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睿欣
谷歌前总裁Eric Schmit曾说, 网上每两天产生的资讯,就等同于人类文明开始到2003年的总和。如此巨大的资讯库,再经过社交网圈,比如脸书微信微博的推荐,加上维基搜索的方便,任何人只要手一伸到网内,资讯就如蚂蚁见糖,全部爬上来,甩都甩不掉。
于是行走虚拟江湖的身手比父母轻巧的孩子们,往往一下了网,身上沾粘的资讯多到会让人惊奇。
有一天,我就在一个公共场所里,亲眼见识到以下的情景:
夫妻两人带着儿子在图书馆做功课看书,不晓得为什么,夫妻两人谈话的声音越来越大,脸色也越来越难看,好像随时有人就要翻桌。
突然,一直无动于衷盯着平板的儿子抬起头,对那位已在冒烟的爸爸说:“你别惹妈妈了,她脾气这么不好,一定是每个月身体固定有那种状况了!”男孩缺了牙的嘴说话时张得特大。
大人听见,仿佛后脑勺被石头丢中,来不及痛地发愣,忘了上一秒钟还是冤家,霎时彼此深深对看,变成一对相知相许的患难夫妻。然后,妻子掩着嘴开始笑,笑到弯腰,而丈夫则尴尬地蹲下来,望着儿子那张稚气的脸,仿佛看到外星来的小王子。
“怎么,爸你不懂吗?”那孩子斜眼看爸爸,明明顶多七八岁,表情却老气横秋。
“小孩子乱讲什么?你哪儿知道这个的?”他卷起拳头,轻轻撞着眼前那个“迷你自己”的额头。
“什么乱讲,这是医学常识你懂吗? ”
“医学常识?那你要不要解释给我听?”爸爸脸上的表情是一个生气包着一个笑容,而且没包好。
“太复杂了!我哪儿记得?反正网页上有,要不我发给你看。只有女人才会,咱们男人没有的事儿,所以你得让着妈一点!”
“你怎么知道?”爸妈惊喜地问,仿佛突然发现孩子是天才。
“网络有,我同学都知道,只有你不知道!”孩子不耐烦地答,仿佛突然发现爸妈原来如此知识浅薄。
当资讯满天飞的时候,不晓得你有无问过,我们究竟学到了什么?又留住了什么?
也许我比较贪心,当网络和科技携手快跑后,生活中常常出现一种措手不及的恐慌在窜走。好多东西,我总觉得抓不完,流走又可惜。
听演讲时,拿手机先录了音再说;生日会、领奖典礼,那得举起手机先咔嚓咔嚓拍下来;上网查资料时先标上书签再回来读;有很棒的电子书先存档有空再读。突然间,人类的记忆变成了一只章鱼,同时可以伸出好多只手来抓住值得留下的宝贝。
云端仓库满足了我们不但拥有,还要储藏起来私有的欲望。从前爱书人贪心,家里藏书多到很多书只看了书皮,没读过的比读过的还多,偶尔重复买,就已经会偷偷觉得过意不去。但现在,我们放在云端里的档案,无论是视频还是文字、图片,可能超过四分之三以上,自己连它们曾经“存在”的印象都没有,至于重复的,类似的,或是根本无用的存在,早已是家常便饭。
多,暂时没人再问是不是个问题,我只想问:多,是否代表拥有?
因为有录音, 越来越多学生听课时不那么努力吸收;生日会、领奖典礼,人手一机,大家都忙着照相,全场望去,没几个亲友真正“参与”;我们,渐渐失去深刻体验现场的机会,总是等到事后才划着手机,对过去留下的影儿,笑得像傻瓜。
而上网做研究学习时,我们更是扫描着一张又一张的网页,看着一个又一个的大标题,却不曾仔细阅读内容;至于那些太容易下载,轻易可以被收纳进一个小平板或手机里的上千本电子书,总是跟着我们到处去,等着时间的空当要钻进来时,又被我们继续寻索更多新书或好书下载的消息代替。
網络,究竟是帮助我们记得,还是成了允许我们忘记的理由?
在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刻,只要有几分钟忘了那个保险箱的存在,自己屋子里的空旷简约立刻会变成贫瘠单薄。
网络上有,那——我有什么?
我有网络!身边的儿女说。
记忆是什么?
研究脑的科学家说:记忆是神经系统储藏过去的能力。
心理学家说:记忆,是一个人对过去活动、感受和经验的印象累积。
教育家说:越难记住的东西,人往往学得越彻底。
诗人说:我们不记得过去的日子,却记得某个特定的时刻。
无名氏说:因为那些忘不了的事,让我们更坚强。
我,小声地说:人能够活得深刻,是因为有些东西那么强烈,巨大到从眼前经过时,我们如此害怕它们真的永远离去,而想尽办法,要用记忆把它们留住。
不晓得你有无这种经验?正在跟人谈话时,讲到某某资讯,明明很清楚自己在网络上读过,可是当要大显博学身手时,突然脑子一团糨糊,滴滴答答,有东西,就是讲不清楚,最后的结论是:我有存档,待会儿传给你,你自己读比较清楚!
真正的知识,必须消化吸收,被大脑的记忆储藏,可以随时提用,而不是到网络上去借用。
真正的记忆,也必须经由亲身的参与,深印到自己的记忆里面。所以再多的照片,拍得再好的录影档案,并不能代替当下经历的感受和感动,否则多年后找出来看,其实,不过提供了我们生命中曾经发生过什么的资讯。
而真正的感动,更要经过咀嚼,才会内化在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