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蓓 朱安琪 谭小芬
2017年7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着重强调防范金融风险,此后,银保监会郭树清主席在传达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时再次强调,防范金融风险的重点在于“深入整治乱搞同业、乱加杠杆”。与传统同业满足银行间头寸调剂需要、增强银行体系稳定性不同,当前同业业务已发展成为商业银行开展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套利工具。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同业业务已经完全脱离了其调剂银行间流动性的发展初衷。
同业业务之所以异化为影子银行的套利工具,与其节省贷款额度、无需缴纳存款准备金且少计提风险资产准备有关。在金融逐利本性的刺激下,商业银行同业资产从2006年初的4.4万亿增加至2017年初的58.6万亿元,其规模扩张了十二倍多,年平均增速达24.1%。相应地,同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也从2006年初的11.7%增加至2017年1月份的25.0%。
同业业务在为商业银行带来可观收益的同时,也为其带来较大风险。例如,商业银行为获得高收益,用同业短期资金匹配基建类、房地产类等长期项目(祝继高等,2016),在同业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同业联系日益紧密的当下,一旦货币政策收紧或者资金链条断裂,很有可能导致银行体系大面积的流动性缺失,进而波及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因此,研究同业业务变迁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及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已有研究对同业业务的认识不断深化,但主要基于银行同业网络研究风险传染问题,而对个体银行经营稳定性影响的研究仍较为缺乏。本文利用商业银行微观数据研究同业业务变迁与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正是为了弥补这一研究不足。
与国内外现有文献相比,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第一,全面定性梳理不同阶段同业业务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差别性影响及影响机制,并利用中国16家上市银行的微观数据通过实证模型进行定量检验。结果表明,同业业务变迁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从传统同业业务的正向促进转变为同业业务创新的反向阻碍。其中,传统同业业务通过提高资产收益率提高银行经营稳定性;同业业务创新由于提高了杠杆率,降低了收益率,会降低银行经营稳定性。第二,利用多种方法,对同业业务与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稳健性检验,包括替换主要解释变量、区分银行规模、引入政策冲击及区分不同阶段等。结果表明,买入返售业务和同业存放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负作用尤为突出;与大银行相比,中小银行经营稳定性对同业业务更为敏感;《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俗称“127号文”)实施后,同业业务对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应收款项类投资上。
同业业务作为各银行之间发生关联的主要通道,在金融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同业业务的健康与否对宏观货币金融体系以及微观金融个体均会产生显著影响,而这些影响一般会通过同业网络进行传染。
首先,同业业务对宏观货币政策有效性及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具有影响。Perera等(2014)认为,通过同业业务缓冲货币政策的冲击,银行降低了对宏观调控的反应敏感性。Wu等(2011)以外资银行为研究的切入点,发现子公司由于可获得母公司的融资,所以受东道国货币政策影响较小。肖崎和阮健浓(2014)认为,同业业务导致社会信用扩张,从而削弱宏观调控有效性,且易引发并放大系统性风险,从而导致金融系统的不稳定。孙勇(2014)认为,银行同业业务创新突破信贷管制,提高了货币乘数,加大金融风险传染。同业业务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会强化宽松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弱化紧缩货币政策调控效果(中国人民银行惠州市中心支行,2016)。
同业业务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等的探讨。Castiglionesi等(2014)研究了同业业务提供的流动性共同保险与银行资本的关系,认为银行依靠同业市场处理可分散的流动性风险,而用银行资本应对不可兑现风险。Shin等(2009)认为,同业业务的扩张导致各银行杠杆过高、资产负债链条过长,一旦经济下行各银行均需去杠杆时,就会引发银行间的挤兑。吴念鲁等(2017)认为,同业业务期限错配严重和同业链条过长导致流动性风险日益加剧,从而引发“钱荒”等问题;中心节点银行一旦违约将对整个同业市场造成严重打击;从事同业业务的金融机构如果同时面临同业对手违约和股价下跌等问题时,更易面临流动性风险。
其次,同业业务对微观金融机构的稳定性具有影响。早期的研究如 Rochet等(1996)支持同业业务提高银行稳定性,而最近两三年内陆续有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结论更偏向于降低稳定性。周再清(2017)以同业资产为切入点研究其规模水平和结构特征对银行风险造成的影响,使用动态 GMM 面板模型进行研究的实证结果表明,从规模上来看,同业资产扩张会加剧银行风险;从结构上来看,存放同业、同业拆出这些传统同业资产作为流动性调剂的工具会降低银行风险,而买入返售等具有同业创新色彩的业务会提高风险水平,最终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总效应为正。祝继高等(2016)认为,同业业务细项中的买入返售是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的主要途径,以其为代理变量,分析商业银行参与影子银行运作的经济后果,得出商业银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业务规模越大而潜在经营风险越高的结论,且主要原因是相较于贷款业务而言,同业业务降低了银行的资产回报率。
其中,在探究同业业务对微观个体机构的影响时,学界普遍采用 Roy(1952)提出的银行破产风险指标Z指数。Cihak(2008)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爆发了系统性银行危机的银行 Z指数显著低于其他银行。Kapil等(2010)也采用Z指数作为银行风险的评价指标来研究银行风险管理。在探究具体影响机制时,国内文献主要参考 Houston等(2010)、Laeven和Levine(2009)将Z指数定义中的三部分进行拆分后回归的方法,回归结果普遍支持同业业务会降低银行的资产收益率,但关于同业业务对资本比率以及总资产收益率波动性的影响尚未达成共识。
最后,学者们在近几年内对银行同业间的交叉性风险,即同业业务整个网络风险传染也有了深入的研究,包括 Furfine(2003)在量化由银行间联邦基金风险导致的传染程度时使用的数据模拟法,及 Upper和 Andreas(2004)在估算德国银行间市场蔓延的风险时使用的矩阵法等。国内如廉永辉(2015)采用最大熵方法估计了我国的同业网络,得出网络中存在风险传染的情况是由债务银行单向传染给债权银行,即同业资产具有风险传染性,而进一步探究银行抗传染能力时,认为同业业务会显著提高银行受风险传染的可能性。陈颖等(2014)运用矩阵法对同业业务的风险传染效应进行研究后发现,国有大银行因实力雄厚,易向中小银行传染风险而自身不易感染风险,而中小银行则恰恰相反,易受风险感染但基本不具备传染风险的能力。
通过上述文献梳理,可以看出已有文献对同业业务的研究或从宏观角度分析其对金融系统的影响,或基于影子银行视角分析对微观金融机构的影响,缺乏从同业业务变迁视角分析不同阶段同业业务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不同影响,而这正是本文的努力方向。
参考高蓓(2016)等的做法,本文利用 Z指数测度我国银行经营稳定性:
其中,ROA为总资产收益率,E/A为权益资本占总资产比率,σROA为ROA在样本期间的标准差。一般认为,同业业务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渠道包括收益率渠道和杠杆率渠道。通常来说,杠杆率越低(即权益资本占总资产比率越高)、收益率越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稳定性越高。
从杠杆率渠道来看,同业业务相对于贷款业务在风险资产计提时可大幅节省资本消耗①例如,企业类债项的风险权重为 75%(小微企业)和 100%(一般企业),金融机构(限商业银行)债项的风险权重仅为20%(业务原始期限3个月内)和25%(业务原始期限3个月以上)。,提高杠杆。因此,在杠杆率渠道上,无论是传统同业业务还是同业创新业务均会提高银行杠杆,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
从收益率渠道来看,传统同业业务的开展满足了银行间头寸调剂、业务合作等需要,有利于银行资金的灵活调度和积极运用,加之同业业务较为安全,有助于增加银行收益;相反,同业创新更多追求杠杆效应,而且由于存在较多参与者,所得收益分摊后必然导致整体收益率降低。因此,同业业务通过收益率渠道对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需要区分不同发展阶段来研究。
综合来看,传统同业业务在加大杠杆的同时提高了收益率,它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但实际操作中收益率渠道的影响超过杠杆率渠道。因此,传统同业业务趋于提高银行经营稳定性;同业创新在提高银行杠杆的同时降低了其收益率,对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必然为负。
尽管客观上同业业务对银行经营稳定性具有负面作用,但相比传统信贷业务由于资产质量良莠不齐导致总资产收益率呈现较高波动性,同业资产质量相对更为稳定,且有助于调节银行流动性,属于优质金融创新工具。在实际操作中,商业银行往往存在着以同业之名行贷款之实的行为,将信贷资产包装为风险级别更低的同业资产,从而减少资本计提,导致杠杆快速提高,很可能引发自身经营风险。因此,需要严格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帮助银行优化资金配置,缓释自身资产荒。
1.传统同业业务阶段
我国同业业务最早始于1984年10月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革。此次改革将高度集中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发展为相互融通的新管理体制,即各银行间的资金不再只是经由行政命令纵向调剂,而是可以互相进行资金融通,各专业银行可以互相拆借资金,由此产生了我国最早的同业业务。
上世纪末以来,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建设的不断完善、金融体系的日益开放,国内同业业务广泛开展,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但业务类型仍主要侧重传统的同业存放、同业拆借上,开展业务的目的集中于临时性的头寸调剂、支付清算等。在这一阶段,同业业务对闲置资金进行有效配置,解决了银行短期流动性不足问题,在提高收益的同时,降低银行流动性风险,增强银行经营稳定性。
2.同业创新阶段
为应对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我国实行强刺激政策,虽短期内避免经济增速下滑,但政策的不连续导致银行后续在业务操作中不得不通过一些业务创新来规避监管,其中同业创新最为突出。早期的同业创新主要表现为通道类业务(王喆等,2016),即商业银行在面临贷款规模和贷款投向受限的情况下,通过同业渠道①这里仅研究狭义同业业务下作为过桥方的其他商业银行,对信托计划、资管计划等通道不做研究。,利用自有资金或理财资金发放贷款。
由于该业务开展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了规避信贷规模和信贷投向的监管,实现存量贷款出表、新增贷款不入表或将信贷资产包装成为同业资产,因此必然伴随着风险资产计提的减少。通过隐匿真实信贷资产规模,会减少应计提风险资产的规模;而通过包装信贷资产,会减少风险资产计提的权重,最终都会节省资本消耗,从而提高杠杆。从杠杆率渠道来看,通道类业务对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主要是由于资产端风险资产计提的减少引起的。从收益率渠道来看,由于通道机构的存在,银行利润为正常贷款利率扣除相应的通道费②需要融资企业支付的除外,如同业代付业务中委托行的中间安排费由融资企业缴付。,相比于正常贷款业务,银行的收益率有所降低。
迄今为止,我国通道类同业业务先后主要经历了同业代付、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和应收款项类投资(参见表1)。同业代付即委托行委托代付行对客户进行贷款,由于委托行做出了同业担保,因此代付行可将这笔实际的贷款业务记入同业拆出科目,无需计提风险资产,节约了资本金,提高了杠杆率,但由于收益需扣除过桥费率,所以降低了收益率。2013年,《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俗称“8号文”)实施后,为降低商业银行存量非标资产,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业务开始兴起。其以信托受益权作为主要标的资产,在两家或多家机构之间按照协议约定先买入金融资产,再按约定价格于到期日将该项金融资产返售。通常记入买入返售科目,此时风险资产只需按 20%计提,降低了资本消耗,提高了杠杆率。“2014年127号文”后,通过买入返售投资非标资产的途径被打断,应收款项类投资作为替代途径得到发展。其中,国有大行主要投资于标准化资产,股份制小行以非标资产为主。其影响银行经营稳定性的机制与买入返售类似。
表1 同业创新业务
通道类业务的盛行引起了监管机构的重视,不仅银行业的监管渐严(“2014年127号文”),信托、证券等从事相应的业务也被列入监管重点(“2012年70号文”①全称《中国银监会关于信托公司票据信托业务等有关事项的通知》。、“2013年26号文”②全称《中国证监会关于加强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监管的通知》。等)。因此,之后几年同业创新不再追求利用通道隐匿或包装信贷资产,而是逐渐转向负债端,即通过大量增加主动负债提高杠杆,撬动较薄的信用利差。这类业务主要集中于同业存单和同业理财(参见表1)。同业存单是同业存放的电子“标准化”形式,大银行通过从央行获取流动性购买中小银行同业存单获利,而中小银行则通过发行短期、低风险、低利率同业存单获取资金,购买期限更长、风险更大、利率更高的同业存单以及同业理财来进行套利。由于单笔业务信用利差远不如贷款收益,因此银行会通过重复交易提高杠杆,增加收益。
纵观我国同业业务开展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同业变迁是金融主体为增强流动性、规避监管不断进行金融创新的过程。其中同业通道主要是银行为了规避对存贷比、资本充足率以及贷款投向等方面的金融监管,隐匿或包装信贷资产,资金最终隐蔽流向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同业存单和同业理财则是银行为了获取较高收益主动增加同业负债,资金最终流向股市或债市等标准化资产。两者虽都会提高杠杆,但方式完全不同。其中,同业通道是通过在资产端减少资本消耗提高杠杆,同业存单和同业理财却是通过在负债端增加主动负债提高杠杆。此外,两者都会降低收益,从而共同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参见图1)。
为定量考察同业业务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产生的影响,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同时,为了检验同业业务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具体影响机制是否是通过杠杆率渠道和收益率渠道,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方法借鉴温忠麟(2004)的研究,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模型(1)中,Z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衡量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Z指数越大,银行经营稳定性越高。IB为主要解释变量,代表商业银行从事同业业务的规模,包括同业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重(Ibaratio)和同业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Ibdratio)。其中,同业资产包括存放同业、拆出资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同业负债包括同业存放、拆入资金、卖出回购金融资产。
模型(2)和模型(3)中被解释变量分别为资本比率(E/A)和总资产收益率(ROA),这和模型(4)用以研究从事同业业务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具体影响机制,控制变量的选取均与模型(1)相同。
控制变量由银行个体指标、行业层面指标和宏观指标构成。其中,银行个体特征指标包括银行总资产(Size)、流动性比率(Liquid)、非利息收入占比(Ninc);行业层面指标选取市场集中度(Cr4);宏观变量指标包括实际 GDP增长率(Gdpgrowth)和新增信贷占GDP比重(Loangdp),分别表示对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进行控制。εi,t为随机扰动项。主要变量的定义见表2。
表2 变量定义表
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完整性,本文在研究同业变迁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时,选取16家主要上市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在资产规模上具有较强代表性。
研究区间按照前文理论分析中对同业业务的划分标准,分别设置为 1996—2008年(传统同业阶段)和 2009—2017年(同业创新阶段)①由于2017年银监会6号文、46号文、53号文后,银行同业创新业务基本停止,因而本文数据选自2009年第一季度至2017年第三季度。。且由于上市银行的上市时间集中于 2006年、2007年,传统同业阶段季度数据不易获得,因而仅采用年度数据;同业创新阶段则采用季度数据。传统同业业务阶段获得 95个观测值,同业创新阶段获得541个观测值。其中,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来自万德(Wind)数据库,实际 GDP增长率和新增信贷等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
分别对1996—2008年和2009—2017年的数据做描述性统计。表3为1996—2008年传统同业阶段数据的统计性描述。从表3中可以看出:第一,大银行的经营稳定性指标Z指数均值为19.42,高于中小银行的均值19.09,表明大银行经营更稳健。第二,由于大银行中的工行等在早期曾出现过亏损且亏损数超过了权益类科目的余额合计,导致资本比率出现负值(样本点:2003年工商银行、2004年工商银行、2007年农业银行),因此大银行资本比率的均值仅为 3.20,但去除极端值后的资本比率均值为 4.96,高于中小银行。第三,由于严格的金融管制,早期不同规模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几乎没有差异。表4为 2009—2017年同业创新阶段数据统计性描述结果,可以看出:第一,与传统同业阶段相比,同业创新阶段大银行和中小银行的经营稳定性指标Z指数均出现大幅上升,表明银行上市后经营更加稳健,且大银行经营稳定性显著高于中小银行。第二,大银行上市后资本比率增加了 3.43个百分点,高于中小银行 1.3个百分点的增加幅度。第三,受金融管制放松影响,大银行和中小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均出现大幅下降,但中小银行资产收益率的下降幅度更大。第四,与 1996—2008年相比,同业资产比率下降,但同业负债比率上升,表明商业银行对同业业务的依赖度增加。第五,中小银行规模增速和非利息收入占比增速均超过大银行,表明中小银行自 2009年后快速扩张且中间业务增长迅速。
表3 传统同业阶段数据描述性统计(1996—2008年)
表4 同业创新阶段数据描述性统计(2009—2017年)
1.传统同业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经过 Wald检验和 B-P检验,模型拒绝混合估计方法;根据 Hausman检验结果,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5中模型1和模型5所示。可以看出,同业资产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且其每增加1个百分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增加0.674个百分点,该结果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而同业负债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影响不显著。
由于传统同业业务中只有同业资产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影响的总效应显著,因此仅对同业资产的影响机制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回归结果如表5中模型 2、模型 3、模型 4所示。模型 2、模型 3结果表明,同业资产对资本比率和收益率影响显著,因此可在模型4中继续加入中介变量E/A和ROA进一步检验。模型4中,两个中介变量的系数均在1%水平下显著,而同业资产系数不显著,表明同业资产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提高是通过增加商业银行的资本比率和资产收益率的完全中介效应实现的。表5中模型 6、7为同业负债对 E/A和 ROA的回归结果,回归结果表明同业负债只对银行的收益率略有提高,且这种效应不能够传导到银行整体经营稳定性上。
因此总体来说,传统同业业务(主要表现为同业拆借业务)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提高资产收益率实现。拆出行对闲置资金进行积极运用,以获取额外收益;而拆入行则通过增加资金来源进行后续投资,以提高自身收益率。拆出行相比拆入行,可更大程度提高自身资产收益率,因而会增强经营稳定性。
表5 传统同业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
2.同业创新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根据检验结果,依然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的回归结果分别见表6中模型 1和模型 5。可以看出,同业资产与同业负债对银行的经营稳定性均有显著负作用,同业资产每增加 1个百分点,银行经营稳定性下降1.49个百分点,同业负债每增加1个百分点,银行经营稳定性下降0.62个百分点,且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因此,同业创新与传统同业相比,会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有负面影响,且同业资产与同业负债相比,对银行经营稳定性的负面影响更大。表6中模型2和模型3为中介变量资本比率和总资产收益率的回归结果,模型4为同业资产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回归结果显示,两个中介变量系数显著,但同业资产系数不显著,表明同业资产对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为完全中介效应,其中杠杆率渠道的中介效应约为-1.44(-0.08×18.12),收益率渠道的中介效应约为-0.35(-0.01×34.85),即同业资产是通过降低银行的资本比率和收益率来降低银行的经营稳定性,且同业资产通过杠杆率渠道对银行稳定性施加的影响更大。模型 6和模型 7为同业负债对中介变量资本比率和总资产收益率的回归结果,模型 8为同业负债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回归结果表明,同业负债会显著降低商业银行资本比率和资产收益率从而降低银行稳定性,但从程度上看,同业负债杠杆率渠道中介效应仅为-0.55(-0.03×18.25),相比于同业资产而言,对商业银行杠杆率提高的影响更小,因而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稳定性呈现出较弱的负面效应。
表6 同业创新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及影响机制
结合前文分析,资产端杠杆率的提高主要表现为通道类业务的同业包装导致的风险资产计提减少,而负债端杠杆率的提高主要表现为中小银行主动发行同业存单加杠杆,尽管同业存单在近几年快速兴起、规模大幅增长,但由于其较早被纳入严格监管,同业存单对银行杆杆率的提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弱于早期五花八门的通道类业务,因而同业负债对银行稳定性的负面影响目前来看弱于同业资产对其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规模对其经营稳定性呈现负面影响,这与徐明东和陈学彬(2012)、杨天宇和钟宇平(2013)等人的估计结果一致,表明当银行资产规模上升时,其经营稳定性会下降,印证了“过大易折”(too big to fail)的政府隐性担保使银行有动力通过从事高风险业务扩张规模,最终导致自身稳定性减弱。
表7 同业创新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及影响机制:考虑动态面板模型
1.考虑动态面板模型。由于风险具有持续性,银行上期稳定性程度会对本期稳定性造成影响,因此在模型中纳入Z-Score的滞后项Zi,t-1,构建模型:
对于动态面板模型,长面板型数据更适用LSDVC模型,但其前提条件过于苛刻①需满足所有解释变量均为严格外生。,因此本文在严格控制工具变量的滞后阶数的情况下采用系统 GMM 模型,回归结果分别见表6和表7模型2。AR(2)检验和Sargan检验的p值均大于0.1,表明通过了二阶自相关检验和过度识别检验,因此模型设定和工具变量选取均有效。被解释变量的一阶滞后项 L1.Z显著为正,表明银行的稳定性程度确实存在持续性。动态面板模型中各解释变量回归结果与原模型高度一致,支持同业资产与同业负债均会负面影响银行经营稳定性且同业资产负面影响更大的结论。
同时为了对同业业务的影响机制进行稳健性检验,使用动态面板模型估计中介效应,将Z-Score的一阶滞后项 L1.Z与中介变量E/A和ROA同时加入模型,回归结果见表7中模型2和模型4。结果与原结论一致,表明结果具有稳健性。
2.替换主要解释变量。为了分析具体同业业务对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本文用存放同业、拆出资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等同业业务细项替代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项。从表8中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同业资产主要通过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业务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同业负债主要通过同业存放业务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①其中,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和同业存放分别是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的主要构成业务。,且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高于同业存放业务,与同业资产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高于同业负债的结论一致,表明回归结果具有稳健性。
为保证结果的可靠性,使用动态面板模型,加入一阶滞后项 L1.Z再次对同业创新业务中最具影子银行色彩的买入返售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业务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8模型4和模型8。结果表明这两项最有可能“以同业之名,行贷款之实”的业务确实显著降低银行经营稳定性,证明了前文的观点。
表8 同业业务细项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
续表8
3.区分银行规模。本文将 16家上市银行划分为大银行和中小银行两组①大银行组包括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和交行,其中除交行资产规模9万亿外,其他四家资产规模均在 20万亿以上;其余11家银行为中小银行组,资产规模基本为六七万亿。,分别检验在不同规模银行组中同业创新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
分别对两组长面板数据进行组间异方差、组内自相关和组间截面相关检验后,采用 PCSE模型进行回归。结果如表9所示,可以看出,对大银行而言,同业资产会降低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而同业负债则会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细分来看,同业资产对银行稳定性的降低主要是由于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显著影响,而同业负债各项均趋于提高大银行的经营稳定性。对中小银行而言,从事同业业务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显著为负,且存放同业、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和同业存放、卖出回购的影响最为显著,与稳健性检验2中的结论一致。
同业负债对大银行和中小银行的不同表现,结合前文分析,可做如下解释:在负债端,中小银行倾向于发行同业存单吸收同业资金,同时,在资产端匹配同业理财、非标、委外等业务,伴随杠杆的不断加大、同业资金链条的不断拉长,期限错配等潜在风险对其经营稳定性呈显著负面影响;而大银行主要为同业存单的购买方和持有者,且大银行在选择交易对手时颇为谨慎,因此在同业存单业务上不存在类似于中小银行的问题,其负债端为同业拆入、同业存放等传统同业业务,吸收同业资金可以使大银行进行更多的资金运用,因而对大银行来说,同业负债可提高其经营稳定性。
表9 不同规模商业银行从事同业业务对其经营稳定性的影响
4.引入政策冲击。2009年开始迅猛发展的同业创新业务极大地弱化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稳定性。因此,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14年4月24日出台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即“127号文”,进一步规范了同业业务的发展。为了研究“127号文”的出台是否改变了同业业务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本部分引入“127号文”政策虚拟变量(d127)进行回归。分别对两组长面板数据进行组间异方差、组内自相关和组间截面相关检验后,采用 PCSE模型进行回归。结果如表10中模型1和模型2所示。可以看出,“127号文”的出台会提高银行经营稳定性。
为进一步分析“127号文”的出台对大银行和中小银行的影响是否存在不同,使用双重差分模型(DID),引入银行规模虚拟变量(sizedummy)及银行规模虚拟变量与“127号文”政策虚拟变量的交乘项(d127∗sizedummy)进行回归。分别对两组长面板数据进行组间异方差、组内自相关、组间截面相关检验后,采用 PCSE模型进行回归。结果如表10中模型3和模型4所示,可以看出,“127号文”虚拟变量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127号文”的出台会增强银行的经营稳定性,但“127号文”虚拟变量与银行规模虚拟变量交乘项(d127∗sizedummy)并不显著,表明“127号文”对不同规模银行的影响没有明显的差异性。
表10 “127号文”及应收款项类投资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
5.引入应收款项类投资。为了进一步研究近年来新兴同业创新对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本部分以应收款项类投资为代表进行实证检验。根据组间异方差、组内自相关、组间截面相关检验结果,采用PCSE模型进行回归。结果如表10中模型5、模型6所示。可以看出,应收款项类投资对银行经营稳定性具有显著负面影响。再次证明,“127号文”后,同业创新对银行经营稳定性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
本文利用16家上市银行 1996年至2017年的微观数据,分析同业变迁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及具体机制,得到的结论如下。
第一,从整体来看,同业变迁对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由正向促进作用转变为负向阻碍作用。其中,传统同业业务通过提高资产收益率来提高银行经营稳定性;相反,同业创新由于提高了杠杆率,降低了收益率,因此会降低银行经营稳定性。第二,从同业业务的结构来看,同业资产对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高于同业负债,这与同业存单等新兴同业业务规模及影响弱于通道类业务有关。第三,从区分具体同业业务来看,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和同业存放对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中,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对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高于同业存放。第四,从区分银行规模来看,同业资产对大小银行经营稳定性均呈负面影响;而同业负债会降低中小银行经营稳定性和提高大银行经营稳定性,这主要与不同银行负债端业务性质不同有关。
此外,本文还研究了“127号文”的出台对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27号文”发挥了震慑和规范同业业务乱象的作用,对大小银行经营稳定性均有增强作用。但由于“127号文”后,同业业务出现应收款项类投资以及同业存单、同业理财等新的创新,因此,同业创新业务对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并没有消失。
同业业务作为商业银行间重要的业务活动,构成了复杂的银行网络。正常的银行同业业务有助于简化个人或企业的支付行为,并起到调节银行间流动性的作用,但如果将其他业务伪装为同业业务,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很可能引致整个金融系统的流动性风险。因此,规范同业业务的健康发展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对此,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第一,强化对同业业务的管理。目前虽对资管业务具有严格监管,但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开展,混业经营下的大同业趋势不可扭转,因而需要未雨绸缪,提前研究如何针对大同业加强监管,例如,实施功能性监管。第二,防范同业业务的潜在风险。同业业务最主要的风险通常认为是流动性风险,为了防范流动性风险的爆发,可限定同业资产规模占银行总资产规模比重的上限;将同业流动性风险防范纳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监管每家银行的同业风险敞口;引入价格指标,对同业风险敞口过大的银行所进行的同业拆借实施惩罚性利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