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静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29)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转型升级,进而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企业资本运作和投融资能力建设是企业战略转型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了企业战略转型升级的效果。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内部资本市场是用来开展资源配置的基础,也是进行资源配置的主要渠道。通过内部资本市场可以对企业进行信息传递、监督激励以及资源优化配置,此外还可以帮助企业突出外部融资约束,提高企业的投融资效率。但是目前我国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内部资本市场难以有效发挥作用,难以有效服务企业投融资能力的提升。其主要原因在于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治理缺陷,促使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功能发生变化,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内部资本服务市场对企业投融资能力的提升作用。基于此,本文从企业战略转型过程中企业资本运作以及投融资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作为切入点,对企业资本运作以及投融资能力提升的方法进行研究。
经理人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于企业资本运作以及投融资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就目前我国经理人市场发展水平来说,整体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难以有效满足企业资本运作和投融资能力提升的需求。我国现阶段的经理人市场具有较为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即我国经理人市场主要包括国有企业经理人以及非国有企业经理人,这两种类型的经理人在市场竞争机制以及市场选拔机制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国有企业的经理人都是由政府来选定,而民营企业的经理人都是企业家族成员或者与企业家族成员具有密切关系的人员。由此可见,不管是国有企业的经理人还是非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在市场活动中均难以有效进行监管和约束[1]。除此之外,在目前的经理人市场中缺乏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以及信息传导机制,并且缺乏良好的信誉基础。这些原因导致了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关于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难以有效保障资源配置效果。
当前我国企业已经认识到监督激励机制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企业的监督激励机制进行优化完善。但是整体来说,我国企业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尚未形成系统完善行之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虽然很多企业内部设置了独立董事自己监事会等机构,但是他们在企业发展中并未真正发挥作用,导致这些机构形同虚设。此外,企业在对管理层的绩效考核标准制定以及激励措施的设置方面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企业股东与企业管理人员之间往往存在较为明显的利益冲突,不利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企业不同部门之间在资源配置上也各自为政,难以实现协同发展。甚至部分部门负责人受到私人利益的影响,通过向企业管理层人员进行利益输送来影响企业管理人员的决策部署,促使企业资源更多地向本部门集中,这样的行为将会进一步降低企业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严重影响企业投资人的根本利益。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企业内部控制能力不断提升。但是仍然存在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力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没有独立的审计机构以及专职的审计人员,一些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将企业审计工作安排到财务部门进行负责,既加重了财务人员的工作负担,也容易造成工作的混乱,降低了财务工作和审计工作的工作质量,对于企业内部资本市场难以有效发挥信息传递的作用。二是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集团均存在一些关联企业,但是这些关联企业不属于上市公司的范畴,这些关联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相对较低,同时缺乏系统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基于我国法律对于企业资金筹措以及使用的严格要求,集团企业难以对关联企业的投融资信息进行批示,企业股东也无法对当前的投融资情况进行准确了解,进而难以对管理人员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
首先应该规范现有的独立董事制度,进一步提供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地位,通过设立董事会下属专业委员会等方式来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对于企业的管理人员,企业应该采取限制性股票以及强制股票期权等方式来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激励,同时还应该积极改善股权期权激励机制所处的法律环境,以此来有效缓解企业管理人员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在企业开展投融资活动时,需要企业对该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项目资金筹措和项目实施计划进行系统详细的说明[2]。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如果发生融资投向转变问题,那么应该按照公司相关章程,召开相应的董事会议或者股东大会,就该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如果董事会议或者股东大会达成一致,通过批准,那么便可以对该项目按照董事会议或者股东大会的决议进行修改,并对该项目出现变更以及舍弃的原因进行解释。待修改完成之后,对外公布企业新的资金计划。
企业除了考虑主要股东外,还需要维护中小股东的根本利益,围绕中小股东的权益对股权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立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也就是说企业在存在相对性控股股东的同时,还应该同时存在其他类型的大股东,从而在企业决策过程中这部分股东可以自身的股权对企业控股股东的权利进行有效制衡。二是促进企业投资人员的发展,有效改善企业股权结构中一股独大的现象,防止企业控股股东通过企业内部的资本市场损害上市公司的市值,有效发挥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作用。三是积极鼓励集团公司进行整体打包上市,集团公司整体打包上市有助于解决企业在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企业治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经理人对于企业管理层具有监督作用,通过其监督作用的发挥有助于提高企业战略转型中的资本运作与投融资能力。经理人可以利用银行持股方式或者安排银行代表全程参与董事会议的方式来建立完善对债权人的监督管理。如果银行要对企业发放贷款,首先银行需要对上市企业的资质进行详细评估,其次银行还应该把企业关联公司也一并纳入到信用评估体系中。这样,既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投融资效率,还可以有效保障债权人的根本利益。
我国企业涉足资本市场,开展资本运作以及投融资活动并没有太长的时间,但是在我国融资活动开始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竞争实力逐渐提高。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渐发展完善,金融市场中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如果某些环节发生问题将可能会对金融系统整体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有效规范和约束我国企业的投融资活动行为,既可以保障我国企业投融资活动参与资金的安全性,同时还可以有效防止金融风险的产生。金融市场监督管理的重点应该放在对金融相关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建设方面,规范企业融资行为,建立统一审核和交易机制。同时还应该将监管重点放在互联网金融机构等新兴机构的监管中,这些金融机构可以向企业提供一定的投融资服务,但是这些金融机构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以及监管套利方面的问题。因此在金融监管中应该将这些金融机构作为主要的监管对象,对其业务范围进行严格审定,有效防止风险的发生。整体来说,通过对金融市场加强监管,保障企业开展金融投融资活动安全性和有效性,保障企业开展金融投融资行为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高企业资本运作与投融资能力。
基于上述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转型升级期。这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各企业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占据一席之地,进而实现自身的发展,迫切需要进行战略转型。企业在战略转型过程中,需要大力提升企业的资本运作能力和投融资能力,保障战略转型的成功实现。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在战略转型中资本运作以及投融资能力的提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战略转型的顺利开展。基于此企业应该针对企业资本运作以及投融资能力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包括建立系统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优化股权结构,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积极发挥经理人在企业管理层中的监督作用以及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来全面提升企业资本运作与投融资能力,更好服务企业战略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