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批评观念的文化思考

2019-12-20 02:08赵中华
艺术评鉴 2019年22期

赵中华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身边的艺术现象总体表现出生活化、形式化和感性化的倾向。本文从当代艺术的典型观念入手,分析这些观念的思想根源和其文化的特质,提出当代艺术应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人格文化,凝聚新时代中国特色的艺术精神。

关键词:艺术观念   思想根源   文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2-0180-02

艺术是时代精神的见证,以可感的形式承载着一个时代关于什么是真善美的答案,时代的精英艺术也往往会被认为是时代精神和理想的象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的艺术生活被各种思想冲撞,艺术形式化和物质主义越来越深入,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谈论艺术的精神标准会受人质疑,甚至有人说,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艺术,只有艺术家而已。[1]当代艺术的去精神化现象,根源何在?

一、几个关于艺术的典型看法

(一)一切都是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

这一观念强调艺术标准的无规则性、生活化、去界限化和个性表达,其思想内涵可以追溯到美国20世纪60年代波普艺术的领袖安迪·沃霍尔。沃霍尔用重叠着的罐头瓶子、可乐瓶子、用各种纯度极高的色彩复制的玛丽莲·梦露的头像,记录着他对传统艺术追求终极意义的否定,件件作品都卖出了高价。改革开放后,在各种秀场、综艺和摇滚音乐、时装秀以及无数平面和电视广告中,艺术家们受到启发,生活的影像和日用品,均可以被开发为绘画、设计、雕塑等艺术媒介。

艺术生活化这一观念的影响极其深远!若日常生活的一切物件都可以是艺术的话,那么艺术形式背后的意义感就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艺术感只能来自于感官,这等于宣告了精神艺术的死亡。否定艺术理想和精神,让人们清晰认识到:商业世界的规则是包装比真实更重要,形式比内容更可靠!

(二)艺术是诉诸于感官的单纯形式

和平面艺术的感性和生活化口号同时流行的,还有音乐领域里的形式革命。美国西北大学约翰·比埃蒂终身教授贝内特·雷默 (Reimer.B.)在《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中说:当代音乐的出路,也许只有回归最单纯的声音才是正道,此观点很有代表性。西方后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噪音音乐、具体音乐,所使用的材料为无序声波;通过反人工控制达到自然解构(局部的或全部的)的偶然音乐,其结构也变得无序化。这些后现代音乐变得反理性,把音乐当作和现实事物没有差别的东西,唯声音而已,消解了“艺术高于生活”的创作观念,使音乐作为“文本”,变得无深度、无织体、碎片化,走向平面式陈述。

(三)艺术是无目的的游戏

席勒说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康德说“艺术具有无目的的和目的性”,这两个关于艺术本体的形而上的经典艺术观念,在20世纪80年代后被分解成了“无目的的”和”游戏”形式,音乐的美仅在于游戏式的存在,音乐不需要为神圣存在代言,只是存在和过程本身而已。如约翰·凯奇在钢琴的弦之间,夹上异物来创造新的音色,在乐谱中寫明演奏员要根据自己当时的感觉,随意打开或关上收音机,请钢琴家在台上泼水等等。音乐作品《4分33秒》,请观众认真聆听当时的寂静,体会在寂静之中由偶然所带来的声音等,他传达了后现代音乐家对音乐基本元素的思考:聆听才是本质。

诸如此类的后现代的艺术观念,反映了西方工业革命和商业社会中的文化观、消费观,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在全世界扩大了它们的影响,使当代的商业艺术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特质。

二、当代艺术观念的文化特质

(一)艺术的物质性

艺术表现真善美,但什么才是真善美,精神性的还是物质性的?经过上世纪初大批反传统反理性思想家们的努力,物质主义的艺术观念逐渐在西方艺术理论界占据了主流。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提出,当代西方艺术已经离经叛道,走向了绝对的独立和自由。他说:上帝死了,我来主宰这个世界。[2]上帝死了,就没有了崇高,也没有所谓绝对精神意义上的真善美,只剩下自以为是的真善美,艺术作为人不可见的精神世界的可见形式,其目的不是去寻求缥缈的纯粹意义,而是要证明自己的体验是真实的。尼采是第一个指出当代艺术物质性特征的思想家。

思想界前仆后继推动了艺术的物质化进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研究,指出了科学理性和神圣精神都不是艺术表现的对象,只有感性能够暴露人的原欲,所以“艺术是原欲的升华”。[3]解释学大师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提出了人对艺术品的期待视野,欣赏者预先想从艺术品中获得什么才是重要的,艺术品的价值不是受制于艺术家,而是受制于接受者。这些无疑为当代艺术越来越疯狂的走向市场和商业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形而上的艺术精神解体,形而下的形式取而代之

俄国形式主义的先锋,画家和艺术思想家瓦西里·康定斯基,在20世纪初写过一篇文章《论形式的追求》,提出艺术创作者不断追求从已经完成历史使命的艺术形式中解放出来,创造新的不拘一格的形式,才是艺术发展的动力。现代音乐分析,也经常把一首音乐拆分成节奏、音色、旋律、曲式和声等因素做形式的分析,并且有意识地突出某种形式要素。当神曲《忐忑》出现时,大家还纳闷这是什么好音乐?为何众人追捧?从形式主义角度看,仅一个音乐要素的突出,就创造出了令人新奇的表现方式,也是当代流行音乐的“优秀”作品了,打破常规,突破惯例。

(三)利益主义逐渐上升,终极意义成为荒诞

21世纪始,艺术物质主义以利润为目的和谐融入商业经济模式,替代了传统艺术对超越精神的追求。如今各个门类的艺术家们,都想法获得商业资助,艺术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以获得商业利润多少为衡量,市场价值成为商品的价值。大部分艺术家已经不奢谈艺术的内在精神,批评界也很少人去品评艺术的超越性。甚至出现了一个怪现象,但凡有人用内在精神去衡量,立刻就会遭到怀疑,或者被扣上虚伪的帽子。如果说20世纪初的印象派艺术,是对艺术精神丧失的一种抵抗性的挽救,那么今天以金色梦露为代表的这股艺术品位和追求,则根本就不关心艺术精神是否存在。

三、对当代艺术的文化思考

文以载道书能传情,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以为,艺术是在客观材料上展现主观精神价值,艺术家必须身怀高尚情怀才能将个人的体验转化为普遍的情感追求,从而创作出具有高尚意义的作品,这些绝对意义,能唤醒我们对崇高价值的信念和热爱,从而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这就是超越性精神理念。古罗马的思想家朗基努斯也说过:伟大的作品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而如今,评论界很少探路艺术超越性,甚至不愿去讨论艺术精神的标准问题,这是偏离中国传统艺术的人格精神的。经常会遇到学生问:为什么今天还要读那些过时的经典?为什么要读哈姆雷特?我想至少有一点,哈姆雷特遇到的问题,今天我们也会碰到。在矛盾中生活,希望做正确的选择,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状态。哈姆雷特选择了精神自由,他死了但我们很怀念他,很多人活着不敢和他比,因为精神上的高貴感死了。好的艺术作品,给人精神的正向指引,以具体实践展示什么是正确的选择,这正是艺术精神的价值。

如今,那些被中国传统珍视的艺术观念,正被来自西方的理论家和艺术家的影响所遮蔽,在物质主义先锋们的观念里,那些传统是应该被抛弃的。从艺术创新上看,这好像是一种批评精神和革命。但事物的发展总是以否定之否定的形式曲折前进的,20世纪的艺术革命和背叛,一定会以一种新的面貌在时机来临的时候,积极面对当代人的精神困惑。如今中国的理论家和艺术家们,在认清西方传统观念的性质后,必将回归到中国式的超越性和普遍价值,努力寻求着传统艺术精神更开放的、个性化的精当代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性人格、社会和谐,正是以高度个性化的方式,诉诸于“和”与“境”等艺术观念之中,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环境的和谐,将会成为人们抗拒普遍性的、商业制造的平庸化生活的武器,以此为基础的中国艺术精神,将会以新的姿态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中。

参考文献:

[1][英]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1.

[2][德]弗里德里希·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M].钱春绮,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3][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选-论无意识与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俄]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