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咏萱
With its unique shape and spectacular form, rose window becomes one of the most eye-catching art decorations in Gothic architectures. As medieval ideology was dominated by religion and theology, rose window also carries religious enlightenment and serves as religious symbol. Rose window combines the beauty of the stained glass with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achieves a balance between material and faith.
图1 沙特尔大教堂南尔堂玫瑰花窗
玫瑰花窗以其独特的造型结构与壮观的形式美,成为了哥特式建筑中最亮眼的艺术装饰之一,由于中世纪的意识形态即为宗教与神学,因此它也承载了宗教的启示与象征。玫瑰花窗将彩色玻璃的材质美与建筑装饰风格结合在一起,达到了材质与信仰的平衡。
图2 巴黎圣母院北耳堂玫瑰花窗
图3 人性之拜金
玫瑰窗的基本特征是圆形开口,最初与“Oculi”一词有关,意为眼窗。其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巴比伦时期,研究者在那里的古城门发掘了已知最早的“眼窗”遗迹。此外还有很多在意大利教堂发现的窗户,它只是一个圆形的没有花窗格的窗子,最早被定义为一个建筑的开孔或圆孔(round opening)。
玫瑰花窗的外观为圆形窗口,内呈放射状且镶嵌着彩绘玻璃,因外观像玫瑰花而被命名,事实上一直到17世纪才有了玫瑰窗这一专业名称。在中世纪哥特式建筑中,装饰成圆形的窗户经常用彩色玻璃上釉,例如罗马时期(10世纪意大利彭波萨的圣玛利亚)就有零星的装饰圆形窗户的例子。然而直到12世纪中期,才出现了用圆形窗户制作丰富装饰主题的想法,在这个时候,简单的玫瑰窗成为许多过渡时期和早期哥特式教堂的显著特征,它主要用于中殿的西端和横梁的两端,后来13世纪发展起来的条形窗饰对玫瑰窗的设计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沙特尔主教堂作为法国哥特式教堂最具纪念性的建筑之一,它原来是9世纪间的罗马风教堂,教堂内部有两个大的玫瑰窗及两个尖拱窗的侧高窗,装有160块13世纪的彩色玻璃(图1)。同样似乎更富盛名的巴黎圣母院的雕像带上也有一个直径13米的玫瑰花窗(图2),当阳光照射进来,或是夜间燃起烛光,彩色玻璃会反射出奇异的光彩,高大的穹窿和矢形的尖圆拱,混合着唱诗班歌声及牧师的布道声,有力地体现了超脱尘俗的宗教情感。
图4 人性之矛盾
哥特式大教堂的每一个元素都有意义,甚至光透过彩色玻璃的效果也不仅仅只是装饰,而且还要传达和加强从上方倾泻而入的神圣感。玫瑰窗也是如此,它们的象征意义在于几何和许多部分所构成一个整体。因为玫瑰窗是由几何形状构成的,他们有着特定数量的辐射状结构,甚至在拱门和其他形式中有更多的细分。因而无论玫瑰窗的风格如何,当所有的元素都汇集在一个统一的、有凝聚力的设计中,便呈现出一个集真实性的和象征性于一体的整体的窗。
教堂中这些由彩色玻璃构成的窗之所以具有神圣感,除了视觉效果上所呈现出的光彩炫影,给人以神圣感,甚至让那些虔诚的信徒产生与上帝只有一窗之隔的错觉;在它内部结构中,还象征着圣经中重要的具体数字,例如,窗户的十二个部分或辐条,可能就与十二使徒有关,另外从象征整体的角度来看,它体现了三位一体,即圣父、圣子、圣灵是三位一体的概念,因此玫瑰花窗是一种使这些想法具体化的方法。
在色彩方面,哥特式教堂内部的花窗玻璃主要以红色、蓝色和绿色为主,因为这三种颜色分别象征着基督的鲜血、圣母以及救恩和希望,因此这与宗教的意义同样有着联系。但除了宣扬宗教教义以外,它还象征着人性,例如巴黎圣母院中玫瑰花窗外轮镶嵌玻璃画体现的“人性之拜金”(图3)、“人性之矛盾”(图4)等象征含义。
中世纪的历史只有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由于西方建筑师特别注重光线在空间内的效果,因此在教堂的结构设计上,玫瑰花窗与二叶窗、三叶窗所形成的垂直镂空立面,有利于垂直式与放射式教堂的室内采光。玫瑰窗的彩色镶嵌玻璃,在光线的照射下把室内渲染得五彩缤纷、绚丽夺目,使处在室内的人们对天国产生无尽的想象。此外在《新约》中有这样一句话,“那光是真光,照亮世上的人。”因此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玫瑰花窗的宗教意义更多象征着希望与救恩。
图5 圣礼拜教堂玫瑰花窗
贡布里希(Gombrich)在《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一书中提到,哥特式花窗装饰的产生是一种“秩序感”的存在,装饰艺术即人对这种秩序感的探索,且装饰的秩序是人审美和心理秩序的具体反映,所有建筑装饰都是基于客观需求而产生的,这从装饰设计到材料的运用都是其作用的体现。
这些花窗在哥特式建筑中的运用,是经历了从逐渐取消台廊、楼廊,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到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的过程。这些窗户非常高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通过运用阿拉伯国家的彩色玻璃工艺,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宗教寓意的镶嵌画,同时还起到了向不识字的信徒宣传基督教义的作用,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因此玫瑰花窗作为中世纪最具形式美、视觉审美魅力的装饰艺术之一,随着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发展,玫瑰窗也有了许多不同的设计,这些变化的设计往往反映了窗饰的变化。最早的玫瑰窗是用板窗做成的,简单的形状被围在一个圆形的空间里。这些窗户的特点是厚厚的石材窗饰,在设计中往往比玻璃本身更突出。正如它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样,它们看起来就像简单的形状被打出来的圆形板。
例如坐落在巴黎的圣礼拜教堂(图5),作为一座哥特式教堂,建于13世纪中叶,用来保存基督受难时的圣物。他以内部设有依据圣经场景装饰的彩色玻璃窗而著名,这是一个旅游景点,也是游客的圣地,他们在这里可以欣赏它的美学奇迹,以此来庆祝这一设计趋势,这一点在它辉煌的玫瑰窗中尤为明显,特别是玫瑰窗口。它的特点是呈现出了蜿蜒的线条(表现出许多转弯和曲线),特别在窗框上很明显。这一设计特性的突出之处使得它被称为这种风格的一个华丽的例子。在窗框后面,则是迷人的彩色玻璃,它的特点是蓝色和橙色色调之间有很好的色彩对比。
上文已经提到哥特式教堂几乎没有墙面,反而是窗子所占据的面积更大一些,因此它具备了得天独厚的装饰条件。尽管当时还不能生产纯净的透明玻璃,但却能生产含有各种杂质的彩色玻璃,整个玫瑰窗的色彩非常浑厚丰富,且在13世纪中叶前,由于当时的条件只能生产小块玻璃,所以分格小,因此有利于色调的统一。到了13世纪之后,虽然能够生产大块玻璃了,但窗上的分格趋向疏阔,大面积的色调统一也很难维持了,从而相对削弱了装饰性,也削弱了同建筑的协调。
总而言之,哥特式教堂内的装饰不仅在于其本身的美感,更在于装饰物所蕴含的启示和象征,可以说它将建筑、装饰艺术风格和彩色玻璃的材质美结合在了一起。而玫瑰花窗作为建筑装饰艺术的一部分,它既构成了教堂的形式美,又寓意了基督教的信仰,最终达到材质与信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