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理念植入地方特色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2019-12-19 02:02贺祯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金融学金融专业

贺祯

【摘 要】本文阐述创新创业教育对地方特色金融学人才培养的内涵要求,针对创新创业理念植入地方特色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机制保障、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融合度、创新创业教材、实践教学环境和教学环节、师资力量、教学手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教材研发、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产学研用”金融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创新创业氛围营造、创新创业基金投入、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建立等方面推动创新创业理念植入地方特色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

【关键词】创新创业  地方特色金融学专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C-0129-05

地方高校在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金融学专业人才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面向东盟金融开放门户建设、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等的实施,广西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金融高素质人才紧缺,人才供求矛盾突出且有扩大趋势。这对广西地方高等院校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层次金融人才提出重大需求。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如何结合地方特色开展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也是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对地方特色金融学人才培养的内涵要求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校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要将其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是提升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让学生在校期间孵化出一个小公司自谋职业,而是培养学生有创业的梦想,能够具备全面的素质,在未来有能力凭借知识、技术和资源开办创新型企业。因此,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应该是在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从创新创业教育对地方特色金融学人才培养的内涵要求看,首先是要考虑顺应国家教育教学理念新变革问题,更好地针对解决当前我国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高校与行业相脱节、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相脱节等突出问题。广西高等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紧密对接区域经济金融发展需求,着力提高教育培养能力,注重培养金融类大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综合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将教育的重心从学历教育本位转移到能力本位上来,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融合,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相融通,加大知识融通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创新创业理念植入地方特色金融学人才培养上,应从理念、专业、能力、岗位和人才体系等多方面多角度来理解,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依托具有金融学优势特色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金融行业职业素养、具有较强的金融保险岗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较快地进入中高金融管理层的具备发展潜质的复合型、开放型、创新型、应用型的卓越人才。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对地方特色金融学人才培养的内涵要求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创新创业理念植入地方特色金融学人才培养需要一种联合培养新机制,遵循“社会需求、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的原则;二是创新创业理念植入地方特色金融学人才培养需要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创新创业理念植入地方特色金融学人才培养需要一种新的教师能力评价体系;四是创新创业理念植入地方特色金融学人才培养需要新的激励机制。

二、创新创业理念植入地方特色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从目前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尽管学校及学生都意识到创新创业理念植入的重要性,而且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当中也依据教育部的要求增加了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环节的比例,但由于教学手段以及学生学习的意识及方法等原因导致重理论、輕实践、不善于学以致用等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会使学校培养的金融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系统合力的创新创业机制保障持续动力。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受到学校、学院的高度重视,并形成规范性文件,实行定期检查或给予适当指导。但创新创业活动是一项集合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等多方面力量的复杂系统,需要持续的多元化的规范制度支持和保障,在具体实施中也面临着缺乏系统合力的创新创业机制保障持续动力问题。

(二)创新创业教育在“全过程育人”中作用尚有待加强。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在不断改革和探索的阶段,普及和渗透力度在整个地方特色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作用尚未能完全体现。创新创业教育更接近一种个人拓展活动,比如学生自主参加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等,这些活动仅仅只是涉及部分专业的学生,在“全过程育人”中作用尚有待加强。

(三)人才培养方案某些方面对创新创业理念突出不够。首先,虽然不少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已经拟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渗透与实践,但也缺乏人才培养方案落地的动力与实际。其次,创新创业理念下人才的培养还是有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情况。比如课程设置上,更侧重的是在知识和内容方面的理论教育,在学生品行、视角、思想、思维等方面并没有切实质融入创新创业的理念和精神。同时,专业人才的专业和行业特色不明显。在培养专业人才设计和操作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进行金融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专业和行业当中也缺乏竞争力,以致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清和动力不足,对于社会竞争中金融行业和岗位对相关能力的要求没有概念和方向,也体会不到创新创业教育植入与渗透的必要。

(四)创新创业理念与课程体系融合度有待加强。在探索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学院作了一些如“互联网+”“创业投资”“大学生创业”“定点扶贫”等方面的研究课题和项目,旨在深入了解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性与可行性,但相关活动开展的频率和效率还是相对不高,甚至无法有效或全面地实现对学生创业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有些相关课程甚至只针对部分专业的学生开放,而且只是定位为对学生创业知识、技能提高的学科基础类课程。

(五)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的专业针对性教材仍然缺乏。不管是专业提升还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都需要有配套的好教材。但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类教材有的侧重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宣传,内容枯燥乏味。没有专门针对金融专业进行应用创新,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的相关教材编写方面多以国外教材或国内外成熟大企业的创业案例为参考,缺乏与地方创新创业的实际接轨,且极少以大学生在金融领域创新创业的案例为例,因而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并起到有效的导向作用。

(六)创新创业理念的育人实践教学环境和教学环节仍显薄弱。创新创业理念植入地方特色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符合社会需求的“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教育的深入。但在改革实践中,金融专业仿真实训室尚未能实现智能化管理,有的联系的校外实习基地也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实习需求甚至有些还只是徒有虚名;在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安排与设置方面还有不够完善,有些老师尚停留在纸上谈兵。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会局限学生的视野—— 重理论而轻实践,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七)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师资力量仍有待加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是具有良好的师资力量。虽然高校教师大多学历高、科研强,是博士、教授等,有不少学术型人才—— 专业知识丰富、教学经验足,但缺乏企业工作经历,缺乏创业经验以及专业实践能力,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会疏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也严重制约了其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领头羊”角色。

(八)符合创新创业理念育人的教学手段缺乏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有些参与创新创业课程教授的老师本身就缺乏创业经历,没有实践的案例和引导,学生接受这样的课程会感觉被动与无趣,严重打击了学生参与创业课程的热忱与积极性,也无法提高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思辨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又与创新创业理念植入专业课程的初衷相背离。在教学实践的实际还存在另一种情况,将创业课程排在大四阶段,有些学生因为考研或找工作等原因不得不中断或放弃参与教学活动,使得这些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在教学中“无处安放”。另外,当今的学生处于获取信息手段多样化的时代,网络课程、社会机构的创业培训也可以让他们自由地汲取创业相关的信息。这会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造成挑战。因此“纸上谈兵”式教学在“知识爆炸”的年代已经明显不合时宜。由此可见,如何切实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理念并改变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的状态,是本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

三、创新创业理念植入地方特色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与对策

(一)强化金融专业师资队伍的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教师是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性因素。金融专业就业范围广阔,除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基金、私募等金融机构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外,系统研发、教育培训、企业财务、投融资相关部门、互联网金融行业也属于金融工作从业范畴。因此,广西财经学院可以从金融行业、企业聘请从业和创业经验丰富的企业家、行业专家、企业负责任等作为创新创业导师。

同时,注重提高校内专职教师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累积培养,培养和提高专职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意识。广西财经学院应当加强校企沟通,构建和打造学院和企业互动平台,为教师到金融机构以及政企相关行业和部门进行挂职实践,参与课题研讨、学习调研创造条件,从而打造全方位、专兼结合的金融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助力金融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更好地加强金融专业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的提升发展。

(二)继续优化创新创业理念植入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课程体系。具体如下:

1.加强创新创业理念植入通识类课程。创新创业专业知识传授、创新创业意识的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对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和创新创业类课程进一步融合提出了要求,建议可以开设下列课程。在大一学年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如针对大一新生第一学期开设创业基础课程,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观念,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了解创新创业的基础和内核以及创新创业之间的联系。在第二学期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创业相关的基础课程,引導和支持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帮助学生最终实现创业或者职业发展目标。同时,由于金融学专业本身的专业学习,学校可以在学生对本专业的金融知识以及专业发展方向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后,在大二下学期开设金融专业相关认知课程,邀请金融领域相关从业人员、行业专家、创业者给学生举办相关讲座,传授金融行业实际从业经验、相关创业经历;组织学生去金融机构见习实习,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工作氛围;鼓励学生了解个人征信,通过打印征信报告感受社会责任感和金融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的创业机遇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动力,除大一、大二开设计算机基础外,大三可以增设“互联网+金融”相关课程,引导使学生掌握互联网金融平台搭建、开发、维护、推广、运营所需要的相关能力,同时开设金融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相关课程,让学生理解金融大数据对于金融行业转型以及新机遇的重要性,使学生拥有数据的敏感度和洞察力,最终获得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能力和敏锐。

2.创新创业深度融合和相互渗透金融专业类课程。要勇于打破传统课程体系,促进金融相关专业课程,打造具有创新创业特色和针对性的个性专业课程模式,如充分进行课程资源优化整合,理论联系实际,将例如税法、企业投融资规划、经济法等相关课程中与创新创业有关的部分进行重点整合,实务操作,将课堂教学、实务操作、创业实践充分结合;同时在全校金融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中,增加创新创业相关课时量,融入渗透创新创业有关内容,配合相关章节的课堂讲授,打造金融专业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独特性和优势,促进创业课程和金融专业基础课程的深度融合。

3.加强第二课堂学分体系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支撑。打造专业学分和创新创业学分并行的双轨制和学分考核办法,逐步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和创新创业学分的部分,除了专业相关课程以及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外,通过学分奖励的形式开设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学分体系。学生修读的学分包括专业学分(第一课堂学分体系)和创新创业实践学分(第二课堂学分体系)。学生除了要完成相应的专业学分外,还应该完成相应的创新创业学分才能通过毕业审核。创新创业实践学分的认定范围包括学科竞赛、科学研究、发明创造、自主创业、职业资格、文体竞赛、社会实践实习、社团活动、自主学习等,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有机结合,打造个性化的创新学分方案和构成,鼓励学生开拓多元化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继续优化创新创业理念植入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课堂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以及专业实践是创新创业课程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激发学生创业信心以及提高创业成功率。因此,有必要调整目前单一片面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鼓励大学生观摩和参与创业实践活动,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并适时指导学生创业实践。

因此,在改进原有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的基础上,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也要进行适当调整。如鼓励师生双方沟通互动,第一课堂进行理论知识传授后,配合第二课堂的相关创业实践、沙盘模拟以及创业竞赛,进行相关学分授予和荣誉鼓励。

(四)加大力度研发适合金融学专业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的教材。教学活动的有力实施必须通过教材这一重要的载体进行辅助,因此必须加强研发符合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符合创新创业精神的教材。首先,要求教师在现有的专业课教材中择优选取,用优质经典教材进行专业教学活动。其次,鼓励教师自主编撰教材,特别是实训类、创业类教材,鼓励教师与行业企业导师合作编制,将创新创业精神、方法和技能与专业教学充分结合,相辅相成,深入融合进专业教育课程之中。

(五)加大改革运用适合金融学专业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优化传统教学手段,适当调整课堂讲授和应用软件实训课程比重。大刀阔斧地去掉原先金融专业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中陈旧的知识点以及重说教轻实务、照本宣科的教学内容,取而代之的是金融专业实训课程和创新创业相关软件实操的教学内容,增加情景模拟教学的比重和课上课下创业互动教学。

(六)发挥“产学研用”金融协同育人平台以促进创新创业理念的养成。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因此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培养夯实的理论基础、融会贯通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精神和思维兼具的人才。因此,开拓金融专业校外实践基地或依托现有的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基地等“产学研用”金融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势在必行。校外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场地、资金、设备等硬件支持,同时通过校内外的导师和咨询团队提供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创业咨询和服务。校方院方也应该拓展合作对象,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和政府金融部门的合作共建,打造共建平台;争取金融业相关的企业合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平台,推动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实践;通过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企业挂职锻炼与就业实习机会,为企业提供专家库和智库解决专业技术问题,邀请行业专家来校任教等,形成校企间良性互动,打造良好的校企人才共建和业务合作关系。

校企合作的主旨在于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谋发展,共同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一方面,聘请校外合作企业和实习基地的專家到本专业有偿兼职服务授课,同时,安排校内教师去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调研来提升专业说破,形成兼具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倡导校企共建实践基地,作为学生校外实习和实践平台,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进学科、专业发展,实现学校与合作企业的双赢。这就要求财院金融专业积极为学生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加强与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合作,目前专业已拥有多个以金融业和新兴服务业为主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和实习条件,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与企业联合打造品牌、普适性的金融工程实践赛事,以赛促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检验学生实践锻炼的效果。

(七)发挥多样化渠道营造校园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氛围。学生社团是打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组织和引导创新创业活动、构建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的重要互动平台和纽带。广西财经学院金融协会、投资协会作为应用型高校金融专业学生社团的主导力量,以投资模拟大赛、挑战杯、金融知识竞赛等各类金融专业相关竞赛为立足点,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提供组织学术和创新创业类讲座、社会实践为纽带,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校企沟通活动、创业实践活动和其他社团活动为载体,营造多元化专业氛围和创新创业校园文化。

充分利用智能手机、移动客户端等互联网手段和社交新媒体平台以及校园广播、海报等渠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手段创新的创新创业宣传教育。如金融类相关竞赛宣传、学术论坛、创新创业讲座培训、创新创业学分宣传等。针对“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三创赛”等比赛以及获奖作品,定期开展赛前培训、参赛研讨会、头脑风暴、路演、优秀成果展等;定期开展企业家座谈、名师讲座等活动,开拓学生创新创业的思路和头脑,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

(八)扩大视野适度加大创新创业基金的投入力度。在学校学院层面,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战略发展方向的同时,也应当科学妥善安排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筹集、投入、具体使用、实施分配等问题,规范创新创业资金管理,细化资金管理工作。如在投入资金支持创业项目时,需要优秀的管理人才和经验丰富的商业人士负责投资基金的运作,进行市场分析和投资决策,以提高投资过程的稳定性,多元化地配置资金,降低资金风险,创建和谐的投资环境,以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

同时,通过校友会、公益团体、企业和名人冠名等方式,建立多元化创新创业资源网络,建设校友工作的学生社团,对于社团的管理工作也可以充分利用金融学生自主管理或校友会管理,形成学生主动参与自我管理的氛围,努力为校友发展提供支持以拓展校友捐赠。

(九)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具体如下:

1.教师层面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学激励制度。鼓励教师指导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如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指导和扶持学生创业实践、编写创新创业教材、开发设计产品、组织创新创业讲座等,列入教学计划内并计入教学工作量,并给予相应的物质鼓励。

2.学生层面构建创新创业奖励制度。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纳入各学院、各单位考核指标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估纳入教学评估体系。对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予以奖励,除创新创业学分外,可以适当设置一定荣誉和物质鼓励,对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给予一定启动资金支持,从而增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动力。此外,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先锋模范的引领作用,创先争优,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3.学校和政府层面争取学校和各级政府有关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通过积极申报创新创业相关课题和科研项目,获取经费;与政企相关单位开展横向课题合作以及实践合作,促进创新创业理念和思路转化为实践成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从而争取有力的政策保障和外部支持有力推动学校与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逐步构建学校与地方互动的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席成孝,刘志侃.地方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障碍及其对策——以陕西理工学院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14(2)

[2]盛革.地方高校经管专业“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平台建设——以肇庆学院为例[J].大学(研究版),2015(8)

[3]许庆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视域下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协同培养机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6)

[4]罗嘉文,苏一凡.基于“前孵化器”建设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讨[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15(5)

[5]石金艳.基于个性化教育视角探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2(2)

[6]肖贵平,郑宝东,庞杰.基于产学研用结合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4(12)

[7]王业雯,曾小燕.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高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7(18)

[8]谢雅萍.基于风险投资、企业、高校三者协同合作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模式[J].江苏科技信息,2017(1)

[9]张桂杰.大学生创业中的高校协同作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2)

[10]蒋开东,朱剑琼.大学生创业导向的高校协同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0)

[11]郄艳丽,罗二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聚焦教育,2016(12)

[12]林宁.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现实考量与理性选择[J].继续教育研究,2016(12)

[13]郭双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教育体系的改革研究——以贵州财经大学为例[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17(10)

[14]熊礼军.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项目培育研究 [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6)

[15]黄娟,李秋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模式的新思考[J].聚焦教育,2017(2)

[16]何代钦.应用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

[17]原长弘,孙会娟.政产学研用协同与高校知识创新链效率[J].科研管理,2013(4)

[18]李曦,李煜民.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教育理论研究,2016(10)

[19]李建奇.构建产教融合按需培养模式[J].高教纵横,2016(2)

[20]董海林.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产学研用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16(2)

[21]朱庆峰.社会学视阈下“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现实考量与理性选择[J].大学生就业与创业,2015(6)

[22]杨静,侯智勇,杨秋玲.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5(4)

[23]刘溢海.经管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创新与体系构建[J].教育观察,2015(6)

[24]安建强.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管理,2015(3)

[25]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26]蒋德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行思探理,2011(5)

[27]黄婧.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析——以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为例[J].学园,2016(2)

[28]狄明艳.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12)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6JGB361)

【作者简介】贺 祯(1987— ),女,江西德兴人,厦门大学硕士,广西财经学院金融与保险学院讲师。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金融学金融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浅述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在价值投资中的应用分析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浅析数学方法在金融学中的应用
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