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弦琴历史形态考

2019-12-19 02:10刘文荣
歌海 2019年5期
关键词:摇杆

刘文荣

[摘    要]同为使用一弦的“独弦琴”乐器在我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其乐器形制和发音原理与今名称为“独弦琴”的乐器有着较大的区别。对使用一弦的“独弦琴”乐器作历史形态的考察,有助于探讨与说明今之独弦琴乐器的形制与发声原理。

[关键词]独弦琴;泛音;切弦;摇杆

今所言独弦琴,多指越南与我国京族使用的乐器。京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唯一具有海洋文化特性的民族。独弦琴是京族人民最喜欢的传统民族乐器,京语称其为旦匏(Dan Bau)。在越南,名Dan Bau的乐器仍是越南极为流行的乐器之一,今统称为独弦琴。关于独弦琴的研究,学界已有较为丰硕的成果。是文对使用一弦的“独弦琴”历史进行考察,且呈一得之愚,餍之独弦琴研究的不断向前发展,不妥之处,敬祈方家指正。

一、历史记载的考察

乐器以一弦为核心发声者,古代有称一弦琴、独弦匏琴、独弦琴。今论独弦琴者,常引《拾遗记》“拊一弦琴则地礻氏皆升”之记,认为独弦琴的历史在东晋即有,实为误,此一弦琴非为今之独弦琴。我们对其全文考察便可为知,《拾遗记》原著为东晋方士王嘉,该条出自《拾遗记·殷汤》,其全文是曰:“师延者,殷之乐人也,设乐以来,世遵此职,至师延,精述阴阳,晓明象纬,莫测其为人,世载辽绝,而或出或隐,在轩辕之世,为司乐之官。及殷时,总修三皇五帝之乐,拊一弦琴则地礻氏皆升,吹玉律则天神俱降。……故晋、卫之人,镌石铸金,以像其形,立祀不绝矣。”①可见,该条为记乐师师延之事,其拊一弦琴似古琴形制,与今独弦琴无直接关系。

另初唐卢照邻有《宿玄武》一诗,叙其在剑南道梓州玄武与王勃所见时的感受,云:“方池开晓色,圆月下秋阴。已乘千里兴,还抚一弦琴。”②

《太平御览》引《晋纪》云魏孙登曾弹一弦琴,云:“孙登字公和……散发宛地,行吟乐天,居白鹿、苏门二山。弹一弦琴,善啸,每感风雷。嵇康师事之,三年不言。”③《太平御览》将一弦琴归于“琴”事门中,即如今称呼之古琴类,可见该一弦琴与今古琴形制似,惟其一弦矣。

《宋史·乐志》亦有载一弦琴,如其文云:“丝部有五:曰一弦琴、曰三弦琴、曰五弦琴、曰七弦琴、曰九弦琴、曰瑟。”关于一弦琴之如斯命名的原因,是文续载:“其说以谓……古者,圣人作五等之琴,琴主阳,一、三、五、七、九,生成之数也。师延拊一弦之琴,昔人作二弦琴,盖阳之数成于三。伏羲作琴有五弦,神农氏为琴七弦,琴书以九弦象九星。五等之琴,额长寸四分,以象二十四气;岳阔三分,以象三才;岳内取声三尺六寸,以象期三百六十日。龙断及折势四分,以象四时。共长三尺九寸一分,成于三,极于九。九者,究也,复变而为一之义也。”可见,此一弦琴直至九弦琴,是以弦数为别,亦即为琴弦之数与天地三才之关联及象征,非与今之独弦琴有关联矣。

以上皆为丝、木之乐器,今之独弦琴的主体体现是为竹、匏,其早期来源笔者仍主外来音乐入中土之说,此不赘及,容它文详述。

至于晋葛洪《神仙传》卷六所载“一弦琴”与今独弦琴更非同物。如其文云:“孙登,字公和,汲郡人,无家属,于郡北山,以土冗居之。好读易,抚一弦琴,性无恚怒,人或投诸水中,欲观其怒,登即出便大笑。”①同样的内容,在《晋書·孙登传》则是如斯所记,曰:“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好读《易》,抚一弦琴,见者则亲乐之。”②

中古宋辽金时期,均有一弦琴的出现。《宋史》亦载独弦琴:“十有三年,郊祀,诏以陵深弓剑之藏,长乐遂晨昏之养,昭答神天,就临安行在所修建圆坛。于是有司言:大礼排设备乐,宫架乐办一料外,登歌乐依在京夏祭例,合用两料。其乐器,登歌则用编钟、磬各一架……琴五色,自一、三、五、七至九弦各二……”

《金史· 乐志》记载宫悬乐和太庙登歌时有奏一弦琴,如登歌时,使用“一弦琴、三弦琴、五弦琴、七弦琴、九弦琴各二,瑟四”③。“宫悬乐时,使用一弦琴三,三弦、五弦、七弦、九弦琴各六,瑟十二。”④

一弦琴与独弦琴最大的区别在于一弦琴品柱或徽位按音,即琴弦发音多为实音,独弦琴多为泛音。一弦琴多为琴弦各处均能发音,独弦琴在于固定的切音点,为取得更多的音高,只能是通过摇杆张弦,更改琴弦整体的基音高度,达到多音实现的功能,但切音点仍在泛音的位置。

除此之外,《新唐书·南蛮传·骠》有载独弦匏琴,如其文云:“独弦匏琴,以斑竹为之,不加饰。刻木为虺首,设一弦,无轸,以弦系顶。有四柱,如龟兹琵琶,弦应太簇。”⑤

此条记载,我们可得乐器形制信息有:琴身以竹制,竹材的琴身配有葫芦。琴张一弦,有四品。此与今独弦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一定的差距,最大的区别是并未介绍“摇杆”之于该琴的用途与核心构件。故我们亦不能以此就断定此为今之独弦琴,亦不能确凿言其时亦使用了今之意义的独弦琴。同样在南亚的印度,其早期维纳琴即是圆杆的琴身,琴身配以葫芦为共鸣筒,琴上设品,左手按品,右手拨奏,是为拨奏弦鸣乐器,与该记载有相似之处。

细辨《新唐书》该条所载:“独弦匏琴……四柱,如龟兹琵琶,弦应太簇”云云,但不能说《新唐书》所记载的独弦匏琴就是今天的独弦琴,也不能如有些资料说的“唐贞元十八年, 南亚骠国向唐王朝进献乐舞, 其中就有独弦琴”。《新唐书》载“独弦匏琴,以斑竹为之,不加饰,刻木为虺首,张弦无轸,以弦系顶”描述最接近今独弦琴的状态,但其文续载之“四柱,如龟兹琵琶,弦应太簇”却不能与今独弦琴所印证。

《新唐书》记载的“独弦匏琴”与今独弦琴有重要的源流关系,但是今之独弦琴,其匏结构的最大体现是在摇杆下部系纳琴弦的部分,随着拾音器与电声设备的使用,该匏部分功能得到弱化甚至已成弃而不用的状态。但古代独弦匏琴,必有匏,无匏则不能称匏琴,且古代的独弦匏琴,其匏的体现除摇杆部位外,最大可能是在琴体的底部,即在琴体底部设匏,以扩大其发音,这在印度的维纳等乐器中均有体现。《新唐书》载:“凡曲名十有二……六曰龙首独琴,骡云弥思弥。此一弦而五音备,象王一德以畜万邦也。”⑥此亦与历史中的独弦琴有映射。

唐代刘勰《太乐令壁记》记载:“隋炀帝平林邑, 获扶南工人及匏琴, 陋不可用, 但以天竺乐转写其声而不齿乐部。”此中所记匏琴,与今所言独弦琴在早期匏功能使用上有密切关系,但亦未必为今天的独弦琴。

明士人王三聘《古今事物考》中有云:“世俗有弹独弦琴,以竹作扣击之声。”①此云亦非今之独弦琴,而是类今之竹筒琴。即在竹筒上剜竹皮细丝弦一条,竹弦与筒身相连,不为分割,并在两端相连处以竹篾箍扎,弦下立桥竹码,并以竹棒击弦发声。

在印度,亦有独弦琴的乐器,似胡琴,竹制琴杆,上张一弦,弓拉擦奏发声。与中国擦奏类独弦琴不同的是,印度独弦琴置于左臂上拉弦演奏。除印度外,在阿尔巴尼亚亦有独弦琴的演奏。

另如贵州荔波瑶族亦有独弦琴,似胡琴形制,系拉弦擦奏乐器。即方形木制琴杆下套竹筒为共鸣器,以竹为弦轴,上张一弦系竹筒底竹制弦总,竹片绷马尾弓拉演奏。云南勐腊县克木人有称叮黑(Dinghei)的乐器,亦名独弦琴,是为擦奏弦鸣乐器。琴杆竹制,琴杆上部系弦之轴同为竹制,琴杆下方扩音之琴筒亦为竹制,琴轴与琴筒间张一弦,以竹片纳弓毛擦奏发声。

云南西盟与沧源的佤族亦有独弦琴乐器,佤语有ding gonn deui(叮管堆)、sa njaeng (士筝)、ding da(叮嗒) 等称呼,音译有适振、西筝等,是擦奏弦鸣乐器,其制外似胡琴,琴杆、琴筒俱竹制,其上张一弦,故亦称独弦琴,但其与今已成通用称法的京族独弦琴并非为一物。该种独弦琴的演奏,常将其置于地上,左脚踩固琴筒或左膝按固琴筒,右手持弓擦弦演奏。佤族独弦琴的来历,民间传说有与孤儿思念亲人有关。无独有偶,恰巧的是,京族独弦琴的由来,亦流传有孤儿阮通与石生的故事。②

二、八音分类的考察

“八音”——中国最古老的乐器分类法。“八音”文字最早见于《尚书》,如《尚书·尧典》有云:“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尚书·皋陶谟》云:“帝曰:‘……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八音”乐器的介绍最早见于《周礼》,《周礼·春官》载:“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音”按乐器材料的分类方法在我国延用一千多年,对后世乐器学的分类方法影响极为深远。如以八音材质的分类,今独弦琴似乎竹、木、匏、丝皆可属。西方音乐学家霍恩博斯特尔(E.M.von Hornbostel)和萨克斯(Curt Sachs)在探讨传统分类法的同时,提出了以发声方法为分类依据的新的分类法,即Organolog Classification ③,分为弦鸣乐器、膜鸣乐器、体鸣乐器和气鸣乐器,独弦琴则属弦鸣乐器。如进一步结合演奏方法分类,独弦琴则为拨奏弦鸣乐器。此分法虽然不能完全切合民族民间的乐器分类,但无疑在乐器的分类法上提供了更为科学的分类依据。

三、乐器形制、结构与发音原理

今通用的、已成稳固形态的独弦琴乐器结构主要由琴身、琴弦、琴轴、摇杆、扩音筒等五部分组成。京族独弦琴正式定型稳固传播约在18世纪,盲人艺术家的弹唱对独弦琴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琴身主要有竹制和木制两类,早期以竹制为主,今木制琴身独弦琴亦是较为流行的类型。琴弦早期多用丝弦,今多以金属钢丝琴弦的使用为主。系弦纳弦的琴轴早期有竹制、木制,今为求稳定的纳弦效果和最小幅度做到微调,多使用金属的琴轴装置。摇杆主要有竹制和牛角制两类,今通用的摇杆材质多以牛角制成,牛角材质摇杆比竹制摇杆在推、拉、揉弦、撞、摇、碰、滑音、颤音、倚音等音的高度精准要求更高,改变琴弦的张力更加灵活和有弹性,如以揉弦的左手摇杆而論,角质摇杆更有余韵,持续时间更长,摇杆技巧更易得到准确的演奏,且演奏的得音更容易实现。摇杆底部靠近纳弦处,设有扩音筒,多以天然葫芦为材,今亦有木制取代的,早期亦有椰壳、竹筒为作。今通用独弦琴的琴制结构亦如下邮票所示。

独弦琴演奏时的置琴方式,常见的有三种:琴有全部置于地面者;有一头置于演奏者腿上,一头置于地面者;有全置于桌或架上者三种。因独弦琴无音柱,即弦上不呈琴码,即弦两端的有效弦长间是置于空处,按自然泛音切弦发音,故在切音的基础上配合摇杆的高低变化,是独弦琴获得音域与表现力的主要手法,亦是其具有独特魅力与独特性的最大特点。

今独弦琴较为通用的演奏方法是右手指握挑棒,右手小指所连掌侧触及琴弦各泛音点切弦发音。在切音发基本音的同时,配合左手向左右推拉摇杆,使琴弦的固有高度发生变化,从而扩大音域。挑棒与右手手掌外侧触弦和离弦的时间非常关键,直接决定能否切音和切音后泛音演奏的质量。除挑棒的激励演奏外,有手指肉甲直接演奏的,亦有指端佩绑拨片或甲套的(类似古筝演奏义甲指套)。

独弦琴其发音原理是为泛音乐器的典范。再配以摇杆改变弦的张度,调节音高,而摇杆的张弦改变,从而又整体扩大了音域。如以上行大二度为例,以C调,θ=1为空弦音,即1/2第一泛音切音处的c1向左摇杆上升到d1音,同理,1/4第三泛音切音处的c2向左摇杆会上升到d2音,1/8第六泛音切音处的c3向左摇杆会上升到d3音。向右摇杆,在同弦上可整体降低音的高度,在

演奏符合特定音高的情况下,可以视作是定弦的改变。

独弦琴泛音各切音点的运用再加上摇杆的左右张弦改变,不仅使独弦琴在演奏音域上不受过多的限制,同时形成了独弦琴缠绵、柔美、悠扬的音色演奏效果,极具乐器特色。

四、结语

2007年1月公布的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第27项为京族独弦琴艺术。2011 年 5 月 23 日,京族独弦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王文章主编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中以《京族独弦琴艺术》编号为1084 Ⅱ—154进行了详细的介绍。①正如文中所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京族独弦琴艺术形成了历史的悠久性、深刻性,形式的多样性,曲目的丰富性和艺术的独特性等主要特征,并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鲜明的艺术价值、多元的学术价值,是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②

职是之故,综观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独弦琴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前辈学者在艰难条件下研究的奋发精神与不懈努力,并在独弦琴演奏艺术与乐器改良等各方面所取得的傲人成绩,以及对独弦琴艺术的发展作出的极大贡献,也为后继学者在研究上提供了极大的精神鼓舞积淀了丰硕的前期成果,奠定了独弦琴研究的坚定基础和良好范例。随着独弦琴演奏的逐步普及,研究的全面展开,对推动独弦琴的全面研究,势必会起到巨大的作用。我们相信,独弦琴艺术发展与研究的学术高潮及全面繁荣的时期一定会到来。

猜你喜欢
摇杆
新型多功能摇杆康复床设计研究
新型多功能摇杆康复床设计研究
基于3D打印的曲柄摇杆机构实验设计
摇杆式风速风向仪
多角度喷杆喷雾机
游戏还是赛车?
一个集键盘、鼠标、摇杆于一体的输入器
VR飞行模拟的伴侣
曲柄摇杆式硬币分离机设计
Mercury 2.4G/14通道复古遥控器