步助力科学文化传播,首先要把实体平台做好、做活。

1利用常展资源,提升展教能力,丰富社会教育项目。目前科普场馆均以展示、教育为立馆之本,场馆每年都会花费大量经费、人力对场馆内部的老旧展区进行更新改造,这种更新投入很有必要,从观众的角度来看,确实可以产生不小的吸引力,能够保持场馆展品、展项的与时俱进。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科技展品没有经过深度剖析其背后的科学故事、科学精神等,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研究体系,只单纯的更新、改造,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每个展品都有成为科技藏品的可能性,在它报废改造之前,我们可以提取它科学的内涵精华,为后续科普活动的开展积累资源。

旧展品的知识体系和新展品、展项的技术创新,可以为展览教育工作提供丰富的主题和内容,包括可以动手参与的科学实验、展项的互动活动、专题讲解、科普剧等。与此同时,观众也乐于见到形式创新、内容活泼,寓教于乐的社会教育项目,一方面可以激发观众的探索热情、启迪孩子们的思维,传递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场馆的科普吸引力,助力科学文化传播。

2利用学会及志愿者资源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在“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机制推动下,不同职能单位、跨领域单位与企业之间的优势资源可以相互补充,一方面拓宽本职工作的视野范围,另一方面对于相同时段的同主题活动可以有效整合、深度联动,形成“一拖多”(一个大型活动,带动多个协作单位发展)的工作局面,推动公益活动合作形式和方法的创新,并且在政府、媒体、协会、学会组织的助力下,进一步提升活动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力。

从“全民参与”的角度出发,科普场馆利用先天优势,不仅可以为依托科普场馆的(除展览之外)所有科普活动,提供场地及相关硬件设施的支持,还能进一步利用较完善的媒体宣传通道,包括电视、报纸、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形式为公益活动提供宣传支持,更能联合广大志愿者资源,包括科协智库、科研院校专家、退休教师、行业精英、企业科技人才、在校学生等,组织开展符合社会热点、具有特定受众需求、公众乐于接受的科学论坛、科普沙龙、公益讲座、科学嘉年华、科技运动会,以及跨区域乃至国家之间交流合作的各种科普活动,把公众的需求、国家的发展方略与科学文化传播相互衔接。

3通过短期展览丰富传播内容。科普场馆是公众接受科普的校外课堂,不但要对基础科学进行展示和教育,而且要对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和科技热点进行宣传,同时还要向公众展示过去科技的发展历程、重要人物及其取得的技术成果等,需要囊括世间万物的方方面面。针对这种情况,科普场馆有必要“引进”或自主研发专题科普展览,利用短期展览投资小、布置灵活、展品展项更新方便等特点,补充常设展厅固定性、投资大、更新率低的缺点,保证科普场馆常展常新,用丰富的传播内容吸引公众走入这个科学文化传播的大教室。

(二)做好科学文化传播的“大喇叭”

“喊得响”“传得远”是科普场馆助力科学文化传播的两把利器,科普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以大中型实体场馆为信息中心,流动科技馆为传播节点,科普大篷车为末端延伸的科普辐射网络,同时配合智慧农村、信息农村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现代化理念,依托国内不断完善的互联网技术,打造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1以点成面,壮大科学文化传播声势。我国的科普场馆大多位于经济水平较发达的城市地区,受益于近年来飞速发展的高速公路和城市间高铁及城市内地铁、轻轨建设,场馆的科普辐射面积能达到上百千米,同时对下级单位开展基层科普工作起到了指导性作用。但经济欠发达的市、县由于实体场馆投入资金大,建设周期长,后续运营、维护、改造成本高,需要的科普专业人才缺乏等一系列因素,不能实现实体场馆的全覆盖。

为了进一步满足基层公众的科普需求,实现科普的公平与普惠特点,促进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升,“流动科技馆”作为实体场馆的延伸,把丰富的科普资源进行标准化生产,结合多种科普展教活动、科普讲座,以中长期的巡展形式向基层传播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

对于没有较大公共服务场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交通不便的地区,“科普大篷车”则是一种有效的延伸方式,是科普宣传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发挥其丰富多彩的展示内容、灵活机动的特点,结合偏远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民俗节日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有效传承和发扬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依托省、市级实体科普场馆丰富的科普资源,结合“流动科技馆”的区域全覆盖,补充科普大篷车灵活机动的末端延伸,我国的科普辐射网络已基本成型,营造了声势浩大的科学文化传播氛围。

2运用互联网传播科学文化内涵。当下,农村的电子商务平台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利用现有物联网和信息网络,架设电子科普宣传栏,推送优秀的科普资源,将会是未来实现全民科普的有效手段,作为科普辐射网络信息中心的科普场馆应抓住机遇、顺势而为。

首先,科普实体场馆应加快数字化场馆建设步伐,一方面利用先进技术把实体场馆(包括常设展区和临时展览)转化为虚拟场馆,并细化每个展品的演示视频和科学知识的纵向拓展,同时结合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普展教活动演示,组成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场馆,方便基层群众足不出户,参观体验。另一方面联合学会、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同业场馆形成较完备(包括行业覆盖范围和科学细分门类)的数字化网络共享平台,多站合一,不但能够有效避免科普信息网站重复建设的问题,而且还能节省人力、物力,改善本地网站参与度不强、时效性慢、网站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等问题。

其次,随着我国4G网络的全面普及,5G网络推广商用的契机,新媒体的传播方法和渠道应引起业界同仁的重视。移动终端凭借其便利性和APP的支持拓展,能够使特定资讯迅速在网民中传播,并保持一定热度。科普场馆应把握每一个有影响力的时事热点,充分利用现有的传播渠道,积极与平台媒体沟通合作,采用场馆形象大使、专家聘任等形式入驻重点推广平台,不但能对网络传播的各种“伪科学”内容进行权威辟谣和及时清理,还有利于科学文化精神在基层群体的广泛传播。

(三)做好科学文化传播的“创作人”

科学文化的传播需要紧跟时代的科普原创作品(包括书籍、绘画、漫画、動画、影视作品等),为其提供新鲜血液。科普场馆作为科普工作者的聚集地,理应成为科普原创作品创作开发的根据地。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科普场馆原创科普作品比例较低,存在创作热情不高、创作思路缺乏、作品发表渠道不畅等问题。科普场馆作为科学文化传播的助力者,应该从以下几方面逐步改变现状。

1从制度上激活创作热情。创作科普作品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人类的科学知识、方法以及融入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通过文字描述、绘画、漫画、动画创作等便于群众接受、理解和记忆的形式,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使公众理解并借以开发智力、提高素质,最终促使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前发展[6]。

科普工作者作为科普作品创作、开发的主体,需要有能够提高其参与创作、创新的制度环境。为此,一方面,从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规划入手,补充职称评定中作品发表数量、等级和相关评审条件。完善科普书籍、绘画、漫画、动画等在不同渠道发表的评审标准,并形成具体的量化指标,把科普作品创作融入科普工作者的职业发展中,从精神和物质层面激励科普工作者,间接推动科普作品的创作,形成百花齐放的创作氛围。另一方面,科普场馆可以尝试设立创新资金库,对场馆重点项目攻坚成功、改造和升级难点展品的创作人员予以一定物质奖励;同时对潜心创作、研发并获得作品嘉奖,取得相关知识产权的创作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样,不但能重视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尊重创作者的劳动果实,还可以通过实实在在的措施,激励科普工作者从自身岗位出发,多思考、多创作。

2打通渠道,鼓励社会个人参与科普创作。科普场馆作为基层科普信息的汇集点,应当创造通畅的传播渠道,积极搜集社会企业、个人的科普作品,包括科幻小说、科普漫画、科普动画在实体层面的发表,以及在虚拟网络层面采用“大V”认证、专家聘任、影响力推广等多种激励形式,鼓励具有专业特长或对某一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创作受大众喜欢和易于接受的科普作品。

通过科普场馆与多平台间的沟通合作,不仅可以对汇总作品的内容、质量进行审核、把控,而且还能及时丰富本地网站、科普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当今流行的新媒体传播方式,迅速把正确的科普信息进行推广,使科学文化传播的范围更广,时效更长。

三、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作为科普前沿阵地的科普场馆,要迎着时代发展的朝阳,结合社会发展趋势,紧密联系工作实际,牢记自身使命,借着政策的东风,整合周边资源,跨界联系形成合作网,努力在新时代展现自身价值,广播智慧的种子。

参考文献

[1]王春法.科技事业发展呼唤科学文化建设[J].青海科技,2016(3):68-69.

[2]中华文化[EB/OL].https://baike.so.com/doc/317033-335673.html

[3]凌熳,张志庆.诺贝尔科学奖与我国科学文化建设——来自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感悟与思考[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361-365.

[4]刘立.以新时代科普观为指导大力提高国家科学文化素质[J].科技中国,2019(3):42-46.

[5]刘咏梅.科技馆与科学文化——论科技馆在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J].科技与创新,2019(1):116-118.

[6]雷蕾,雷鸿雁,饶江.科普作品创作基地建设模式探索[J].大众科技,2016(3):115-117,128.

猜你喜欢
文化素质场馆科普
北京冬奥会场馆:科技“建”证可持续发展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基于建构主义的中小学生场馆学习活动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探讨
科普侠:古代历险 (八)
科普侠:古代历险(七)
《UFI全球场馆地图》发布亚太区展馆总面积为全球第二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论农广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