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忠益
摘要:通过对宾阳丝弦戏的唱腔结构和织体功能进行分析,论述了丝弦戏的唱腔结构特点以及丝弦戏伴奏乐队内部各声部的组合关系;伴奏乐队与唱腔的组合关系;伴奏乐队与演员身段表演的配合关系等。
关键词:宾阳丝弦戏 唱腔结构 织体功能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2-0033-02
宾阳县丝弦戏是广西桂中南地区流传广泛的民间戏曲剧种,距今约有200余年历史。2008年第二批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包括了丝弦戏在内。丝弦戏艺术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已成为桂中南地区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丝弦戏历史悠久,与当地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其折射出的社会生活内容十分广泛,透视出宾阳这片土地上的民俗民风,生产生活方式、人生价值观、审美情趣、精神风貌等。
丝弦戏属于皮黄腔系统板式变化体音乐结构,分南路、北路两种板路,唱腔板式约有25种。曲调的基本句法为上下句复唱形式,用桂柳话方言演唱,重语言本色,随字问腔。丝弦戏的织体功能丰富,主要表现为伴奏乐队内部各声部的组合关系;伴奏乐队与唱腔的组合关系;伴奏乐队与演员身段表演的配合关系等。
一、唱腔结构
丝弦戏唱腔在传统用法上严格区分南、北两种板路,在同一剧目、同一唱段内南北唱腔不能混用。故一台戏的唱腔设计仅选用一种板式和南北通用小调杂曲。南路音乐的伴奏主乐器二弦(京胡)以“5 2”弦演奏,北路以“6 3”弦演奏。另外还有一种“荫腔”以“1 5 ”弦演奏,即南路的“反线”(与反二黄类似)。各种板路的特征是以曲调的音列色彩区分。如南路“3 5 6 7 1 2 3”音列中以“5 1 2 3”为骨干音,北路“3 5 6 7 1 2 3 5”中以“6 1 3 5”为骨干音。
唱腔的衬词特点是女腔多用“吔”,男腔多用“啊”,特别是在拖腔时,“吔”最有特色。唱腔没有曲谱文字流传,大多是由戏师口头传授,故各板路的板式常因不同的传入而有不同的变化。但基本规律是相同的,如在选用板式板路时,常以单板式、双板式直至综合板式,都严格按照剧情和歌词内容,语言平仄而定,其骨干音及落音也是一致的。另外还采用一些小调杂曲作为辅助唱腔。
丝弦戏主要有如下板式:
【首板】南北路称谓相同,南路有时称“扫板”,北路有时称“倒板”。丝弦戏与其他戏曲剧种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丝弦戏的【首板】在京剧里称作【导板】,在桂剧里称其为【起板】。首板有单首板和双首板之分,单首板只唱一句歌词,双首板唱两句歌词。
【慢板】丝弦戏的主要板式之一,南北路称谓一样,有时亦称“慢皮”。南北路板式句法相同,上下句式反复演唱,节奏徐缓,一板三眼,曲调抒情婉转,宣叙性较强,常为各角色抒发感情所用。
【滚花】丝弦戏音乐中主要板式之一,分南北路两种板式,男女腔通用。其曲调高亢激动,速度较快(无板眼的自由控制速度)。
【二流】丝弦戏最常用的一种板式,南北板路有别,又分多种板式。即慢二流,快二流、高腔二流、二流杂碎等,男女腔通用。上下句式乐段复唱,男腔上句常落音于“2”,下句落音于“1”。女腔上句落音于“1”,下句落音于“5”。
【小调杂曲】丝弦戏的辅助唱腔,南路北路通用,种类繁多,借助昆剧等姐妹艺术的杂曲或民间小调来填词演唱,以丰富其唱腔。在演唱和伴奏上,凸显自身的剧种风格。这些曲调大多是起承转合体的变体复唱。旋律流畅,清晰明亮,节奏欢快。常用的主要曲目有【漂白绫】【滩簧】【月调】【南词】【陈四美】【叹五更】【雁儿落】【四大景】【安庆】等。其中【安庆】有男腔女腔两种曲调,常用于观赏风景时所唱。曲调欢快活泼。
【走四门】南路板式,北路较少使用,常用于各角色边走边唱,男女通用,但多见用于男角。常接在慢板之后,旋律结构用“5 6 7 1 2 3 5 6 ”音列,上下句乐段式,每句由两个带扩充的乐节构成。上句落音于“1”,下句落音于“2”。一板一眼节奏型,曲调轻松活泼,表现喜悦之情。
二、织体功能
织体是音乐当中各声部的纵横组合关系。在丝弦戏音乐当中,主要表现为伴奏乐队内部各声部的组合关系;伴奏乐队与唱腔的组合关系;伴奏乐队与演员身段表演的配合关系等。戏曲音乐当中各声部的交织关系也即是各种乐器之间的配器关系。戏剧音乐中乐器与乐器之间的搭配组合,必须同剧种格调,人物形象特征、戏剧内容的表达等相互搭配起来,并且对全部剧情要有总体规划和局部安排,必须使戏剧内容的表达与音乐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乐器与乐器之间的搭配组合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也是为刻画人物音乐形象和戏剧内容表达服务的感情艺术[1]。
(一)伴奏乐队内部各声部的组合关系
伴奏乐队中各种乐器之间的混合搭配,就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伴奏乐队中各种乐器的音色表现力与功能属性。伴奏乐队的齐奏有齐奏的结构力音响效果,伴奏乐队中的某一乐器独奏,有独奏的音色效果。乐器的混合搭配就使伴奏乐队的音色效果有对比,有层次,有个性的呈现,从而更好地为舞台气氛的烘托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服务。以丝弦戏《平贵别窑》唱段中的片段为例:
谱例1 丝弦戏《平贵别窑》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伴奏声部以齐奏的方式奏出,具有浓厚的音响效果。板以点缀式的方式敲击出伴奏声部的节奏,加重音乐的力度感与节奏律动。唢呐声部与唱腔声部节奏相同,以答句的形式出现,与伴奏声部形成了呼应关系。唢呐单薄的音色个性与浓厚的伴奏乐隊音色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伴奏樂队与唱腔的组合关系
前台锣鼓,后台身段。伴奏乐师们要懂得演员的舞台表演动作;同样,唱腔演员也必须知道伴奏乐师们的锣鼓点子,二者在司鼓的统一调度下进行舞台表演。唱腔板式之间的转换和唱腔演员的表演需要伴奏乐队的烘托和连接;伴奏乐队如果没有唱腔的加入,音乐就显得十分的呆滞。所以,唱腔和乐队伴奏是一个有机统一体,缺一不可。
谱例2 丝弦戏《平贵别窑》
此段唱腔,伴奏乐队与唱腔就形成了很好的“托腔保调”关系。
一段引子奏出之后唱腔才开始进入,引奏首先描绘出此段唱腔的感情基调与板性,为之后的唱腔进入做好了铺垫。此唱段的第二行第一小节,采用了第一行最后一小节的材料进行变奏式发展,很好的衔接了两句唱词。板敲击节奏音型,加强节奏的律动感,很好的烘托出唱腔的情绪。伴奏的旋律与唱腔的旋律基本相同,润饰和弥补了唱腔的不足;乐队伴奏将唱腔衬托的有条不紊,唱腔发挥出了最好的效果。唱词“细呀思慢想”想字之后唱腔停顿了三拍,伴奏声部刚好填补了这三拍,使唱腔之间更加顺畅地连接在一起。
(三)伴奏乐队与演员身段表演的配合关系
前台锣鼓,后台身段,是伴奏乐师们与身段表演的演员们都应该具备的素质。当乐师们与唱腔演员配合默契,戏剧的表现力才会发挥到极致;这一配合关系在走四门锣鼓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走四门图
走四门,顾名思义,就是唱腔演员从门①走到门②,再从门②走到门③,门③走到门④。无统一固定从哪一门开始走起,但一经出发就要走完四门。从门①走到门②,从门②走到门③,门③走到门④之间都伴有一段锣鼓,起到衔接门与门之间的过渡作用。唱腔演员从门①走到门②,从门②走到门③,门③走到门④伴随锣鼓声做一些身段动作表演。此时,如果没有锣鼓伴奏,身段动作的表演就显得呆滞而无活力。
谱例3 丝弦戏走四门锣鼓谱
三、结语
丝弦戏是广西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在其2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姐妹艺术的同时,仍保留了自身鲜明的唱腔结构特色。同时,丝弦戏织体形态丰富,各声部的交织组合都有条不紊的配合。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丝弦戏仍保持着自身旺盛的生命力,在桂中地区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连波.戏曲作曲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