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非:父母越追求完美,孩子越难成大器

2019-12-20 06:33田祥玉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9年12期
关键词:完美主义主义者橙子

田祥玉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陪伴他们长大的时光是宝贵的。身为父母,你给孩子带来的到底是温柔的雨露,还是刺骨的寒风?该怎样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和陪伴?2019年,本刊将在每一期的“教育会客厅”邀请一位教育大咖来做客,告诉我们该如何做更好的父母,养出更健康的孩子。

父母过分求完美,孩子可能变“奇葩”

对完美的偏好和追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但如果在认知上,以“完美”和“不完美”作为主要价值判断依据,在动机上,压倒性地受追求“完美感”和回避“不完美感”的冲动驱使,以牺牲做事效率和主观幸福感为代价追逐好成绩、赏识和他人的称赞,且获得成功的动机也演变为对失败的恐惧的话,我们就会走进完美主义的误区成为极端完美主义者。我今天要阐述的完美主义,也是基于这个标准来进行的。

这就好比一个跳高运动员,因强烈的成功动机的驱使,故意把高度设定到远超出自己实际能力的标准,结果引起了强烈的失败预期。当人格的最显著特质是追求完美和避免不完美时,心理学把这类个体称为“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者追求完美的行为多种多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以获得“完美感”或消除、回避“不完美感”为目的。

35岁的陈女士为7岁儿子报了多个兴趣班,她认为儿子应该琴、棋、书、画、奥数、作文、英语、科学、武术等全都有所涉猎而且样样出色,万一“将来有用呢”!因为现代社会竞争太激烈,若想脱颖而出,孩子从小就要比别人更努力。于是,儿子每天放学后就被陈女士带着参加一个又一个兴趣班,每天都是晚上11点后才能上床睡觉。

前不久,陈女士找到我,说最近儿子表现出一些古怪行为,以至于同学都讨厌他。比如一次他在学校乘电梯,电梯门开了,但他发现自己的鞋带没系好,非要系完鞋带才肯进电梯。同学们硬把他拉进电梯,他就非得在人满为患的电梯里弯腰系鞋带,电梯到了可鞋带还没系好,他就不出电梯。被拽出来后,他干脆把鞋子脱掉扔下楼。

任何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样样都好,但很少有人真的像陈女士一样付诸行动,她之所以这样做,除了完美主义者最突出的表现—追求十全十美的动机之外,自己内心强烈的不安全感也是动因。她担心自己的孩子不能出人头地,故而采用追求完美的方式来缓解这种不安全感,避免想象中的失败。她的儿子则完美地遗传了母亲。

陈女士不惜占用孩子大部分课余时间奔波于兴趣班,孩子的学习成绩、艺术表现可能让她有面子,这个年龄段孩子本该有的单纯、快乐,却被她完全漠视。这就像有的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让孩子学习甚至背诵一系列行为规范,他们希望孩子的一举一动看上去完美无缺、富有教养,却把品德的关键—同情心、智慧、勇气等放在了一边,所以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就会成为别人眼中的奇葩。

3岁小孩坐在地板上玩儿得正高兴,突然听到母亲的厉声尖叫:“快起来!地板脏!不能坐!”小孩先是吓了一跳,接着只能蹲在地板上玩儿。这位母亲对干净整洁秩序要求极高:地板不是绝对干净,就是绝对肮脏,不存在有点儿干净、比较干净、非常干净等梯度。她决不允许孩子把手放进嘴巴,不准他坐在地上,不让他碰触花草、动物乃至别的小朋友,就是因为一个字“脏”。

完美主义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容易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上,而且对于孩子犯下的微小错误缺乏宽容。他们给孩子设定很高的标准,如果孩子能够达到,他们不是肯定、称赞,而是把标准定得更高,如果孩子达不到更高的要求,他们就会充满挫折感。

在这种成长环境下,比较聪明,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可能会发展出很强的竞争心理,把父母的完美主义继承下来,然后用这样的方式去对待他将来的孩子。但如果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够强,或者他在观念上并不认同父母的完美主义倾向,那么他就会在成长中面临过分的压力,在这个过程中,自信心发展受到影响是最明显的表现。

不能完美无瑕那就半途而废,这些孩子怎么了

大学生橙子有非常好的组织能力,作为班长和学生会主席,她在工作和社交上表现得可圈可点。橙子参加了好几个社团,坚持健身,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但因为学习成績一般,她极度不自信,时刻处于焦虑状态。

因为她认为一个大学生,不单要有组织能力,成绩也必须要优异。人除了工作和学习,也应该有广泛的兴趣,应该身材很好、长相出众,还要有爱心。大学4年,橙子在各种事情之间奔波,疲于奔命,压力巨大,但让她舍弃任何一方面她都不干。因为从小父亲就告诉她:“要干就干到最好”“技多不压身”。

完美主义父母让孩子从小就对大小事之间的差异丧失了判断能力,于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就可能因为纠缠于细节而忘了整体,执着于手段而忘记甚至放弃终极目标。

19岁的邹奏曾经想出国留学,他认真准备托福考试,每天都给自己定了背英语单词的计划。在计划执行过程中,邹奏总有一种冲动:每天都要比前一天多背一些单词,这样才会“有所进展”。起初一段时间他还能做到,但越到后来,邹奏越力不从心,这给他带来强烈的挫折感,最后干脆放弃背单词,托福考试也没去参加。

邹奏不是突然才这样的,早在刚上大一时,他就决定每天早上都要跑步锻炼,还要求自己每天都要比昨天多跑一圈,因为这样才感到有“进展”,而因为运动量越来越大到最后难以完成,邹奏只跑了半个月不到,就因为再也不能比昨天跑得多而彻底放弃了早锻炼。

完美主义更常见的表达是“完美无缺”,就是说有无缺陷对他来说非常重要。比如一个苹果上有个小黑点,完美主义者就觉得这个苹果是个坏苹果。体现在做事的时候也是,如果这件事做完了却有一点儿缺陷,他就觉得整件事都没做好,尽管这个缺陷不是那么重要。比如苹果的黑点削了皮就没了,但他依然觉得苹果是坏的,会固执地把苹果扔掉而不吃完好的部分。

橙子的父亲、邹奏的母亲都是完美主义者,他们和孩子的情感交流非常不畅通,我发现他们的父母都缺乏足够的共情能力、情感交流能力。在这种氛围下,孩子慢慢地发展出刻板的逻辑和低沟通能力也就不足为怪了。橙子和邹奏过分追求完美,因为担心失败而干脆放弃,其实就是很低的安全感和很高的孤独感的体现。

完美主义的父亲或母亲能对子女产生影响的原因在于,要么父母双方必须达成一致,要么不赞同完美主义的一方在教育子女时不占主导作用。对于后者而言,如果父亲是专制型的完美主义者,母亲将被迫保持沉默;如果母亲专制,就成了弗洛伊德的“母亲主导,父亲缺席”(mother dominant,father absent)。极端专制型的完美主义者持有严格的是非标准和规则刚性,他们要求配偶绝对服从,否则将施以极为严厉的惩罚。

如果对方为了维持家庭表面上的和谐、避免更为猛烈的冲突、保住自己的脸面,选择忍气吞声,那么夫妻、两代人或主动或被动达成了一致,家庭也开始被如下的氛围所笼罩:较少宽容、忍让和笑声,更多的是吆喝、叫喊、冷漠、争执、指责、谩骂、命令、强迫、羞辱甚至诅咒。完美主义父母既为子女起到了示范作用,也为塑造他们极端的完美主义性格创造了先天條件。

完美主义的父母一般都缺乏足够的共情能力,但这并不是说他们不关心孩子;追求完美的孩子有很强烈的孤独感,并不是说他们一定没有很多朋友,沉默寡言。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完美主义父母总是为孩子操碎了心,包括为孩子物色朋友,所以他们的孩子看上去处于众星捧月的状态。

但当一个人为孩子“操碎了心”,同时又完全对他的内心彻底忽略的时候,那么这个孩子显然不会健康独立地成长。这就像我们对待宠物,每天给它喂食、洗澡、做绝育手术,通过基因改造的方法把它们变得体形微小,甚至可以揣进手提包里,但是对于宠物的内心需求,主人却一无所知。当然,主人恐怕根本没有兴趣知道,就像他们要求孩子变得完美无缺时,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快不快乐、愿不愿意一样。

战胜“不完美焦虑”,走出完美主义误区

追求完美主义的孩子,很可能看起来朋友众多,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因为他们受完美主义父母影响,就会孜孜于了解别人需要什么,权威要求什么,就尽力去满足,他要让结局完美无瑕。为了维持这种状态,孩子会花越来越多的精力在这方面,但实际上他的体验可能很糟,因为总梦想着活成一个同时能抛起10个球的杂技演员,很可能在训练的过程中,因为一次次担心一不留神就演砸了,所以在中途就会崩溃放弃。

完美主义孩子的诞生,除了受父母本来就是完美主义者的原生家庭的影响外,学校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中国孩子基本上从6岁以后,在学校里待的时间就比家里要多,学校环境(也包括孩子参加的各种培训)对他的基本人格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一个孩子在13岁进入青春期以后,父母对于他们的影响就不太大了,反而是同伴和老师对他们影响更大一些。

比如说,一个孩子非常聪明,成绩优异又特别要强。这个时候周围的同学对他佩服有加,老师也会对他另眼相看,他可能就会加倍努力,希望变得更加出色。有的成绩优异的孩子在追求完美的时候还能够学会放松,但有的孩子,就可能像橙子、邹奏一样,越来越走向极端。

完美主义心理的形成,往往是生物、家庭、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人不被环境中催生完美主义的因素影响其实很难。所以,我觉得正视完美主义心理的存在,意识到这种心理是双刃剑,是避免走进完美主义误区的关键,这在操作上也没有太大难度。

让孩子走出完美主义的“误区”的另一个策略,是让他在智慧方面有所成长。虽然追求精致完美能给人带来快感,但一个智慧的人会经常意识到很多情况下追求完美得不偿失,有不少东西比完美更重要。

想培养完美无暇的孩子从而对他过于挑剔、指责的父母,亲子关系上通常都不会进行足够好的情感交流,这就仿佛不能读懂一本精彩小说的人对于书本的装帧、厚度、文字印刷的精美程度吹毛求疵。但如果让他懂得欣赏故事本身,一本手抄书都可能让他废寝忘食,很有满足感。

走出完美主义的“误区”,还需要从感受层面进行体察和改变。完美主义者长期从追求完美中获得快乐,时间一久,就很难从其他努力中获得快乐—例如挑战有难度的事情并有所收获(这种事情经常会打破一个人的完美感和控制感,让他体验到不确定性)。说到底,完美主义父母和他们的完美主义孩子,都要勇于战胜内心的“不完美焦虑”。

完美主义的父母也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有的父母的完美主义体现在对孩子的生活习惯控制上,有的则体现在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要求上,有的表现在对孩子道德品质的高标准上。当然,有些完美主义的父母对孩子的方方面面要求都很高。

追求完美是人类的天性,我们总是希望能把事情做得越来越好,希望自己的工作和孩子的学习不断进步,觉得只有这样才称得上完美人生。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人给自己、伴侣尤其是孩子定的标准不切实际、难以企及,这会让对方受到烦恼、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的困扰,而面对父母的完美要求,有一部分孩子会内化这些要求,成为父母的翻版,也有一些无法跟上父母的节奏,在成长过程中步伐紊乱,因为过分追求完美却无法如愿而干脆“破罐子破摔”。

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快乐上进,但过分追求完美只会离这样的初心越来越远。如果所有父母都能懂得有瑕疵有遗憾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并以此为标准去接纳自己的孩子,那么在真实生活中,父母和孩子也都能活出轻松、快乐、自在的状态。

猜你喜欢
完美主义主义者橙子
橙子变变变
完美是个坑
完美主义的内涵和分类
完美主义害死人
大橙子小橙子(4)
大橙子小橙子(2)
大橙子小橙子(1)
柏拉图主义者与亚里士多德主义者
你是柏拉图主义者还是亚里士多德主义者?
和自己好好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