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辉 赵松颖 王志红 狄顺达 卜立欣
(1保定市第四中心医院,河北 保定 072350;2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
贫血是老年人群发病率较高的临床疾病,美国第3次全国健康和营养调查研究发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于贫血诊断标准,在>65岁人群中,老年贫血发生率约占1/10〔1〕。但由于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贫血极少作为第一临床诊断进行治疗,一定程度上忽略贫血对于老年患者潜在的健康风险。研究发现〔2〕,贫血已经成为继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后,第五位心血管发病因素。尤其在农村地区,由于辖区居民对于疾病认知及健康相关宣教程度有限,贫血常被误诊或漏诊,尤其是轻中度的贫血状态。本研究旨在探讨保定农村地区老年患者的贫血状况及相关危险因素。
1.1一般资料 以2011年9月至2012年5月河北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保定市农村地区老年患者450例,其中,男235例,女215例;年龄60~87岁,平均(73.27±9.24)岁。本研究已经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与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临床资料不完善,调查问卷不完整,血常规检查缺失者及恶性血液疾病患者。
1.2贫血诊断标准〔3,4〕依据1972年WHO制定的贫血诊断标准,即在海平面水平,男性患者:血红蛋白<120 g/L,红细胞比容<0.42,红细胞<4.5×1012/L;女性患者:血红蛋白<110 g/L,红细胞<4.0×1012/L,红细胞比容<0.37。
轻度贫血:男,Hb 91~120 g/L;女,血红蛋白(Hb)91~110 g/L。中度贫血:Hb 61~90 g/L。重度贫血:Hb 31~60 g/L。极重度贫血Hb≤30 g/L。根据外周血红细胞平均指数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及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化验结果,贫血类型分成:正常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及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1.3研究方法 本研究包括实验室检查及调查问卷两部分内容。患者在入院24 h内,空腹,取4 ml静脉血,采用5800型血细胞分析仪(深圳迈瑞)测定Hb;采用I2000型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仪(美国雅培)及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对患者铁蛋白、维生素B12及叶酸指标进行测定。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由课题专家组设计调查问卷,最终确定评价因素包括:人口学资料、饮食习惯、日常喜好及合并慢性疾病情况。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医务人员同患者及家属共同填写完成。
1.4质量控制 为保证课题成果真实可靠,研究开始前,专家对课题组医务人员开展专题培训,主要包括:明确贫血诊断、类型及严重程度相关标准;明确调查问卷填写标准;在获得实验数据及调查问卷结果后,由两人对数据结果进行复核;为确保检测仪器可靠,组织专业人员对血细胞分析仪等进行校正,最大程度消除人为及实验误差。
1.5统计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
2.1不同特征贫血检出率的单因素分析 在入组的450例患者中,共检出老年贫血患者182例(40.44%);其中,不同性别、喝咖啡偏好、吸烟、合并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的贫血检出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年龄段的贫血检出率存在显著差异,贫血检出率同患者年龄成正比(P<0.05);在生活习惯方面,喜好运动,经常食用奶制品的老年患者贫血检出率较低(P<0.05);但喜好饮茶的患者贫血检出率较高(P<0.05);见表1。
2.2贫血检出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对贫血检出率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赋值:年龄(60~69岁=1,70~79岁=2,≥80岁=3)、食用奶制品频次(4~5次/w=1, 1~3次/w=2,基本不吃=3)、饮茶偏好(否=1,是=2)。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年龄因素及饮茶习惯是贫血发生的危险因素,见表2。
表1 不同特征老年患者贫血检出情况的单因素分析〔n(%)〕
表2 贫血检出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3铁蛋白、维生素B12及叶酸指标情况 老年贫血患者铁蛋白、维生素B12及叶酸均明显低于非贫血患者(P<0.05),见表3。
2.4贫血严重程度及分类 在贫血患者中,多数为轻度贫血,为70.88%;中度贫血次之,为23.63%;重度及极重度贫血检出率分别为3.85%和1.65%。根据贫血分类标准,患者贫血类型以正常细胞性贫血为主,检出率为41.75%;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次之,检出率为30.77%,大细胞性贫血19.23%;单纯小细胞性贫血8.24%。见表4。
表3 铁蛋白、维生素B12及叶酸指标对比结果
表4 老年贫血类型及严重分级
在正常人群中,贫血的检出率为5%~10%,普通老年人贫血发病率约10%,而≥85岁的高龄人群,贫血的检出率高达30%〔5,6〕。随着老年人口的进步一增多,老年贫血患者的发病率势必会出现迅速增加的局面。Riva等〔7〕研究发现,对于伴发贫血的老年住院患者,3个月再次住院率及近期死亡率与非贫血患者存在明显差异。由此可见,贫血对于健康老年群体的危害虽然比较隐匿,但对于需要住院治疗的老年人群来说,不但严重危害其身体功能,影响生活质量,加大死亡风险,也会显著增加与贫血相关的医疗卫生服务成本,加重社会负担。
在本研究中,老年贫血患者的检出率为40.44%。调查中发现,部分患者年岁较高,多数牙齿已经脱落,对于偏硬食物的咀嚼能力基本丧失,加之老年人群的胃部组织细胞明显萎缩、因子分泌量减低,这些正常的生理变化可能直接导致营养素摄取的严重失衡〔8,9〕,发生营养不良相关性贫血风险;由于年龄的增长,骨髓造血功能减弱,加之肾功能减弱,体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生成量明显减少,导致老年患者发生红细胞或血小板减低的风险大增〔8〕。对于老年住院患者贫血的检出情况,不同研究报道的结果不尽相同,有研究指出〔10〕,高龄老人贫血发生率为18.6%~54.9%,本研究与国内学者相关研究结果〔11,12〕较为一致,这可能与调查对象生活习惯或居地环境存在一定关联。
本研究中,不同年龄段的贫血检出率存在显著差异,老年患者的贫血发生风险同其年龄成整性相关,对于≥80岁的老年患者,其贫血发病率较高;此外部分患者在生理因素及疾病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贫血通常与原发疾病的临床症状交织错杂,贫血常常并非作为第一主要疾病诊断开展治疗。建议临床,对于高龄患者,尤其是合并多种慢性疾病患者,应密切评估患者血细胞情况,严密监测患者贫血体征,必要时开展需序贯检查胃肠镜检或造影检查明确贫血原因,查找原发疾病积极对症治疗〔13〕。我国居民素有饮茶的习惯,茶叶中富含茶多酚,包含花色苷类、黄烷醇类、黄酮类及酚酸类等多种物质。茶多酚又称单宁或茶鞣,研究表明〔14〕,茶多酚具有抗辐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多种药理作用,是茶叶中具有保健功能重要成分。但茶多酚可以同食物中的Fe形成络合物,最终影响机体Fe的正常吸收,诱发缺铁性贫血〔15〕。由于老年患者生理功能较差,血细胞储备较低,属于贫血高危人群,一旦长期摄入大量茶多酚类物质势必严重影响Fe吸收,增加贫血发生风险。鉴于上述风险因素,临床对于高龄且具有饮茶习惯的老年患者,医护人员应对其及家属开展个体化贫血防治健康教育,加强贫血防控风险,警惕风险因素,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在本研究中,老年贫血患者的铁蛋白、维生素B12及叶酸指标明显低于正常水平;患者以轻度贫血为主,重度贫血比例较低;贫血类型以正常细胞性贫血为主,其次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大细胞性贫血,这与相关研究结果较为一致〔16〕。铁蛋白、维生素B12及叶酸这三类物质是人体血细胞合成的主要来源,疾病,饮食及药物因素均可诱发这三类物质的缺乏。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约50%的人口为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17〕,而相关研究发现〔18,19〕,Hp感染与老年患者缺铁性贫血的存在密切关联,因此,对于Hp阳性的老年缺铁性贫血患者,除常规对症治疗贫血外,还应联合抗Hp治疗,以便获得更好治疗效果。在老年患者中,合并心血管疾病者较多,阿司匹林是心血管疾病主要治疗药物,长期服用此药物也会明显增加消化系统失血导致贫血相关风险〔20〕。此外,对于绝经后妇女或老年男性,一旦确诊缺铁性贫血,临床应查明贫血病因,重点排除消化系统肿瘤或溃疡出血。而血液系统肿瘤或免疫系统疾病也会诱发贫血,如多发性骨髓瘤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这类疾病在老年人群发病率相对较高,对于不明原因贫血患者临床应排除上述疾病。
对于老年贫血患者,临床应给予充足的营养支持,尤其注重铁元素共给,如患者进食状况尚可,鼓励多食用鱼肉、羊肉或豆、蛋奶类食物;如身体状况允许,可以参加低强度体育锻炼,促进食欲;如患者持续出现乏力、面色苍白、疲劳、嗜睡,须及时体检,积极查找病因。患者一旦确诊贫血,需按疗程口服补铁药物,在血红蛋白恢复到正常水平后,仍需服用6~8 w小量铁剂,增加体内铁贮存,期间应严格执行医嘱,限制茶叶摄取,以保证治疗效果。
综上,临床及相关决策部门可以在相关地区开展贫血防治宣传教育,提升辖区居民防病治病意识,降低贫血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