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甜甜
(昌乐县人民医院,山东 潍坊 262400)
消化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风险事件,通过积极有效的管理措施可以及时避免。现状下药物发放失误、药物外渗以及交接班工作的失误均是消化科内常见的风险事件,能够的治疗效果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为此,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具有必要性,本文结合我院80例消化内科患者展开研究,资料如下。
选择2018年9月~2019年9月我院消化内科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个组(常规组;联合组),两组人数均为40例,分别给予常规管理以及联合风险管理。常规组40例:男女比例(21:19),年龄(20~66)岁,平均(48.9±6.5)岁。疾病类型:消化道出血10例,消化性溃疡18例,肝硬化6例,慢性胃炎6例;联合组40例:男女比例(22:18),年龄(22~67)岁,平均(47.9±6.2)岁。疾病类型:消化道出血12例,消化性溃疡16例,肝硬化5例,慢性胃炎7例。从两组疾病类型、男女比例、均龄观察,差异不显著,P>0.05,可比性强。
常规组(常规管理):针对患者的具体疾病类型针对性治疗,配合治疗过程给予常规的护理方案,展开生命体征的监护,按时发放药物,做好环境评估以及心理评估,结合评估结果制定干预计划。
联合组(常规+风险管理):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联合风险管理,首先分析风险因素,结合风险因素的评估开展风险管理。(1)风险因素分析:科室内5名护理人员、1名护士长,1名护师组成风险管理小组。拟定问卷,发放给每位患者,针对病房环境、陈设物品、患者疾病情况展开全面评估。护理人员提前了解消化科常见疾病类型,了解用药情况以及患病期间患者可能存在的不良应激情绪。同时对不同患病人群的治疗方式,护理方案做详细的规划。(2)风险管理:加强护理培训工作,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针对护理人员的常规护理操作进行提升。组织护理考核,将消化科用药常规、风险预防、预见性能力展开积极的考核,提高护理人员应对风险的意识。(2)药物管理:遵医嘱合理发放药物,仔细核对病床号以及患者资料,用药情况,每日定时定量的发放药物,发放药物前及时核对患者信息,防止药物错发或者漏发。发放药品的过程中嘱咐正确的服药方式以及服药时间,提高服药质量。(3)环境管理:检查病房中潜在的风险因素,检查热水瓶、水杯、床头柜的摆放位置。通过移动室内陈设来降低风险因素。对行动不便的患者增加病床护栏,防止坠床事件的发生。(4)健康教育:利用医院宣传手册、宣传栏、宣传海报介绍消化系统疾病的产生原因以及疾病表现。护理人员定时对患者展开一对一的疾病宣教,利用通俗的语言讲解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认识,加强自我护理意识。
对比两组患者管理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同时对比两组护理质量。(1)风险事件发生率:交接班遗漏、药物外渗、药品发放失误。三种风险事件的总发生率越高说明管理效果越差。(2)护理质量:针对护理操作熟练度、护理态度、沟通能力、应急能力四个方面展开评估,每项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护理质量越好。
联合组中发生风险事件的概率有(2.5%),低于常规组(25%),P<0.05。如表1。
表1 对比两组管理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联合组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如表2.
消化内科收治的疾病类型相对较多,且疾病多属于常见病,多数疾病发作时常能够导致患者出现疼痛以及消化不良、不思饮食等症状[1]。在疾病的不良影响下,患者的心理及生理舒适发生改变,这种现象会直接影响治疗及护理过程中患者的依从性[2]。此外,临床护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交接班的疏忽,药物发放失误,查房不及时以至于药物外渗等风险事件广泛存在。在风险事件的影响下,容易延误治疗时机,甚至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鉴于此,科室内护理人员拥有预见性眼光具有必要性,通过风险管理对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排除,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了证明风险管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本文结合我院消化内科80例患者展开研究,结果显示:联合风险管理后,联合组中发生风险事件的概率有(2.5%),低于常规组(25%);联合组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
综上所述,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后能够有效避免护理风险事件,同时能够提高护理质量,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表2 对比两组护理质量(分)(±s)
表2 对比两组护理质量(分)(±s)
分组 n 操作熟练度 护理态度 沟通能力 应急能力联合组 40 89.6±6.3 95.3±2.1 94.4±2.3 96.8±2.8常规组 40 82.4±5.9 90.7±2.6 87.6±1.9 92.1±2.2 t—5.27578.704814.415926.1088 P—0.00000.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