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LU
如果你养狗狗,读一读爱德华·司徒欧登的《遛狗人日记》会是不错的选择。书中文章皆来自作者的专栏,专栏记录了他遛自己的爱犬Kudu时的种种思考,——那些感受定会引起遛狗人的共鸣:
“如果你带着一条狗,你就可以和任何人说话,任何人也可以和你说话,而且不拘话题”,“狗生活中最平凡琐碎的时刻也成为奇迹,让我们反复惊叹、讨论、放声大笑,甚至投入比人类家庭还多的关注”……
作者和他的贵族狗Kudu与伦敦最棒的巴特西公园共同分享着“像简·奥斯汀小说”一样的內容:散步、交际、追逐母狗……其精彩程度恐怕连达西先生也要自叹弗如:一次,Kudu的鼻子锁定公园最著名的遛狗人——撒切尔夫人的鞋子,但它的政治嗅觉还是敏锐的,关键时刻没有抬腿,而撒切尔夫人则报以优雅一笑。
作为一名主流新闻记者,爱德华定期主持BBC的第四频道节目。刚开始工作时,如果有人对他说:有一天你会为狗狗写专栏,他一定会大笑起来,然而人生就像坐过山车,有高峰也有低谷。工作了30多年后,爱德华失去了节目主播的工作,这对他来说是个相当大的打击。
恰在这时,《每日电讯报》请爱德华以遛狗为题开一档专栏,这份邀请给了他极大的安慰。从奔忙在新闻前线,到跟在狗绳后面漫步,改变让爱德华拥有了不同寻常的收获。
当遛狗成为一种写作实践,爱德华开始探索更广阔的领域——“战争、时事、办公室政治、浪漫恋情、勇气、内疚、抑郁、荣誉和英雄主义、我们的责任感和生活中的秩序”,并给出一系列的洞察和评论。
似乎一切问题在遛狗时都有了全新的观察点。新闻人常说:“狗咬人不算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遛狗之后爱德华发现狗咬人也是完美的新闻题材:当被迫搬出爱丽舍宫时,马耳他梗咬了他的主人希拉克作为报复,可见:当总统不成功,养狗也养不好
写作狗专栏,让爱德华换一个角度去审视自己职业生涯:一直以来,新闻采访都是从事件中心向深处挖掘,而对狗的观察却是细枝末节最重要;主持时事节目,他需要将个人观点从言谈和稿件中剔除出去,写遛狗专栏则完全是个人化的写作,——他甚至试着以狗的语气来写作。
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电视是“冷酷的媒体”,广播是“热情的媒体”,而爱德华发现专栏是更加“热情”的媒体:读者热衷于与他对话,他的文字激发了更多人对狗的热爱……
一年以后,《每日电讯报》停止了遛狗专栏,不过此时爱德华已重新开始广播工作。回首这一段文字生涯,他说:“从Kudu身上,我学到了富有想象力的闲逛的价值——在激发想象的地方四处嗅嗅,跟在狗绳后面漫步,却不太担心它会带我去哪里。”
尽管从未养过狗,但《遛狗人日记》却给了我很深的触动,因为我也曾遭遇过与作者相似的“职业危机”: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着,可突然有一天,被喊了“停!”幸运的是,也有一档专栏——“惟书香”在助我一苇渡江。
那时,每周都去借书。从家到图书馆的这段路,就像我的“遛狗”之路,而书就是我的“爱犬”——抱着出门、拎着回家,一起做伴、吃饭、入梦,一起将寂寞且充实的时光酿成文字。
专栏如壁炉,以文字作柴火燃烧它——的确是更热的“媒体”——读书和写字散发出的光和热,在我“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我一种内在的力量”(梁晓声),伴我走出困境。
(编辑·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