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商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4)
现在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如何扩大社会产能已经不是现阶段的主要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说法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提出,但在当今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由于财富分配问题引发的一系列事件使得财富如何公平有效的分配成为了21世纪重要的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增长,我国已经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家之一,但高效运转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善,高管收入差距的巨大差异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高管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对公司的决策制定、行为影响起着巨大的作用,在对高管实施激励的途径中,可以分为隐性激励与显性激励两种,相比于货币薪酬这种执行容易的显性激励方法,很多时候,由于在职消费的灵活性,给了高管暗中操作的可能,心理契约论也显示,人们普遍存在着社会比较心理,对相对利益的需求不亚于绝对利益,作为高管特殊待遇的在职消费,在其他激励不能达到心理预期的时候,就可能会被高管过度使用,这样不仅损害了高管自身的声誉,对企业的资源更是造成了浪费,也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纵观高管的过度在职消费,在这些年屡屡发生,例如2011年中石化广东分公司总经理鲁广余购买大量的高档红酒,以“企业活动”为幌子,明目张胆的进行“奢靡消费”;周少强等人2013年在职消费高档红酒近十万元,并在豪华会所公款吃喝;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也引起了广大公众的愤怒。
目前高管薪酬差异与在职消费的文献主要集中实证研究方面,对二者之间关系梳理的文献还比较少,因此,本文对高管薪酬差距对在职消费的影响进行回顾,将其更清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将高管薪酬差距与在职消费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有助于企业所有者更加客观的看待薪酬激励机制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制定更加适合本企业的薪酬激励机制、实行更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有利于社会上各企业高管薪酬机制的完善,对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为解决企业所有者与企业管理者目标不一致的问题,高管的薪酬激励一直是企业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方法,这也是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
有学者研究发现企业具有高管薪酬差距会激励高管提升企业绩效、促进高研发投入企业的研发投入产出、减少高管利己行为的发生,但薪酬的激励并不总是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从国外学者的研究来看,Eric(2010)发现CEO薪酬的不平等会对研发密集型较低的公司的研发支出造成负向影响,KiniandWilliam(2012)研究发现,企业内部的高管薪酬差距越大,对高管为提高晋升机会而做出的激进行为影响越大,Connelly(2014)发现高管因为薪酬差距的激励而提升绩效的存在期很短,而过后便会出现盈余管理等行为,这种违规和短视行为对企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在职消费作为消极效果的一种,也不可避免的发生,且高管薪酬对在职消费这种隐性的腐败并不能很好的抑制,相反,赵璨等(2013)发现高管薪酬与隐性腐败还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若是在高管权力膨胀的情况下,显性的薪酬激励在抑制高管自利行为的作用就非常有限,高管可以运用手中的权力为自身谋求超额的利益,管理层的在职消费不仅会对高管自身的声誉造成影响,也会使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受损,使企业业绩下降,且在职消费的普遍发生也引发了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许多人认为在职消费与自身地位成正比,在职消费越高越能表明自身的高社会地位,因此,在高管薪酬差距的基础上,高管的职位高低、管理层权力的大小都会对高管过度在职消费产生影响。
高管薪酬差距对在职薪酬的影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其中媒体监督对公司治理的作用就是一个无形的监督力量,相比于法律制度这种强制性的手段,媒体是通过公众舆论引入社会压力起作用的,公司的违规行为若是被媒体追踪报道,则会给公司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媒体的积极追踪对于减少违规行为有着积极的作用,公司的高管较为注重自身的声誉,在没有外界报道的情况下,可能会做出在职消费等不利于企业所有者的行为,而媒体的监督会使得他们减少这种行为,并为了获得良好的形象而修正自己的不良做法,做出有益于股东的事,在国内的研究中发现,媒体监督可以起到降低盈余管理、改善收入差距的作用,但媒体报道带来的影响也不全是正面的,相比于国外,我国媒体报道偏重于负面,不能很好的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披露,给企业造成了较大的负担,且媒体披露也可能会有失偏颇,法律环境相对来说完善力度也不够,这也是制约媒体监督效力的一大因素;翟胜宝、杨德明等(2015)的研究发现,尽管媒体报道会有效抑制在职消费问题,但这种情况也会因地区而异,这表明了媒体监督也不是对所有的企业“一视同仁”,会受到种种外部因素的制约。
高管薪酬的制定来源于委托代理问题,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Bede和Means就对委托代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最初的委托代理相关理论,Jensen等人于1976年,在之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明确的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生产化和专业化导致委托代理的出现成为必然,企业所有者委托经理人等为其服务,并赋予一定的权力和报酬。当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目的出现差异时,委托代理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在寻找最有效的契约形式的过程中,薪酬契约的高可操作性和低设计成本就成了当下解决代理问题的主要工具。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尽管委托人通过货币薪酬安排、股权激励、期权计划等经济契约来激励代理人为所有者利益提供服务,但薪酬的制定也要考虑诸多因素。根据心理契约理论,人是有追求公平偏好的,在现代的契约结构中,交易型心理契约占据了主要地位,虽然它不会出现在有形的契约中,却能够直接影响高管的行为,低于高管心理契约的薪酬差距可能会导致工作的心态消极,措施企业发展机遇、降低企业绩效,更进一步,可能会使高管为保住“颜面”而做出例如大肆使用公款吃喝、进行奢靡消费等不利于公司的事。
在当今社会,高管的在职消费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代理问题,高管这种寻求私利的行为为企业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浪费企业资源、损害企业形象,因此,增加管理层持股等方法在现代企业高管薪酬契约中逐渐增多。
但有研究表明,管理层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很难获得,他们与普通股东基于物质资本以及金融资本贡献比例享受到的剩余索取权有本质差别,根据契约的互惠性,每个高管都对自身的付出和收获有所衡量,站在他们的角度,获得充分合理的薪酬是应得的权利,也是企业所有者的义务,如果委托人没有给予代理人所预期的薪酬,甚至与其他同行业企业高管的薪酬差距巨大,可能会导致高管心理的极度不平衡,从而影响其代理行为,诱发在职消费。在职消费具有可操作性灵活的特点,是一种隐性激励,这种特征就使得它可能会受到高管的欢迎,被用来当做对自己努力的补偿,不乏有的高管自律能力较低,且嫉妒心强,薪酬差距就给了他们挥霍公款的理由。
因此,当高管的自身薪酬与外部薪酬相比较低时,他们可能会运用手中的权力使用在职消费来弥补自己薪酬预期的不足,促使在职消费程度上升。
1932年伯利和米恩斯提出了控制权理论,他们的研究得出,权力的集中和公司制度中监督机制的缺失或者不完善,都会为权力的滥用提供环境,当企业内部的相关监督部门的权力较弱、而管理层权力膨胀时,面对在职消费这种具有很大诱惑力的隐性“福利”,高管可能会运用权力寻租来为自己博取更多的奢靡消费。杨志强等(2014)通过分析我国2010-2011年上市公司数据证实了管理层权力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呈现正相关。
Bebehuk等学者(2003)综合了之前的研究,提出了管理层权力理论,认为管理层倾向于在薪酬契约制定过程和经营业绩评价的过程中行使对公司治理的控制权,进而影响高管薪酬业绩的敏感性,在企业所有者通过薪酬契约解决代理问题的时候,权力过大的管理层可能会运用手中的权力进行操纵,实行寻租行为。卢锐等(2008)发现,管理层权力降低会使得高管没有较大的权力去利用在职消费弥补薪酬预期差异,进而对企业绩效的检验发现,弱化管理层权利对提高企业业绩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关于媒体监督的作用,目前学术界分为两派,一部分学者认同媒体有偏论,而另一部分学者则支持媒体治理论。媒体有偏论认为媒体报道的目的偏离了报道事实、传播事实、受人以理的轨道,而偏向了博取公众眼球,会报道目前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但为了吸引目光,可能存在隐藏或扭曲事实的情况,误导信息使用者;媒体治理论认为,媒体通过报道企业的不良行为会改善高管的做法,在职消费的过度增加不仅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反映,也表现出了治理力度的缺陷,现在的网络媒体非常丰富,这种通过声誉机制发挥监督作用的方法可能就会引起行政介入,从而加强外部监管,减少在职消费。这两种理论给媒体监督的作用带来了不确定性。
媒体监督的作用也可能会因为企业的产权不同而不同,国有企业的高管大多为政府部门任命,而民营企业的高管则是通过应聘等方式任职的,有政治背景的国企高管会更加注重自身的声誉,对于在职消费的不利报道“大事化小”,但是,民营企业的高管虽然在管理层控股等方面的待遇较好,但若是出现因薪酬差距而引发的在职消费问题,被媒体曝光以后,其处理方式多受制于企业所有者;但民营企业的相对待遇较好,而国有企业的高管一旦被爆出在职消费,也会面临行政方面的制裁,且随着法律机制的日益完善,利用政治背景降低不利报道的难度也有所增加。
通过文献回顾不难发现,企业对高管实行薪酬激励的效果呈现出多样性,一方面可以激励高管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收益,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一方面也会造成高管为获取高薪而进行激进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
在对在职消费的影响中发现,高管薪酬差距能够显著影响在职消费,说明了在高管心理契约的作用下,对于内外部薪酬差距的不平等这种现象,不会感到契约的互惠性,因此利用职务之便在职消费就成了为自己进行补偿的手段。且管理管理层权力越大,在职消费的程度越高,越容易抑制不住奢靡消费的冲动。
而媒体监督对缓解因高管薪酬差距带来的在职消费有一定的作用,虽然在报道时可能会出现报道不实的状况,但整体来说媒体的监督还是可以得到公众的认可,成为有效减少在职消费的措施之一;对企业产权性质进行分类后重新观察发现,媒体监督对国有企业降低在职消费的影响更大,原因可能是最近几年政策出台,加大了对高管违规的行政处罚力度,降低了国企高管以权谋私的可能。
企业内部控制程度、高管个人特征等因素对调节高管薪酬与在职消费关系的研究在目前较少,未来可以从更多的角度进行研究,为改善公司治理、提升企业价值提供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