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华
从2019年年初开始,《小康》杂志社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对关系中国百姓生活的全面小康11个关键词组成的小康指数,即:饮食指数、消费指数、公共服务指数、生命指数、生态指数、居住指数、平安指数、信用指数、教育指数、休闲指数和幸福指数分别进行了调查。
近日,《小康》杂志社又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对“2019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进行了调查。
回顾这一年的调查结果,生命小康指数得分最高——93.0分;80分至90分的共有4项,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信用小康指数(89.6分)、休闲小康指数(89.4分)、生态小康指数(88.1分)、教育小康指数(88.1分);90分以上的共有7项,除生命小康指数外,其余六项得分由高到低分别是平安小康指数(92.7分)、幸福小康指数(92.7分)、消费小康指数(91.9分)、公共服务小康指数(91.8分)、饮食小康指数(91.3分)和居住小康指数(90.2分)。
经过对“2019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与2019年度发布的全面小康11个关键词组成的小康指数调查的加权综合处理,得出“2019中国综合小康指数”为94.2分,比上年度提高6.8分。
“中国综合小康指数”的测评指标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大方面,通过这五个方面的发展状况来反映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2019年,这五大方面的指数得分均比上年度有所提高:经济建设指数为97.2分,比上年提高4.1分;社会建设指数为93.5分,政治建设指数为93.7分,均比上年提高了6.9分;文化建设指数为92.5分,比上年提高了7.8分;生态文明指数为92.1分,比上年提高了10.7分。
“中国全面小康进程中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一直都是“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的保留题目,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养老政策排在了首位,这还是自2005年以来该选项首次超越食品安全、登上榜首。
我国正在快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49亿,占总人口的17.9%,并且预计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从现在的2.5亿增长到接近5亿,将近翻一番。
养老难题凸显,国家层面的政策措施不断。4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8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支持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建立保险、福利和救助相衔接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9月11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提出发展医养保险,增加老年人可选择的商业保险品种,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近日,国家卫健委、发改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三项具体量化工作指标,到2022年,一是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50%以上,二是80%以上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30%。
國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指出,健康是保障老年人独立自主和参与社会的基础。推进健康老龄化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任务,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而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01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7.0岁,但据研究,我国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例高达75%,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非常迫切。
《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提出到2022年,老年健康相关制度、标准、规范基本建立,老年健康服务机构数量显著增加,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服务队伍更加壮大,服务资源配置更趋合理,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得到基本满足。
同时,多项政策措施均传递出一个共同信号——未来,商业保险须在养老保障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注:★2019年度中国综合小康指数是经过对“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处理,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监测数据得出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制度,目前整个养老保障体系由三部分构成,第一支柱是由国家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是由用人单位主导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是由家庭或个人安排的养老储蓄方式形成的养老保障。目前,整个养老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搭建,基本政策目标和内容都比较明确,但是相对第一支柱,第二和第三支柱发展非常缓慢,这就是现实状况。”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封进在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封进的这一观点,在“2019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中亦有所印证,调查显示,虽然人们普遍都有养老焦虑,但是超八成受访者没有购买过商业养老保险。
封进介绍称,自2010年以来,不仅普通寿险保费占GDP比重一直没涨,而且商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也没有随着老龄化的提升而提升。“保险公司对此也十分困惑。业内认为问题主要在于两点:一是基本养老保险2009年开始推行,2010年开始扩面,近十年时间发展迅速,第一支柱发展得好,人们对商业养老保险的需求便会减少;二是目前市面上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收益率普遍较低,相比家庭储蓄,不仅没有收益上的优势,流动性还更差,一旦人们认为第一支柱有所不足,可能更倾向储蓄方式,而非购买商业养老保险。”
2019年,受禁养限养的养殖环保政策和非洲猪瘟的影响,猪肉价格持续上涨。最新数据显示,10月份的猪肉价格同比增长101.3%。猪肉是老百姓最离不开的肉类消费品,关系菜篮子,也是物价指数最大的权重之一,关系“钱袋子”,受猪肉价格上涨影响,10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整体增长3.8%。
物价变动,既是经济议题,更是民生关切。自8月份开始,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国务院常务会议四度部署稳肉价、保供应,强调要多措并举恢复生猪生产,规范市场秩序。
为让民众吃上便宜猪肉,各部委纷纷行动起来,国家发改委推出了鼓励多养猪扩大猪肉产能、推动猪肉替代以及补贴猪肉消费者三方面措施;农业农村部提出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支持生猪养殖场(户)购置自动饲喂、环境控制、疫病防控、废弃物处理等农机装备;商务部密切跟踪市场动态,会同相关部门适时投放中央储备冻猪肉,增加肉类市场供应……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在积极行动,广东、四川、江西、天津、上海、江苏等多个省市都在通过各种方式,支持生猪生产发展。
对于这些措施,中国银行资深经济学家周景彤予以肯定,他告诉《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根据历史数据来看,母猪存栏同比对猪肉价格同比有3个季度左右的领先性,考虑到当前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母猪存栏量的上升,加上我国加大了猪肉等肉类的进口力度,因此预计猪肉价格将在2020年第二季度见顶。
同时,他提醒道,本轮CPI的上行主要由猪肉价格上涨引起,但猪肉价格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的特点,随着猪肉供给的逐步恢复,猪肉价格将逐步下行。未来要避免农产品政策制定的一刀切,引导市场预期避免形成持续的通胀预期,以免出现资金由其他领域过度流入至以猪肉为代表的个别农产品领域。
猪肉价格上涨引起的连锁反应,在“2019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中亦有所体现,继2016年、2018年上榜“中国全面小康进程中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后,本年度,物价问题再次上榜,紧随养老政策、医疗改革,一跃升至第三位,比去年提升了7名。
另外,本年度,“中国全面小康进程中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排行榜出现了一个新面孔,即排在第六位的“公民社会生活心态”,这还是该选项自2005年中国综合小康指数首次发布以来第一次上榜。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室主任王俊秀介绍,社会心态是一个社会中多数成员表现出的普遍、一致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现代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维度。之所以在“2019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中受到广泛关注,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经济发展形势不明朗,人们对自己的判断不确定,需要寻找参照物去肯定或者否定自己的判断;二是随着信息技术的發展,传播方式不断革新,人们有了很多的渠道去关注、了解社会心态的问题。
在“中国全面小康进程中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排行榜上,跻身前十位的还有:住房改革、食品安全、教育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就业问题和房价。
(感谢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吕庆喆提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