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因素分析

2019-12-20 00:02王欣妍
大众投资指南 2019年22期
关键词:劳动力经济大学生

王欣妍

(西安邮电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

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同时也是群众改善物质生活的主要途径,对于社会文明的提升具有现实作用。大学生的就业本身是社会劳动就业制度形成的主体,也是实施就业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研究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是解决结构性就业困难的主要方式,同时也能为后续的制度建设提供背景经验与指导。

一、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从某种角度来看,大学生就业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传统的经济发展过度关注资源配置和劳动力问题,并没有从深层次考虑到经济发展要素与劳动力要素之间的协调问题,即劳动力的数量和综合素质都应该考虑在内。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经济学者在深究经济发展原因的过程中,劳动力资本逐渐地被认为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对象,在综合素质上整体处于社会上层趋势,按照正常趋势来看,需要在某种程度上为经济发展提供质量保障,也能对经济发展起到稳定的促进作用。

反面来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也可以有利于大学生的正常就业。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过渡为现阶段的大众化,也让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各个院校扩招政策的实施使得大学生就业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也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进行控制。从具体的影响因素来看,一方面需要解决经济发展规律和大学生就业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在我国的产业发展时期,需要引导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之间的平衡,而另一方面则是规划教育资源,让高等教育作为新时期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存在。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越快,其规模也不断加大,意味着大学生的就业队伍规模扩大。要想提升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就需要通过教学科研设备、师资队伍建设等渠道来强调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形式。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因素

(一)经济体制决定就业形式

我国大学生就业体制从始至终就和经济体制密切联系,经济体制的改革或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大学毕业生由国家负责计划分配,同时伴随着我国长期实施的经济体制而不断完善。传统的包分配制度形成也是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产生的必然趋势。但是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分配制度已经与社会形势之间存在矛盾,大学生更加倾向于“自主择业”,即国家不再依靠行政手段来保障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大学毕业生将直接面临市场,并通过个人能力和个人素质来参与到就业市场的竞争环境当中,利用市场对于经济信号的反应能力来合理地配置资源,这也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

(二)经济收入问题

经济收入问题是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其就业流向会受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多数人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会考虑到自身价值的实现,所以经济实力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关键指标。我国经济发展本身就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一些发达地区的薪酬水平比不发达地区更加吸引人,所以往往会获得大学生的青睐,经济发达地区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宽阔的就业机会。但同样也是因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流向出现不平衡,这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的配置过程,更多地要从社会综合影响的角度来解决大学生未来的工作倾向[1]。

(三)利益诉求和人力制度方面的问题

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杜雨人才需求与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让传统的经济发展看似响度平稳。但从新时期的人才储备模式来看,高校、学生个人、用人单位都有着自身的利益需求,不同的行动主体在利润引导下要符合他们的利益需求,在达到相对均衡之后才能促使人力制度方面做出调整。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源的天然主体,其具有的人力资本所有权、收益权使得其与就业制度之间存在着天然不可分割性,人力资本产权的变动推动了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变革,伴随着改革的推进,市场经济要素下的资源需要实现自由配置,个体应该享受劳动成果,也使得大学生作为市场经济中的自由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稳定社会发展趋势。

三、大学生就业与经济模式的调整措施

(一)平稳的经济发展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根本方向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实践已经证明,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助推器,要想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其根本方向就是保障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当然在这一方面,相关的专家学者都会提出看法,在这里不做过多赘述,只针对大学生层面的问题进行说明。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实现了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结构转化,第一产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模式发生了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而民营企业已经实现了稳定的视力提升,无论是调整阶段还是劳动力需求阶段,都能以此为基础吸纳劳动力,并且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继续地扮演重要角色,为经济的乏力发展保驾护航[2]。

(二)妥善处理好学科与专业领域的联系

虽然大学生的数量有了明显提升,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仍然不断扩大,从根源上看仍然在于学科知识与供求关系层面出现的失衡现象。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面临的压力差异显著,各个专业之间的就业层次有所差距,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布局问题应该采取措施来不断完善。未来社会需求的是具有学科知识交叉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对于高校而言,不能一味地追求职业变化的趋势,否则会引起专业结构失衡。反之,要解决好学科和专业问题,通过院校本身的不断努力,配合国家的政策调整来实现就业形势的转变。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在各个领域都发挥了显著作用,在对待就业意识层面,也应树立市场意识,正确面对新的经济环境对于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当然高等院校本身也要具备市场危机意识,正确认识到大学生就业状况与学校办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将其作为学校核心的发展工作,以促进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就业的首要标准。例如现阶段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就是很多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旨在让学生具备岗位应用能力,能够在后续的工作中满足岗位需求[3]。

(三)转变利益主体的就业观念

就业观念和经济因素的联系紧密,且我国经济处在高速发展向高质量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的升级,使得多方经济资源呈现出整合态势,高附加值产品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特别是科技型创新人才的缺口开始产生。大学生作为高层次的劳动力资源,也需要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在环境中表现出良好的就业态势。劳动保障制度的完善也让大学生能够正确地对待经济发展带来的考验,从而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不难看出,经济发展和大学生就业之间是相互影响但相互独立的,经济因素无疑是解决大学生的问题的主要渠道。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大学生就业,并且正确认识到经济因素与社会形势层面的平衡联系。大学生作为未来高等教育的主要对象,也是社会的高层次储备劳动力,其就业问题也将成为后续工作的主要目标。

猜你喜欢
劳动力经济大学生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大学生之歌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