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璐璐,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由于历史、地理和自然原因,边疆多民族地区的农村地区大多分布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如高山峡谷,河流和河流,以及戈壁沙漠中的沙漠。有许多民族由于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平衡社会发展,不发达的市场经济以及保守的思想。贫困问题突出。因此,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边疆民族地区既困难又重要。乡村振兴对于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生态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经济建设方面,由于贫困发生率高、扶贫困难,民族地区一直是中国扶贫和扶贫政策的重点领域。 通过推进教育扶贫,工业扶贫,“两免一补”等扶贫项目,民族地区生活水平显着提高。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劳动流量和流量范围的扩大,民族地区家庭劳动力的就业模式和收入结构将更加突出。非农业工作的比例和收入将继续增加,群众的收益感将继续提高。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显著成效,贫困人口规模大幅减少,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农村脱贫致富能力得到提升,全面小康进程步伐大大加快。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民族地区的发展更为突出。民族地区是中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之处。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如何振兴民族地区的村庄“这个行业繁荣,生态宜居,文明,管理良好,繁荣昌盛” 的总要求,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提升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更好激发乡村的发展活力,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民族地区大多数属于生态功能区,一方面生态环境面临自然环境影响,水土保持压力加大。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生态环境始终面临着发展和保护,破坏和建设的双重压力。
各民族地区各时期引进的产业项目,许多都具有同质性,这使得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与全国其他地方的产业结构有着趋同的趋势,这给民族地区有限的生产资料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无法有效发挥民族地区资源的比较优势。此外,民族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以及偏远的地理位置,也使得民族地区产品销售的运输成本增加,产品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导致产品销售缓慢。再加上地方政府的政绩需求和对市场的盲目跟风,导致重复建设和产能严重过剩,无效供给的产品增多,企业经营困难。工厂面临亏损时,或关停或勉强维持,使得经济效益下滑,工人失业增加,企业技术骨干人才流失严重,这些都非常不利于民族地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随着人们对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青睐;以及近年来民族地区资源总量的骤减,民族地区第二产业开始式微, 而一、三产业也一直处于低迷、层次低的状态,这种产业结构的低级化最终导致民族地区经济较其他地区而言,发展速度缓慢,且缺乏经济增长的长期动;与此同时,中国一直在走一条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的经济发展道路。只注重经济效益,片面追求GDP增长,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很低。资源掠夺式开采,产业结构单一且多处于产业链末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向、态势与国家经济发展态势基本吻合。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宝库,是能源和原材料的产地,由于技术设备和观念的限制,使得民族地区的资源被过度消耗,再加上自然资源固有的再生周期长的特点,民族地区的资源总量骤减,日渐枯竭。
缺乏乡村经济管理机构,缺乏经济管理体系。例如,当地政府并没有实行农作物价格保护机制,在市场经济竞争的环境下,村民不信有效的获取农产品的价格,甚至出现信息孤岛的情况。农民不能了解到市场最新的需求,在农作物种植过程出现盲目种植的情况影响了农民的收益。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向的“渐进式”改革体现在市场经济梯度的区域空间,即地区间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市场发展方面,沿海地区的消费品市场和生产材料市场都比较发达。内陆地区低,形成了从东到西的一种进步。由于中国民族地区历史遗留的低起点和环境条件,加上东部沿海地区不利的经济地址位置和中央政府的倾斜政策,其市场发育程度更低。在消费品市场,民族地区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也是如此,资本市场欠发达。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主要考虑因素:一是建设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 二是以生态为重点的环境恢复重建;第三是以绿色清洁为重点的农畜产品加工;第四是发展以文化为重点的创意产业;五是以开放为重点的市场经济完善; 六是以旅游为重点的高次产业发展;七是以人才为重的基础组织建设;八是以速度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建设。
绿色发展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问题。要立足生态优势,坚持绿色发展的主线,坚持生态建设,生态恢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实施“绿色+”战略。 首先,要加强绿色生态建设。 二是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坚持终端污染治理与源头管理相结合,实现症结和根源。三是要妥善处理好民族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旅游,绿色产业,建设一批“金山银山”。
抓住民族地区农村工业繁荣的关键,突出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培育民族地区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动力。我们应该基于地方的资源特色和产业基础,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升级第一产业,使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利用当前的技术创新,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中央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积极发展电子、生物医药、金融、民族地区特色旅游等高科技产业和新型服务业,要充分利用好民族地区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这些特殊资源优势,以此发展特色行业,使之成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产业发展。
电子商务是解决农产品销售困难问题的有效手段。一是加快推进农产品专业化,标准化,绿色生产,确保高品质电子商务产品的供应。二是探索政府采购服务方式,积极引进国内较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企业,培育电商。加快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促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 三是加强对小微商户的支持,管理和支持,支持有条件利用电子商务平台销售特色农产品的农村家庭。
构建农产品销售的平台,拓宽农民销售农产品的渠道,增加企业供货渠道,这种方式能够有效促进民族地区乡村的经济发展。其主要依据的是不同民族地区内部的特色农业产品和企业的不同要求,对民族特色的农产品进行再加工,在民族地区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丰富,这决定了坚持比较优势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一是实施全球旅游发展战略,加快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大力发展具有农村特色的休闲旅游。二是以“旅游+”为手段,打造乡村旅游优势品牌,培育乡村旅游新形式,促进实体经济振兴。第三是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的创新机制,为实施“旅游+”战略提供财政,技术和人才支持。
振兴人才是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基本保障,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和振兴的巨大障碍。一是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巩固和提升人才基础。二是着力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加大各领域人才引进力度。三是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全面提高人才待遇,即对待人才,即激发人才潜能,为地方发展服务。为各类人才提供体面保障,积极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