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J
很多妈妈在交流育儿心得的时候说,当孩子表现很好的时候,自己总是夸奖“你真棒”。但是久而久之,感觉孩子好像对这种夸奖不再欣喜,表现起来也是兴趣缺缺。那么,如何夸孩子才能成功起到激励孩子的作用呢?下面跟随我的脚步,一起来看看“夸孩子”的艺术。
学龄前孩子是通过和这个世界的互动,特别是和父母家人互动来形成自我印象的,一味打压式的挫折教育的确不利于孩子成长,合适的夸奖有利于孩子自尊自信的发展。但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看看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最棒”时,孩子得到的信息是什么?
孩子会明白,我做成功这件事,就能得到父母的认可,在他们的认知里有两个关键词:“做成功”和“这件事”。而他们在下一次遇到另外一件事时,就会有疑惑:“这件事”我做成功了,可以得到认可吗?我失败了,是不是就得不到认可了?如果孩子从小到大得到的夸奖都是这样的话,就会进入一个怪圈,孩子每做一件事,即使是很小的事情都希望得到我们的表扬。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件事”和“上一件获得表扬的事”有什么区别,怎样才能得到认可。他们不明白自己是否一直被认可,因此能做的就是反复求表扬。
更严重的还有可能导致有些孩子变得“输不起”。因为他们建立的联系就是,“成功了”才有表扬,因此就会开始害怕失败,甚至会为了获得表扬而故意回避困难,不敢挑战自我。因为“如果我失败了,我就得不到这样的外界认可了,因此我要避免去做那些更容易让我失败的事情。”
可见,这样的夸奖更加侧重于外界的认可,“聪明、真棒”等等这些评价都是需要别人给予的,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给予孩子才能起作用。不可否认,被表扬的孩子还是会提高自尊水平,但是长期通过外界激励因素建立起来的自尊水平是虚张声势的“纸老虎”,并不稳定牢固,反而更让孩子产生输不起的心态。
我当时给这位朋友的建议是:孩子并不需要父母的表扬,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我们的鼓励。下面这些话语都可以称之为“鼓励”:
“我们虽然没拿第一名,但你坚持完成比赛没放弃,真棒啊!”
“这幅画真漂亮,你注意了很多细节的勾勒。”
“你值得为自己感到骄傲,因为你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才完成了这个。”
鼓励也向孩子表达了我们喜悦和认可的心情,但更关键的是,它告诉了孩子“为什么”会得到夸奖。上文提到的鼓励非常直接地告诉了孩子,他们做某件事的闪光点在哪里,我们为什么会感到骄傲,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哪些宝贵品质推动事件。当我们每次都可以提供非常具体的鼓励时,孩子慢慢就能知道自己擅长的是什么,优势在哪里,自己有哪些宝贵的品质。
接下来,即使孩子做的事情不一样,即使孩子并不是每一次都做成功,但是孩子自己就会很清楚,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哪些品质值得被认可。那么最终他们就不再需要我们的认可,而会学会自我认可。
鼓励是具体到某个事件的,会强调努力过程,让孩子产生内在动力把事情做得更好;表扬是空洞的,使用的是主观评价,让孩子产生要迎合他人的行为,而不是学习独立判断。
有的朋友也许会被吓到,都不愿意夸孩子了,因为说多错多,甚至有的父母也许还会因为他人夸孩子聪明漂亮而不开心了。但对我来说,表扬就像是“糖果”,我们都知道没有孩子不爱糖果的,但绝对的“堵”也是不对的。就像我对于我的孩子小D的饮食原则一样,没有绝对坏的食物,只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对于空洞表扬也是一样的,没有绝对坏的表扬,但关键是总体比例。
我现在夸奖小D,最自然的状态说的第一句话也还是“小D好棒啊!”其实没关系的,核心在于夸完之后我们有没有告诉孩子,她哪里做的好了,为什么会得到表扬。与其拘泥于“怎么说”,不如更关注于夸奖的动机和要传递的内容。当我们这样坚持做的时候,那么即使今后孩子遇到其他人空洞的夸奖或者批评,孩子也就有了“免疫力”,他们会明白,我是谁,我哪里好。
总之,所谓的自信,就是一个稳定的心理状态,一份对自己的清晰认知,对于外界评价或者评价缺失,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
我们习惯的夸奖方式之一就是“宝宝好聪明”,但这个夸奖的品质不是孩子后天努力可以改变的,一直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夸奖,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孩子怕输,不敢接受挑战。夸孩子“聪明”,不如夸她“努力、动脑筋了”等这些可以后天改善的品质。
我们习惯非常笼统地进行夸奖,“画得真好!”其实我们可以这么说,“我喜欢你画画时拿笔的姿势,很标准。”我们夸奖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动了脑筋”“专心致志”等等,家长特地挑了某一品质夸奖孩子,被夸奖的地方就会成为孩子今后继续努力的动力。
有的家长三句话不离夸奖,孩子做了一件特别平常的事都会进行夸奖,“哇,宝宝会拍手了太棒了!”“宝宝吃饭了,真好!”。这样高频率的夸奖,其实反而稀释了夸奖的激励性。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你的夸奖免疫,觉得你其实“没眼光”,不懂欣赏和夸奖。
我从小就注意小D的餐桌礼仪,一开始每次都会夸她,“小D是个大孩子了,可以一直坐着和我们大人一起吃完整顿饭。”后来小D的认知老师特地提醒我,虽然一个不到2岁的孩子可以不吵不闹和大人一起吃完饭的确是个很好的行为,但是,过于频繁地进行夸奖,会让孩子对自己做这个行为的动机产生疑惑,“我到底是真的喜欢做这件事本身呢?还是我希望得到父母的表扬才做的呢?”有的孩子会因此改变对这件事的看法,甚至变得不再喜欢做这件事了。
我们还经常会犯的一个误区就是在夸奖时进行比较,“你比哥哥完成得快,真棒!”这个看上去的确是个容易激励孩子的夸奖方式,但其实也有弊端。这样的夸奖让孩子的关注点变成了“超过别人、赢过别人”而不是掌握这件事这项技能本身。于是,他们所有的动机都出于争一个输赢,也就会出现怕输、怕失败、好胜心过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